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海上生明月 一江望两馆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10-05 11:40:06

海上生明月   一江望两馆

发布时间:2012.09.24 14:4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东方早报

  2012年10月1日起,上海两座新的文化地标将正式亮相——由世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与由世博时期城市未来馆改建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浦江两岸同时揭开面纱。

  这当然不是一次简单的决策与改建,或许在多年以后,其所承载的巨大意义会更加清晰,而《东方早报》推出的“海上生明月——走近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刊所要解析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展览、运营、馆藏、公共教育等的介绍,更在于这样决策背后的理念:这两个巨型的世博场馆为什么要改建成两个艺术宫殿?这里面体现着怎么样的决策理念,上海这座城市与决策者到底是如何考虑的?

  “中华艺术宫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改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运营机制的创新,两馆的‘转身’真正体现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真义,这个真义里面包括了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的发育这样一个考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在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如是说。

  改建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中国馆仅建设资金就将近25亿元,加上土地价值和世博会带来的全球性声誉,其商业价值可想而知。然而,在后世博的讨论中,“世博会让我们欣赏到文化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成为共识,所谓舍与得,舍弃了一些,就必然得到一些。

  那么,上海想得到什么?

  其实核心的就是四个字——“文化惠民”,恰如中华艺术宫筹建办主任施大畏所言:“这两个美术馆,我们真正要把它打造成人民群众欣赏文化的殿堂,而不是美术家、美术界的小天地。”无论是策展方式的创新,运营机制的创新,公共教育的创新,目的就是“美术馆为百姓,美术为百姓,画家也要为百姓”,而两馆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民众能真正舒适地来欣赏艺术,真正培养这个城市与这个城市民众的审美与艺术眼光,并像百年前那样,发出新声,启发中国。

  艺之道,达于真,达于善,达于美。

  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育,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都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而两馆的开幕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无疑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无论是对新开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抑或对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等一系列场馆来说,好戏都在后头,当然,这也包括我们推出的这一期“海上生明月——走近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刊。

(责任编辑:燕山)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