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2023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焦兴涛:关于健全我国农村中小学“乡村美育”体系的提案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3-07 14:44:14

关于鼓励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的建议、关于健全我国农村中小学“乡村美育”体系的提案

焦兴涛,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

关于鼓励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的建议

中共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要素流动,核心是人的流动,当务之急是向乡村流动。当前,全国城镇人口2022年已达到65%以上,三年疫情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锐减,而大学毕业生人数却节节攀升,2020874万,2021907万,20221076万,2023年预计达到1158万,大量大学生毕业留在城镇难以高质量就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广大农村严重空心化,人才匮乏,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各类生产生活资源大量闲置,乡村振兴缺乏动力与活力。以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为例,现有户籍人口4012人,常住民只有758人,平均年龄62岁,其中65岁以上 609人,占86%,全村大量土地和农房闲置,特别是宅基地1200宗,闲置达400宗。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发挥特色优势,引导师生走进当地农村,致力于推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该校师生深入周边农村地区,以艺术的方式参与打造重庆市璧山区七塘、北碚区柳荫镇、酉阳县叠石花谷、巫山县下庄,以及贵州省桐梓县羊蹬等艺术特色示范乡村,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促进了当地村民增产增收,还不同程度缓解了当地大学生城镇就业难和乡村人才奇缺的矛盾,可谓一举多得。

大学生有思想、有知识、有技术、有活力,是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有序向乡村流动并扎根乡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件有利于国计民生、城乡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为此,建议:

一、推动土地权益有偿转让,鼓励大学生落户乡村。当前,全国各地对“非转农”条件都比较严苛,造成大学生落户乡村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地方党委政府可根据该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在保留城镇户籍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程序成为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新成员。同时,对农民依法有偿转让的宅基地,由村(社)集体收储,集体经济新成员有偿购买使用,推动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确保大学生住得下、能扎根,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二、强化金融和资金支持,助力落户乡村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设立乡村创业就业基金,对拥有良好选题、可操作性强、有较高回报的创业项目,按程序评审后,予以专项支持与资助。推动银行和保险行业出台政策,为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的优质项目提供信贷和保险服务,支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对扎根乡村的困难大学生,在落户初期可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安家补助、生活补助以及研发补助等,确保创业就业顺利启动。

三、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可持续发展。利用闲置的乡村公共设施,建立乡村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就业驻留计划。鼓励乡村急需的种植、养殖、园林、环艺、文旅、非遗和网络直播等学科专业的在读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实践、毕业实践等方式开展乡村驻地实践,为大学生后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积累经验。加强政策宣讲解读,大力宣传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倡导和支持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

关于健全我国农村中小学“乡村美育”体系的提案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美育,乡村美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有在校生6000多万,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6-16岁是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变化的关键阶段,是建立正确世界观、培养健康的情绪与精神状态的关键时期。当前美育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匮乏;美育课程数量少、质量低、考评弱;乡村学校美育硬件配备使用率低,乡村校外美育资源缺乏及城乡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因为升学指挥棒的原因,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更偏爱关心学生“鲤鱼跳龙门”的知识能力,很多有艺术天赋、热爱艺术的农村孩子很难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庞大的儿童青少年基数和乡村美育存在的问题短板,对新时代乡村美育提出了迫切需要。

为此建议:

一、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结合乡村当地文化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经典艺术、青少年艺术兴趣需求、审美素养提升内在规律,以及数字化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合理规划设计美育课程,比如,乡村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增设当地的戏曲、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加强乡村美育课程建设,把乡村艺术教育、艺术疗愈、艺术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构建并推动实施。用乡村美育来培养审美、疗愈心理、学习技艺,进而陶冶情操,感知美好生活。

二、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美育课程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美育老师,随着美育课程的丰富,需要先解决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建议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统筹社会资源,发掘乡村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有艺术专长的人,鼓励并支持城镇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具有艺术素养的其他高校师生等下乡开展艺术支教,充实乡村美育师资。还可以返聘一些师德高尚、身体素质良好的已经退休的美育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对美育课程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建议。

三、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美术、音乐、舞蹈、剪纸、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美育熏陶、艺术教学。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以“云端课堂”模式让乡村孩子享受专业教师教学,也是打破美育地域限制的有效做法。

四、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对新时代乡村美育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美育相关问题和需求。支持高等校园相关理论工作者,对乡村美育的模式、规律、成效、经验等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推动乡村美育实践和理论走深走实。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