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光明网:丑的艺术审美解剖呼唤真善美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10-11 14:02:32
 

丑的艺术审美解剖呼唤真善美

2012-09-18 09:55:37 来源:光明网 

    陀思妥耶夫斯基:“美,能拯救世界。”不知道丑就不知道真善美。艺术审美就是通过艺术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获得精神愉快—审美快感。

    丑是艺术审美的范畴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的。在鲁迅先生笔下,其国民劣根性主要体现在:奴性、胆小、贪婪、瞒和骗、“看客”、中庸之道、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精神胜利法”等。《坟•灯下漫笔》:“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坟•论睁了眼看》:“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一些人不知先生的良苦用心心或者想借踩在大师的脊梁上投机取巧的人,指责鲁迅的文章尽写中国人人性的“丑”,而没有写出中国人人性的“美”。这是何其悲哀和愚味!试问鲁迅先生是生活在什么时代?不知丑何知美!

    十九世纪中叶前,西方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在崇美恶丑两极之间摇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以陀斯妥也夫斯基和波德莱尔发刃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一反古典时代崇美仰丑的反理性写法,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的文学艺术描写的焦点放在表现“丑”上,但西方人并没有去指责那些所谓写“丑”的大师们。

    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艺术意象和意境的创造上。艺术创作要借助美育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等独特的艺术飞翔的翅膀,使作品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春江花月夜》的美,其核心在于主客体艺术创造的巧妙交融,作者创造的艺术美,不但是描写客观主体大海、星空和月亮的美,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写虚意境的技巧手法,将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辨对宇宙对历史无限永恒对人生普遍哲理超越现实时空激人心荡的沉思与无穷的回味。《红楼梦》艺术美则是美学艺术审美的集大成者,作者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结构情节上,或是在语言上,抑或从贾府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和后花园女儿情长的叙述中都自觉地融入意象、意境等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追求。《金瓶梅》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如果姑且撇开其历史背景的时代意义不讲,在审美评价方面上,其对性爱等同动物快感二万多字的描写偏离了美学审美精神愉悦的高境界,这在美学审美上无疑是缺陷。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仅有动物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精神性和社会性。康德认为,美是无功利性和无利害关系的。艺术的美重在精神上的愉悦并非是动物生理的的快感。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时下,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惟利是图、缺少诚信的不良现象,人类的精神信抑受到极大的挑战。由此,探索美学艺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歌德的《浮士德》:“人的精神总是易于弛糜,动辄贪爱着绝对的安静;我因此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这,无疑是令人深受启发的。(南方夜雨)

[责任编辑:产婉玲]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