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现代中国的信仰
南方夜雨
北京著名艺术家曼陀罗花:“一个美盲众多的民族就一定是个道德沦丧的民族。”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仅有动物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精神性和社会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中期起,国内经济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在物质高度富裕的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强劲冲击下,社会道德水平严重下降和滑坡,昔日的革命理想主义已被物欲所取代,人的物化和异化日趋凸现。在当代中国社会,诚信备受考验、精神信仰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如何通过美学的启迪净化人们的心灵显得日趋重要。美学的研究成为一个摆在人们面前重要的课题。
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美学和心理学都是哲学的分支。美学和哲学、伦理学、文艺学、特别是和心理学密切相关。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能探究自然的奥秘之道,而对人类本身的奥秘至今仍然在探索中。探究人的心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问题。中国重在探究心理的养生之道,西方重在研究心理治疗学。
美学相对心理学来说,理论更抽象、艰涩、思辨性强。美学研究主要范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艺术美则是美学研究的核心。
西方美学真正诞生在十八世纪未。从柏拉图以来,外国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费尽心思地探讨和研究美的奥妙。毕达可拉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博克、莱布尼兹、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狄德罗、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可谓前赴后继、执着不辍。
十九世纪中叶前,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摇摆不定。西方美学的研究最先运用的是思辨和逻辑自上而下的方法。亚里士多德和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人物博克提出了“美在和谐“的理论,17世纪,德国理性主义的奠基人莱布尼兹提出了“预定和谐”理论。1795年,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只有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才能培养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其学说在社会和人的审美教育中影响深远。1750年,德国美学之父鲍姆嘉登提出了“美在圆满说”的理论,随后柏拉图提出了“美在理念说”的理论。文艺复兴时期,针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弗洛伊德提出了“美在意识的欲望”的理论。车尔尼雪夫斯提出了“美是生活”的理论,强调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使西方的美学理论跃上一个质的飞跃。康德的“美的合目的性”理论把美学的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了主观世界,是西方近代美学的重要转折点。康德以后,西方美学不是受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的影响继续走客观的道路,就是受德国浪漫主义(强调想象、感性、自我解放、崇尚“移情说”)和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强调美学研究方法重在主观上。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思辨引向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提出了“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美论。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神经生理学、色彩学、声音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达,美学的研究方法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哲学思辨转向自下而上的科学实验。20世纪,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流派分呈、思潮林立,美学的研究方法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现代西方美学走的是超越主客二分之路。
中国美学思想的出现比西方早约一个多世纪。其美学思想散见于诸子百家时代、先秦以后哲学和文学著作中。公元2500年前,孔子就特别重视“六艺”中的“诗”教,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先秦以后,中国的美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的书法家等文艺理论中都包含了美学思想。但现代中国美学真正形成独立学科的要比西方晚得多。在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美学学科的专著当推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而把西方近代史的美学思潮和审美教育引入中国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鲁迅等人。梁启超认为美是生活的要素,徜若把生活中音乐、美术、文学三件法宝“美”的成分抽出,人恐怕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教育”。显而易见,蔡元培美育思想吸取了康德审美的无功利性、无利害性的观点。“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一些学者开始从西方的美学的视角上来评价文艺的价值,鲁迅推介了“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周作人则提出“文学是人学”的主张。“五·四”之后,中国的美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前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作为指导的美学;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泽厚开创了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实践美学”;三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出现了超越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等后实践美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几乎代替了美育,德育压倒了一切。改革开放以来,智育的升学率又取代了美育。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提上教育的日程,美育的普及才见到一缕照亮人们心灵的阳光。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等认为,人性的的善恶是深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当然也不排除遗传的因素。美学是教育的重要课程,美学对启迪人类心灵美犹为重要。古罗马美学家朗吉诺斯:“要知道,金钱的贪求和享乐的贪求,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一些人的生活败坏,每况愈下……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的东西渐渐退色、枯萎……”。显然,不论在什么时代还是在什么国度,普及美学教育同样显得非常重要。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说过,“美,能拯救世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叶圣陶和王统照都把“美”和“爱”看作是解除人间痛苦的药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不仅物质生活水平要得到根本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也要得到足够的改善。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文化的第一句话就是: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这表明中央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到了文化的意义。特别是现在要发展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就必须重视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需要诞生像卢梭、萨特等伟大的启蒙哲学家、思想家。没有启蒙,就没有方向,没有标杆,美丑就难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