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宋昆谋:让美走在课堂上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12-12 23:20:20

让美走在课堂上

                        ------ 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宋昆谋

内容提要:自2013年开始,《淄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公布实施。在推进美育实践中,也形成了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思考。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美育概念不尽人意:变肤浅了,变狭窄了,变庸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入国家教育方针的美育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贯彻执行。要让美育从美术、音乐课程中涅磐重生,在情感教育的天地里找到自我,在主体教育的大潮中遨游,解脱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羁绊,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重任。

我国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已经十多年了。反思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未来的教育发展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美育在教育实践中的缺位制约着教育的整体发展

教育的内容由德智体美有机构成。王国维早在上世纪初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因为美育的欠缺,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面临不可逾越的困难局面。德育课程,情感体验不够,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个人见解,大多变成了人云亦云的说教。智育课程,失去了情感体验,只剩有孤零零的知识堆积,与智慧相去甚远。甚至,音体美课程本来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也因之而徒有其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知情意行,和谐共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因为美育欠缺,情感教育得不到重视,必然导致认知、意志、行为因营养不足而步履维艰。

近年来,省内外涌现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典型,包括学校先进经验和大胆的理论探索。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经验,还是杜郎口中学“自学与展示”探索,抑或“学案导学”、“生本教育”等理论的提出,都有其具体的针对性,也有共性的因缘。破解教育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不足、情操教育乏力的问题,是这些教育改革典型得以产生的共同的内在动因。不幸的是,这种分析判断,仿佛空谷足音,在学校办学实践中远未形成共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跟进存在一道鸿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些判断和分析,来自教育现实又高于教育现实,切中了教育改革的命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心领神会、认真把握。

二、对美育的认知偏差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

什么是美育?这不仅仅是一个不易回答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制约实践取向的现实问题。在教育现实中,人们对美育的认知普遍存在笼统、模糊的倾向,多数人认为,美术、音乐就是美育的基本内容。桑新民指出:“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美术课、音乐课是典型的情感教育,语文课、数学课也不能离开情感教育。正是语文课、数学课丧失了情感教育,才导致语文课、数学课只剩下死记硬背的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正是美术课、音乐课背离了情感教育,才形成了广泛存在着的错误的美育概念:美育不过是美术、音乐中的符号与技巧。

国家关于加强美育的号召与教育现实中的美育概念存在明显的认知反差。流行于教育实践中的错误的美育概念,就像一付有色眼镜,不仅让人们看不清楚、甚至扭曲了或者低估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遮蔽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就难以见到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这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正确的美育概念,教育改革不过是既往探索的简单复制或机械重组,而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三、加强美育是引领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

20119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的崛起并非我们的终结》。他指出,如果说,20世纪衡量一个国家主要看其自然资源、路地面积、人口或者军力等因素,那么,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财富将建立在其人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面。拜登说:“我们的实力来源于我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对已经确立的正统观念,我们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敢于挑战和加以改进。我们不仅接纳,而且鼓励自由表达和激烈的争论。”

应该说,拜登所言美国教育的优势,正是我们因欠缺美育而导致的教育劣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美走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着力开展美育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我们先要提高美术、音乐课的质量。要让美术、音乐课堂洋溢着优美或崇高的情愫,成为叩击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的圣地,成为学生趋之若鹜,心向往之的天堂。音乐美术课理应成为学校美育实践的先行探路者、率先垂范者、潜移默化者,要做到这一点,音乐美术教师就要悟彻美育本质,成为春江水暖的先知者。

我们不能把美育的眼光仅仅停留在美术、音乐教育上,而是要关注所有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指出:“可怜的理智,你从我这儿得到证据,然后就想抛开我,要知道,我要是被抛弃了,你也就不存在了!”亚里斯多德甚至认为,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离开了情感教育,知识的生成就找不到始点,因而也就没有终点,教育变成了一付不堪一击的空架子。立足情感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大厦才会矗立起来。《学记》中有这样的话:“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这些说法表明,我们的古人已经看到了情感教育的不可或缺。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教育智慧。

我们还要看到,情感教育离不开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就是确立学生的本位,就是关注生命。缺失主体性教育,就没有情感教育。我们要经常读读纪伯伦给教师的忠告:“除了那已经半睡着,躺卧在你知识的晓光里的东西之外,没有人能向你启示什么。那在殿宇的阴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师,他不是传授他的智慧,乃是传授他的忠信与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天文家能给你讲述他对太空的了解,他却不能把他的了解给你。音乐家能给你唱出那充满太空的韵调,他却不能给你那聆受韵调的耳朵和应和韵调的声音。精通数学的人,能说出度量衡的方位,他却不能引导你到那方位上去。因为一个人不能把他理想的翅翼借给别人。正如上帝对于你们每人的了解是不同的,所以你们对于上帝和大地的见解也应当是不同的。”

推进美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消极因素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春秋时代的老子看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样一来,知识的获得不会因情感的过程差异而改变,情感过程变得无足轻重,知识成了无源之水。宋朝的理学先驱张载陷入“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误区之中,让德性之知与神秘的内心体验捆绑在一起,而与千差万别的情感过程变得更加疏远。老子的观点和张载的见解已经融进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推进美育建设的障碍,我们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概念思维与人的视觉活动水乳交融,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至上的线路。”知识的源头就在于情感之中,背离了情感,知识就不存在了。

以上是我们的理论思考。在现实中,我们是如何操作的?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向大家通报如下信息。本月下旬,淄博市教师美育思想现场研讨会将在淄博四中召开。会上,淄博四中校长将具体介绍自举办诗歌节9年来所走过的心路历程,科学解读从“诗歌”到“美育”再到“课程改革”的思想飞跃过程;市局局长总结3年来全市美育工作经验。欢迎大家莅临指导。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