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设特色鲜明的文物艺术专业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9-11-23 17:41:53

    

    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是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院部,我们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办学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渐形成了文物与艺术学院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强能致用”的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

一、以美育人,培养人文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凝聚国魂、振奋民心的深沉的力量。传承中华文明、复兴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学依托自身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特色与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适应民族复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科学研究、日常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传播实践,覆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正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教育实效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授予我院博物馆展陈设计、文创产品研发与商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第三届全国美育大会授予我院“2015—2017全国美育工作综合评比美育工作示范单位”、在绚丽年华第十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评中荣获“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工作单位”、“美育教育单位成果二等奖”、河北省教育厅举办的“红色回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河北省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河北省第二届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大会“组织奖”,教育部美育研究会授予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和“全国高校美育教学实践基地”等。

一是推进育融入日常教学。

课程教学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我们围绕“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设计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过程中,学校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历史、陶艺、书法、绘画等数十门课程,不断完善美育课程教育过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传统文化,在感悟中明理并内化为每个学生内心的认知,外显为自觉的行动。

二是推进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其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隐性德育”功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柔性浸润作用,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1、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学院空间,建立了教学成果展示区、宣传橱窗、宣传栏,布置了摄影、绘画、书法、诗文、设计、手绘、模型、修复作品等;我们对在设计大赛获奖的300多幅师生作品,在一号楼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布置,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相结合、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相结合,使蕴含着人文、科学、艺术精神、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出学校精神、专业特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以活动载体建设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形成了个一”的品牌文化活动,即:每学期每个专业要举办一次学术报告会、寒暑假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要安排一次专业课程参观考察、每学年要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每学年举要办一次校园艺术品拍卖活动、每学年要举办一次经典诵读大会每学年开展一次“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我们不断拓宽载体、丰富内容,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先后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篆刻艺术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欣赏、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红色回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河北省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开展了河北东方学院“红色回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设书法、中国画、油画、招贴设计、动画五个类别,这些作品历史和现实交融,信仰与精神辉映,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意志,表达了河北东方学院师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全方位地展现我院师生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爱党、爱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2017我们举办“传承汉字文化,感受书写之美”为主题的“河北东方学院师生规范汉字书写大会”,全院师生提交参展作品100余幅提高了同学们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引导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熟悉、亲近经典,培养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经典诵读大会,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我们开展“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园传统文化知识氛围每年寒暑假我们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世情、国情,认清自己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使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确定一个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号召广大学生深入街道、乡村,工厂企业等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服务社会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优秀品格、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拓宽知识眼界、丰富人生阅历,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3办好各种节庆活动我院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顺应一年中每个月不同时令、不同节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体会传统文化活动的意义。如元旦、春节前期,组织学生现场制作福字、春联,赠与老师和同学们,一方面展示与锻炼学生的书法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沉浸在浓厚的经典文化氛围中;五月份,我们开展了“花开五月天,感恩母亲节”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学生中倡导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孝亲爱亲、珍视亲情的良好风尚;十一月份,我们组织开展了《一叶知秋、我爱河北东方学院留住校园美景》系列活动同学们用金黄的银杏叶,将对河北方学院的情怀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精美作品之中,将那时那刻最美校园定格在他们心中,挽留住最后一抹横秋在校园

4、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为了增强大学文化内涵,发挥艺术与科学的辐射作用,启迪师生和社会观众的创新思维与想象空间,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不断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与质量,我们还投资建设了校园艺术馆、文物标本馆,先后举办了《全校师生美术作品展》、《文创设计作品展》、《翰苑英华翰林进士信札展》、《一带一路、生活相传奥运文化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校园内外的观众,随时随地的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莘莘学子从中受到心灵感化和艺术启迪,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促进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三、推进育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育,最终要落实到“行”的环节,以达到实践固化认知和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效果。我们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国门,推广、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是走出校门,服务传承。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并将其作为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重要范式。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联合廊坊博物馆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参观博物馆、观摩文物修复、亲子书法体验、手绘绫绢扇、指泥塑陶艺、文物修复陶瓷拼接、童心巧制花灯”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每年端午节,我们牵手廊坊博物馆,举行“传中华文化,承艺术精粹——廊博伴您过端午、迎六一系列活动”,教孩子们做手编、包粽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是文化引领,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论断,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开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牢记高校的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使命,2018年,第我与北京唐嘎艺术博物院联合举办“一念•梵花——首届唐卡文创设计大赛”,旨在通过亲身参与唐卡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让广大青年学子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认识、了解唐卡--这门古老而神秘的绘画技艺,促成古老艺术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挖掘设计人才,传播唐卡艺术之光华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陶瓷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领略陶瓷艺术的魅力,培养一批时代感、设计感、艺术感强的文创设计人才,2019年我院与廊坊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廊博杯”馆藏陶瓷创意设计大赛,通过广大学生亲身参与陶瓷艺术文创产品的设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认识、了解陶瓷艺术,深入认识廊坊文化,促成古老艺术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挖掘设计人才,传播陶瓷艺术之光华。

三是走出国门,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家名片,大力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我们与韩国庆星大学、全州大学等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二、高点定位,高标建设发展

高点定位,高标准建设,是建设高质量大学的必然要求。升本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三高”的要求,即水平名师、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教学。  

一是凝聚一流专家,为建设高水准学科提供强力支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名师领衔、专家治学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本科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我们邀请国内著名的文物专家、原首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担任首席专家;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原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铁付德担任学科带头人;环境设计专业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兼书记彭军教授担任环境设计学科带头人;邀请到了原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张品、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谭述乐等担任文物与艺术专业科的教学工作,使学生亲身感受“大家”风范,领略知识的真谛。

     二是建设高标准实验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始终坚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学院目前已建有22个实验教学中心,我们先后建立了陶瓷保护修复中心、金属保护修复中心、纸质保护修复中心、碑刻拓印实验室、三D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等。这些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建实践创新平台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实现了学生从学院走向行业的“无缝连接”。

三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以人才培养驱动学院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要上升到学院长期发展战略层面进行规划,有设计、有执行、有监督、有考核,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我们始终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人才战略”和“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激励与考核并重、横向与纵向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为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我们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文物与艺术学院现有教师  73人,其中,教授 12人,副教授 8人,中国家艺术基金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5 %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6.2 %以上。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加大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每年今年暑假我们安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单位进修学习、挂职锻炼,我们先后安排青年教师刘文月、宋作梅、赵丽美、郭洁到首都博物馆、安排刘明明到社科院安阳考古工作站、             

等单位进修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走出去,请进来。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不断追踪科学前沿。我们先后安排教师参加了京港博物馆馆藏资源合作研讨会、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共建课题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之路”研讨会等;同时,我们也有计划地阿安排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先后了邀请著名文物专家马希桂教授作《当前的文物形势与前景展望》的学术报告、著名学者谭述乐教授作《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学术报告、徐悲鸿纪念馆的著名书画研究专家佟刚作《徐悲鸿创构新国画的世纪探索》的讲座、意中基金会胡小伟老师作了《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设计教育》的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空间,扩大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及时了解了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培养了学术眼光。

4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各项技能比赛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素质。我校文物与艺术学院黄玉堂、陈鹏、谭通、宋作梅、郭洁等老师参加了河北省教育厅举办的红色回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河北省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的活动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三个,学院获得了最佳组织奖。宋作梅、郭洁老师带领环艺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获得了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平面设计大赛”三等奖三个,二等奖一个在全国美育大赛中,我院齐权、耿晓蕊、郭洁、曲建英、宋作梅等五名教师获得全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奖,赵丽美、耿晓蕊、金健三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康廷宇、张悦潇两名老师获得创作一等奖,梁爽老师获得了视频作品一等奖;宋作梅老师获得了参与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一等奖;刘明明老师在2018年中国国际陶瓷艺术家作品展中,创作的《仿康熙青花三狮纹胆瓶》被评为金奖;刘文月老师在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应用型人才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辅导员潘晓蕾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创新创业导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有十名教师的论文作为课题科研实验成果予以确认,颁发了结题证书教师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从而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强能致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这是对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河北东方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贯彻“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方针,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发挥差异优势,确立特色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们围绕文化做文章,认真研究、审视办学传统、社会需求和国内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文、史、艺、理医工的优势,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精神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的特色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式打造特色专业课程

学校努力改变过去的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河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参与式教学理念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对环境设计、文博专业的PSAUTOCAD等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学院录取通知书、招生简章设计、学生作品集设计、拍卖图录设计、校园平面图测绘等,设计真实或仿真的实践项目,开展“项目式”课堂,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来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训练的目的。

3、根据社会需求,强化特色专业能力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的育人模式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层面中去,搭起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强化职业和岗位对接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以相应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为依托以特色专业的建设为载体,通过专业特色的强化,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并结合实际,努力做到“五个合”,即专业与产业融合,课程与前沿契合,教学与科研汇合,学院与企业联合,教师授课与学生参赛结合,形成了“教研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素描、色彩、PSCAD、陈设艺术设计等课程进行了改革,采用课堂讨论、 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PS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围绕“廊博杯”文创设计大赛、主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从作品设计、展板制作到入场券设计、布展等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员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000余幅设计作品,获得了河北省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近两年,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各种奖项300个。

二是以无形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隐性的文化课堂2018-2019学年,我们长期努力形成的品牌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大赛经典诵读校园艺术品拍卖“专业考察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全年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升其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浸润中激活其创造的潜能充分体现时时皆育人、处处皆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突破校园边界,共享教研资源。学校育人方针指引下,我致力于全方位搭建开放性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进入工作真实环境中学知识、长才干,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先后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网易新闻、天天在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殷墟博物馆、廊坊博物馆、北京唐嘎艺术博物院、安阳考古研究所、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安阳博物馆、北京世纪华庭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梵客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灵魂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艾美宜嘉国际软装设计中心等3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企共建关系

河北东方学院作为河北省一家培养高素质文物与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深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深化美育工作的必要性。今后,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打造特色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

    作者:吴照魁   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