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第四届全国美育大会关注点之十七 : 浅谈民间故事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研究

文章作者:曾省建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新路小学 添加时间:2019-10-26 16:06:21


【内容摘要】 依托新都当地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从民间故事发展现状和当前儿童生存的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出发,抓住民间故事这个主题,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美术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实现新都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民间故事本土文化乡土教育;传承;创新

新都作为川西平原的一颗明珠,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代代相承、口口相传遗留下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关于田间劳作,或关于婚丧嫁娶,或关于地名传说,或关于市井人生,一个人物,一种形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即使有些故事无人物出现,却时而以神话传说托付,时而以动物花草寄寓,融会贯通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爱憎,使故事变成了“活”的艺术。新都的民间故事非常具有地域性,如《飞来石的传说》、《毗河观音长胡子》、《张大千的水月观音像》、《白螺泉的传说》、《马祖还乡》、《乾隆皇帝和紫霞山》、《宝光寺中寺》等50多个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曾经引起《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及其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曾说:“民间文学是源是流!,笔者认为。在旧时代是源,在新时代是源也是流。”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吧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教育引入美术课堂,让学生通过民间故事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磨练创作技巧和锻炼发展思维,使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热爱和传承。                                                            

一、民间故事走进美术课堂的意义

民间故事这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广大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慧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优美而神奇的民间口头文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民间故事文字优美,通俗易懂,故事取材广泛,立意奇妙,内容新颖,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常常会听得心驰神往,故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打动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绪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优势,对儿童个人品质、智力、审美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民间故事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好形式

传说、神话、绚丽多姿的民间故事如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红岩英雄周从化、抗日名将王铭章的民族英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爱国主义;蜀中花木兰韩娥,忠义马超魂教孩子们理解了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含义,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为民兴修水利的大朗和尚使孩子们感受到勇敢牺牲、乐于奉献的崇高。民间故事教育增长了学生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了诚实、自信、坚定勇敢等健康的性格特征。这些表明民间故事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民间故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民间故事在学生智力发展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有不少内容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民间故事中很多传说神话故事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丰富想象和敏锐观察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中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丰富的民间故事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因此乐意学。学生通过听故事,编故事,画故事,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本土文化产生了热爱之情。让本土文化传承从童年开始,让学生从童年就开始认知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不仅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然塑造,具有早期优势,更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民族性的保持。日本西欧等国极其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来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继承者。

(三)民间艺术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好途径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母语文化”,儿童比较自然能够并且乐意接受。学生通过收集民间故事,听民间故事,画与民间故事有关的自然环境不仅了解到民间故事类的风格、形式、体裁、题材,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通过寓教于乐的绘画活动,使学生对民间故事中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所提高,萌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学生知道的多,讲的多、唱的多、画的多、了解的多、参与的多,极大地开阔了审美视野,拓宽了审美认知领域。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中玩,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去掌握艺术知识与艺术表现能力,在不同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民间故事面临着以下几个严峻的问题:

(一)民间故事的低谷和“零创作”

民间故事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源于世代自结自足的农业经济,新都民间故事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予以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猛烈冲击,有文化有知识的多数年轻人放弃了土地和农耕,步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到城里打工,民间故事的“集体创作”力量开始流失,失去了生产加工的“作家”。这一来,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创作逐渐陷入低谷与“零创作”。

(二)民间故事传播的断层和濒临失传

老一辈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年老病逝,新的传承和传播者断层,使民间故事失去了继续传承和发展的活力,许多传统而优美的民族民间故事陷入濒临消亡的境地。

(三)群众基础丧失与生存空间的危机趋向

随着社会经济变迁和发展,电视电影及其他媒介的介入和普及,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适应于新形势发展,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不断的主动地以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充实精神生活,不知不觉放弃了传统的民间文化,使民间故事的生存空间产生了危机。                                                             

民间故事流传的空间越来越缩小,许多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开始散轶于民间,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状长期下去,逐渐会将民间故事逼上消亡的穷途末路,实在令人堪忧。作为乡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是当地群众耳闻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更是人们世世代代耐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民间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是其他文化艺术不可替代的,失去了这种文化资源就失去了新都最具有个性的文化精髓。然而与此相对的是,教育不断走向世界性的今天,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商业性和刺激性为特征的外国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如鹜,在充满争议的社会中,大量充斥在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各种媒体中的流行甚至垃圾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孩子的情感、心智成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对我们美术教育有着挑战,中国儿童文化环境净化令人担忧,在新生代身上已体现出文化上的异化现象,我们的身边不断地涌出“肯德基”、“哈韩族”、“哈日族”等新生代们极易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正受到简单化,概念化的儿童卡通图书、影视图像的侵蚀,而对本民族的本土文化出现失忆和茫然,真正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的优秀作品却寥寥无几。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变形金刚”、“美少女战士”……,而对于中国本土经典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蕴涵着丰富民族文化情节的民间故事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将新都独特地域文化所富含的民间故事自然地溶入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艺术课程,无疑承载着发展和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成长的需要。

三、如何利用民间故事进行乡土教育

(一)查找,收集,访谈,采风求 源     

由于民间故事以口头方式传承,文字资料较少,存在着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受较大的时空限制。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先在新都网上收集有关新都人文、自然资料,阅读《新都故事》,找到书面资料,然后对民间老人进行采访,在学生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收集的素材自己编写《新都民间故事》,最后用绘画的形式创作表现。例如,笔者曾在二年级学生中教学中进行过《飞来石的传说》的主题创作。孩子们将传说中的故事加以自己的想象,绘制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有一个孩子给石头画出了美丽的翅膀,在神仙的指挥下筑起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一个看似文弱的男生,将自己画成力达无比的巨人,像放牧一样驱赶着石头,为人们造福。民间故事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直接表现故事形象,而且启发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发挥想象进行视觉表现。在《走进宝寺---千手观音》这课教学中,学生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千手观音的传说、来历和各种不同表现形式……掌握了大量书面资料以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宝光寺,邀请寺里的僧人讲宝光寺千手观音的传说,通过讲解和现场观摩,学生对佛刹圣地宝光寺人文历史的了解,收获不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将现实生活与佛教传说大胆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千手观音警察”“千手观音医生”……这样,孩子们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不仅经历了一次次有趣的心灵之旅,并且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提高和加强。

(二)组织学生实地写生            

组织学生外出写生的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生活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涉及民间故事的历史、自然、文化的美术资源,又能满足教学实际条件的一种教学。学生在掌握书面和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教学过程更加充满活力,这种方法很简单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了各种名胜古迹,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人文,充分感受到生长在新都这片热土上的骄傲和自豪。显然这从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亲近感,既能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如在教《家乡的古建筑》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升庵桂湖和宝光寺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寺庙和园林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还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宝光寺和桂湖各种传说及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画像砖上拓印,有的模仿状元当年生活的情形让同学速写,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虽然比较为熟悉,但从来没有了解他的人文历史,更没有想到还有如此动人的传说,更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感悟了民间故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古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将美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考察采集资料,然后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行不悖。美术课常会静逸有余而活泼欠佳,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像催化剂一样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使学生身心愉悦、情绪激昂。在《神奇的桂湖》的美术教学中,导入部分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那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旋律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更让孩子惊异的是这首词是出自家乡的明代状元杨升庵,有美丽的画面、有动听的音乐、有生动的情节,犹如穿越时空般将学生带入古代的生活……

学生既欣赏了优美的画面,了解了神奇桂湖的人文知识和优美传说,又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重难点迎韧而解。学生热情高涨的想象创作,乐此不疲,从一幅幅热情洋溢的作品中,笔者知道是音乐点亮了他们心中最美的灵感。

将美术和作文教学与相结合。笔者记得有那么一个故事,有两个学生,一个的画画得很好,一个的作文写得很好。老师就让会画画的学生画一幅画,再让会写作文的学生看画写一篇作文,将画和文字组合起来启发学生,结果两人都学会了绘画和作文。美术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民间故事内容生动、语言活泼、形象鲜活、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学生不是既感兴趣,又可以在充满童趣里受到启发和教育吗?由此,笔者想到:何不将画美丽的民间故事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听故事,画故事,写故事的形式,绘画作文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第一、面向了全体学生,实现了公平教育,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机会;第二、提高了学生绘画兴趣,学生对新都本土风情、故乡文化更加了解;第三、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第四、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画,还能够拿起笔来写,能够很好地表达心中美好的感觉。通过绘画和作文相结合,不仅可以形成各学科的知识交流,加强学科间的辐射,并且通过视觉形象的美术再现文学这一语言形象,使学生活跃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表现力和创作力,同时也为儿童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看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老师的心里充满喜悦。

民间故事源远流长,里面蕴含了人世间所有的道理,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但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的筛选、整理,去其糟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和语言与孩子分享,在故事中学道理,学做人,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守住自己文化底蕴深厚的根。

参考文献:

1、谢丽芳.美术教育.茶马古道上的白族少年儿童与民间文化传承.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2、尹少淳主编.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新都文联.地方志.新都民间故事.四川:内部资料,1996.

4、国家教委.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北京.国家教委,1989.

v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