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专家呼吁:重视美育“化人”“成人”作用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08-11 14:50:30
重视美育的“化人”“成人”作用
2015年08月10日 15: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林巧
字号

当下时代美育何为?近日,中国人生美育研究会、中国美育网组织部分学者、专家在北方工业大学举行了“美育与人生学术研讨会”。大家认为,美育必须回归人生本位,以审美的精神去建构人生、发展人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的目标。

当前审美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李田提出,这个时代对我们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取胜,关键在于能否将美育定位到为人生的原点上。孙伟科认为,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既造成社会危机、精神危机,也造成美育危机。美育要面对人生,也必然要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困境。与会专家认为,如何让人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审美价值观,建构高雅、高尚、高远的爱美之心,是美学美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要求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学者们提到,美学美育本身存在与人生脱节的倾向,这种脱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美学成了一套纯粹的理论体系,美学研究成了纯粹的学术研究,而美育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知识学习或技能传授。与人生的脱节,是美学美育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这种二分法、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可能是导致美学美育与人生脱节的内在原因之一。近现代美学美育强调灵肉、精神—物质的二分,并以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其旨归。二分法固然带来表述的方便和认识的深刻,但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忽视了人的灵—肉、精神—物质的有机统一。美学美育一方面来自人生,一方面为了人生。这种来自人生、为了人生,虽然主要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说的,但也不能脱离物质的层面。当美学美育片面追求其精神性、抽象性、理论性的时候,也就带来了其脱离物质性、现实性的危险,也就与其出发点、落脚点渐行渐远。所以,看起来美学美育与人生的关系是清晰的、明确的,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个反思、重新定位的问题。美学美育应当落实到人生。这个落实,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实施或操作性的问题,但实际也涉及美学美育的核心问题。当美学成了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时候,当美育成了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的时候,美学美育之为人生就极易成为一句空话。当普通人对美学美育敬而远之的时候,美学、美育就成了自说自话。美学的理论建构当然是必要的,美育的知识传授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美学美育应当与人生统一起来,为建构和谐、健康、雅致的人生发挥作用。中国古代美学美育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而某些文学艺术教育则不一定是真正的美育。人们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就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学艺术也确实具有审美功能,从而发挥其审美教育的作用。但事实又表明,当前的某些文学艺术教育并非真正的审美教育,而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培训,与全人的教育、与健康和谐品格的培养还有相当距离。孙伟科认为,艺术教育在我国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很多时候变成了谋生手段,没有起到健全人格的塑造、高雅文化的创造与和谐氛围的营造的作用。在情感教育方面,迫于各种急功近利的诉求,不同阶层的人的利益和情感诉求实际上被漠视。宋瑾认为,专业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文的现象。美缺席,不在场,美育也就谈不上了。如果受教育者未进入美的世界,未被美所打动,以美育人也就根本谈不上。



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美育的“化人”“成人”作用。在所有的教育中,美育可谓是最软、最无直接功用的教育,但美育却具有“化人”、“成人”的大用。美育的“化人”“成人”作用,也就是美育的人生、现实价值。沈志莉说,“中国精神”是全体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无言的大美,当然包含中国美学精神。我们的美学美育应当在“中国精神”的建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建辉认为,美育应当确立三个观念:立心、立德、立行。所谓立心,即在人的内心深处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立心来主导人生、改良人生、发展人生、完善人生。立心是人生美育的根基,也是人生建构的内核。“美育即情育”;所谓立德,就是指其可以节制和化育人们的情感和基于情感的诸种欲望,使之合于真善美的要求,符合理性和道德规范;所谓立行,是说审美不应只是一种感动,也不应只是一种欣赏与体验,它更应是一种创造,是要创造出一种别样的人生来。人生美育连结起来的是审美与人生,立行则是实现这一连结的重要而关键的环节。美育就是要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并为此而“立心”、“立德”、“立行”,最终达致“成人”。王文革认为,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信仰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存在方式、人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理想问题。如果美既具有理想的一面,也具有现实的一面,它就可以成为人生的部分和内涵。高昌说,古人所言:“闲坐对花常入梦,无眠听雨忽成诗”,这里说的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美学感悟;古人又说:“每向花间逃俗客,偶从书里近骚人”,这里说的则是一种能动的美学选择。而感悟也好,选择也好,有的是自发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审美自觉层面上的人生美育的塑造和引领而达成的。

美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人,人也生活在社会。所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十分重要。社会的美育较之学校的美育对于个人来说具有更加深广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一天的社会经历足以颠覆十年学校教育所确立的价值观。有学者认为,个人的完善和完美离不开社会的完善和完美。所以,美育必须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中国当代美学界在从事审美教育时,一是要敢于批判中国当代社会的不良的文化艺术现象,二是要勇于在理论上创造独特的美学理论,三是不能只在艺术领域里开展,而是要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宋青松说,如果好的东西发挥不了作用,而哗众取宠、娱乐玩闹的东西反而得到更大的传播,自然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也不利于美育的正常开展。每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设我们社会的正面形象,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美育重在实践,重在让人感受到美。郑小筠结合自己在清华大学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经验,认为美育本来就是培养人的工作。她说学校搞艺术教育绝不只是让学生唱首歌、学会一个舞蹈,而是要通过艺术活动的教育和体验,使人全面成长。她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清华大学艺术团才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功课成绩非常好,艺术上也表现得相当不错,并且通过开展艺术活动学习了、感受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王旭晓介绍了她开设审美与人生课程的情况。她的这个课程从人类的审美活动说起,论及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主体性、感性特征与人生的关系,以及美与人生启迪等方面。沈志莉认为,我们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有将学问与人生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强调知行合一的传统。这些都值得我们在美学研究、美育实施中继承、借鉴。史红认为,人生美育的整体架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具体实践、媒介传播。人生美育的理论研究层次从人的年龄区分由小及大,可以分为小学美学、中学美育、大学美育、成人美育。研究层次范围可以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研究内容主要有人生美育的内涵、范围、特点、功能,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美育的结合,人生美育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关系,人生美育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人生美育与人生哲学、生活美学、生命教育等。具体实践则主要涉及人生美育的实践领域、途径、手段、方法、模式、误区等。媒介传播方面主要有人生美育的媒介传播的环境、机制、策略、方式、效果等。宋瑾说,所谓“乐者,乐也”;美育的实施需要处理一个悖论:非功利的功利。首先要非功利,进入审美,为美所动,进入真善美的世界,接受熏陶,升华至超感性的境界,育人目的便自然而然达成了。丁旭东认为,立德树人是美育的根本任务。要是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中国美育理论上实践体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要积极总结和归纳现在活态的美育实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

与会专家表示,美育为人生并非新的美学观,为人生也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当前重提为人生的美育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研讨和实践,提升美育为人生的自觉,并赋予美育新的时代内涵,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