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09-04-17 16:09:37

             

           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姚兵岳

   华东师范大学的钱初熹对“美术”和“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概念认识提出了新的思考。

对“美术”一词作如下的解释:

美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或作品;

美术具有表现性、技术性、审美性、视觉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在我国还包括书法、篆刻等门类;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美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扩展。

传统对“美术”一词的解释:

“美术”被定义为:“造型艺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1995)《现代汉语词典》

“艺术”与“美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通常人们也把美术称为“艺术”,将美术作品称为“艺术品”。但是从一般意义上加以区分的话,艺术中包含着许多门类(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美术从属于艺术,包含在艺术的范畴之中,是艺术的门类之一。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门类不断地分化与融合,影视艺术、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门类的产生促使艺术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不断产生变化。20世纪下半叶起,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融所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Arts)的观点,这一动向是值得关注的。

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含义的不同理解。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内容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超越了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教育”是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提法,其范围扩展为“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名称 以往的美术教育 造型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教育 视觉文化教育

范畴 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 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 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 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视觉现象

取向 强调既成美术样式的继承 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和解读能力

   

    鉴于我国在学术研究领域尚未普遍接受“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文化教育这两种提法的现状,本文仍采用“美术教育” 提法,但其涵义不再局限于以往所界定的范畴,而主要采取“视觉艺术教育”的涵义,同时也吸取“视觉文化教育”的部分涵义。

   美术教育的范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与在未来不断兴起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三、美术教育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从侧重于学科、学生,还是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美感教育与情操教育、创造教育与个性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传达的教育这三种主要类型(王秀雄1987

从目标取向以及教学层面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可以分为四大类型:1、非艺匠养成的古代美育2、技术导向的艺匠养成教育3、实用导向的造型美术教育4、近代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黄冬富2002

从场所上分: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

早在21世纪40年代,我国杰出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斯白(1943)就提出“艺术教育是综合的教育,综合社会、学校、家庭三部的教育”的主张,并进一步指出:“艺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亦可以说艺术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家庭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说和社会教育并无两样。”至今依然普遍采用这一分类方法。

 非艺匠养成的古代美育 技术导向的艺匠养成教育 实用导向的造型美术教育 近代中小学普通

美术教育

中国 •礼乐教化的先秦美育  •家族化的门凤派别

•民间的师徒传承

•宫廷绘画机构的培训

•观摩自学 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设置绘事院 1904年,中小学堂中设置图画科和手工科

外国 •古希腊的乐教和中古时期的七自由科 •基尔德艺匠行会

•美术学院 •各国工艺美术学院

•包豪斯学院 1860年,各国中小学中陆续设置美术学科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小学的美术学科教育、大学时期公共选修课程的美术科目,老年大学的美术教育,还有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艺术家工作室,观看电影和电视中有关美术的节目等机会。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更多,包括每天日常生活中接触、解读各种广告、商品等视觉影像。广义的美术教育从人的呱呱落地起,一直持续到死亡,贯穿一个人的终身(甚至还包括胎教在内)。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视觉智能”概念的提出

安娜•金德纳(Anna M. Kindler,2002)指出:“近年来,由于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我们对‘看’的过程与视觉信息的处理,出现了革命性的认识。”“视觉大脑”(Zeki,1999)和“视觉智能”(Hoffman,1998) 概念的提出推翻了视觉仅仅是被动感知事物的理论。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视觉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构建视觉经验的过程。研究证明,不同类型的图像,会动用视觉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区,例如抽象艺术比再现自然的艺术更能激活大脑的某些部位;动态多维艺术也会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并由此提出了“视觉美学的组件”的概念。

上述研究成果促使多位美术教育家对美术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 绘画再现的发展模式,来自于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记号过程,结果是“多周媒体的表现”,并非直线性的发展。即以多元途径的发展取代单一途经的发展(往写实途径),从而推翻了儿童美术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直线发展的结论。

1 不同类型的绘画将用不同的大脑系统来完成,因此需要对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绘画的学习机会

1 “视觉文化”的视觉世界是多样化图像的广阔源泉。美术教育的重心必须转向重视视觉文化,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视觉图像,因为这可能促进认知方面的发展。

 2002年起,华东师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围绕着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课题进行了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大量调查、分析的结果都支持着上述观点。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