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石:传统文化神韵与审美教育使命
传统文化的审美神韵与我们审美教育的使命
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顾问 朱小石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过种种危机、战乱、侵略和分裂,但发展、融合、壮大、统一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的凝聚力?其中奥秘很大程度得益于我们创造的悠久文化,中华民族历来以自己的灿烂文化著称于世,古代就有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一直延绵几千年,“郁郁乎文哉”,无数科技、诗词、音律、书法、绘画、建筑、陶瓷、雕塑等,都不胜枚举,面对如此浩瀚的文化长河,我们如何发现他们的审美精神和特质,以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自觉性。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是什么,神韵是什么?孔子早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看来,“和”就是美。这是儒家所要追求的最高理想。庄子也说过,“与人和,人乐;与天和,天乐”,“和”就是乐,也就是内心的一种美,这同样是古代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古代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哲学观、人生观、审美观集中体现在“和”,这里的“和”就是一种和谐、中庸,一种平衡、统一,一种和为贵,一种善、乐、美。
这种“和”的审美观也表现独特的审美情趣,最能生动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文化在审美情趣上,集中的反映了“和”的精神,把“和”定为美和审美的一个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大创建。如在远古时代就提出五色、五音,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的声音不可能悦耳,孤立的物象不可能绚丽多彩,可见在远古就有了“和为美”的原始观念,这种“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后来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常常以阴与阳、天与人、物与我、礼与乐、虚与实、含与露,情与景、意与境、文与道 的多样统一而表现出来。孔子进一步发展为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治国思想,把美与善统一起来,使传统的审美带上了伦理的色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美和德的统一,美即是德,德亦是美。
学校美育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这里就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第一,学校美育应体现“和为美”的理念,第二,学校美育要和德育融合(在2004年第20届的杭州美育会议上,自己曾做过了《美育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催化剂》的专题报告)
这里只简要谈谈第一个问题,审美教育的“和为美”。我们在美育中,我们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美中的阴与阳、天与人、物与我、礼与乐、虚与实、含与露,情与景、意与境、文与道 的多样统一,使学生体会到和为美的思想。在学校教育里,最为突出的就是古代诗词、戏剧、古曲、古代绘画的学习和欣赏,能从中体味到“和”。例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为什么喜欢枫林呢?诗尾意外的迸发了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用“红于”,而不是“红如”,可见霜叶不是和二月春花一样,仅是装点大自然的美景而已。现在是红于春花,为春光所不及,这不仅指色彩更鲜艳,而且指性格更耐寒,诗人好像是在即兴浅吟,其实却是内心的精神世界深刻表露和志趣的寄托,达到一种物我统一,情景统一,意境统一,使我们体会到无法言传的真意。又例如在中国绘画中的审美旨趣历来强调气韵生动,强调画家个人情感与描绘对象(山水)的感通与和谐,传统绘画不重视形似,而重视表达出内在的神韵。所以,它不采取焦点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不重视光线明暗的变化,而重视整体境界给我们的情绪感染效果。西洋画追求山水的逼真,而我们的传统绘画则追求意境。如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画面上可以看到一年的四季,可以感受到山峦、大海、江河,云霞、森林、太阳,画面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画法,把四时之景,纵横万里的祖国山河和谐的通过写意再现,是中国画史上传统与创新的不朽之作
学校美育在当前形势下,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潮下,正如会议主题所说,美育应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独特作用,在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就应有自己的作为,使学生能感知、感受和感动我国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美,使学生能接受“和为美”的神韵。同时还应使美育德育融合,实现1加1大于2 的效应。
传统是一种慰籍,现代更充满生机。当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淌徉时,我们又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画卷,这画卷会引起我们与历史的交流,这画卷会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这画卷使我们再一次体味中华民族到情感和力量。因为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咏叹,因为传统文化凝聚了过去和未来在今天相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