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高呼“美育兴国”
2011两会专题·艺术家上两会、看两会、说两会
政协委员李延声建言“十二五”规划 提出“美育兴国”
2011年03月03日10:44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为配合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全面发展的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为“十二五”规划建言,提出“美育兴国”。
李延声委员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手段,以培育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国民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可忽视的一面。
李延声委员建议对于美育的认识加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全党全民都要认识到美育建国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要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即有学者称之为“艺术公赏力”、“艺术慧眼”。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党政培训机构应增设美育相应课程。我国目前的许多城市建设都是一个模式,这就对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国民艺术素养关乎国家软实力,应将美育列入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些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美育的措施,如渐次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等。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美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则关涉到国家形象,小则影响个人气质。有文章说,服饰是中华文明的形象标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为之华。”(《左传》)所以,礼仪和服饰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要素。2009年,笔者与同仁曾做了“建议设计中华服为国服”的提案。中华美食是我们的骄傲。我国设计的高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样式新颖,流淌着现代气息。因此,对美育应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美育的良好风气。
第三,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美育教育政策和方针。
1、加强城市居民美育教育
城市居民的美育素养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道德风貌和品位,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在城市居民美育教育中,有两类特殊的人员尤其需要予以关注:
一是城市服务业人员。城市服务业人员是城市的窗口和镜子,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应当定期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和城乡结合部人员。通过设立免费美育培训学校和定期举办美育讲座等形式,提高这类人员的审美能力。
2、加强大中小学校学生美育教育
学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学校美育对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人才。
3、加强农民美育教育
我国拥有10亿农民,目前,各地正在贯彻中央新农村建设要求,美育教育可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施行。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农民教育水平的美育培训教材,逐步提高农民的美育素质。
李延声简历:
李延声,原名李延生,1943年生,祖籍广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教学委员会导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的专家,多次担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
先后师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李可染、黄胄等大师。先后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和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曾在山西工作,1981年起任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至今。1987-1995年,协助黄胄创建炎黄艺术馆,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