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名师>
阅读文章

王旭晓谈消费与审美之四:美食与美感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1-16 17:30:05

美食与美感

                           王旭晓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日常消费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本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但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以后,饮食逐步有了文化的内涵,体现出人的审美趣味。自古以“烹饪王国”著称于世的中国,在《诗经·小雅·伐木》中就记载了古人的饮食情景:“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主人清洒打扫,屋内窗明几净,案上陈列着八种菜肴,已盛在精美的碗盘里,肥壮的公牛也准备好了,速请男性长辈们来吃吧!席间,“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咚咚的鼓声和欢快的舞蹈助长着饮食的兴致。这幅生动的古人饮食图,无声地说明着饮食古而有之的文化和审美意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古人墨子的话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饮食消费的高一个层次的追求就是追求美食和美感。美食不仅是味美,还要求型美、器美、名美。筵席上的雕刻拼摆,烹调中的色彩配合,会使菜肴如精美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箸。器美,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所说:“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差其间,方觉生色。若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这样,整桌菜肴和谐生辉。名美,能增加人们对食物的好感与喜爱。如龙凤火腿、肉珍珠、砂锅母子会,比喻形象;四喜桃花泛、全家福,意味美好吉祥;花糕员外、鸭糊涂、麻婆豆腐、东坡肉等,谐谑有趣,都能增加饮食之美。

美食需要环境的配合。绍兴“咸亨酒店”开张以后,旅游者都想亲眼看一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常去的这家酒店,学他的样子,要一碟茴香豆温二两老酒。这酒店,必须是黑黑的粗木柜台,粗木铺板,粗木条凳长桌,才能吃出那浓浓的水乡民情。北京的清宫御膳,金碧辉煌,宫灯高悬,圆桌雕花,身着清代宫女服装的侍者轻盈地捧盘上菜。席间,还有怀抱琵琶的宫女曼声低唱,使桌上的栗子面小窝头、豌豆黄、烤鸭等等融入了真切的宫廷文化意味。日本京都岚山的一家山庄式饭店全部使用石块、厚木、毛竹、土纸等天然材质建造和装饰,在暮色苍茫中亮起一排纸灯笼,伴着悠悠的日本弦乐,使这座饭店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在这样的环境里进食,的确能使人获得一种文化的享受、美的享受,能够产生美感。于是,有人把这样的“吃”称为“吃”文化,“吃”感觉。上个世纪末,由京城开始,继而风靡全国几大城市的“老三届饭店”、“老插餐厅”、“黑土地饭馆”、“忆苦思甜大杂院”等等便是“吃”文化的创造。

美食能带来美感,带来文化和美的享受。然而,在家里同样能营造美的环境,做出美的食物,并不一定都要到餐厅、饭店去才能有这种美感。特别是那豪华气派的高级餐厅,一般人面对高级茶色玻璃大门、笑脸相迎的服务小姐却有一种畏惧感,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会被掏空。即便是财力够了,可以体体面面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让漂亮的小姐毕恭毕敬地为你斟酒分菜换碟子,捎带“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不是也很不自由吗?不自由,就不会有美感。当然,你可以吃那些常人不能消受的山珍海味,但即便是吃了别人没有吃过的龙肝凤胆,又怎么样了呢?能找到什么样的感觉呢?至多能在人前夸夸口或者显示一下富有而已,那是找不到美感的。

 

相反,有时一种极简单的食物,一顿极平常的家庭便饭,因为吃出了友情、亲情、豪情、自由感,就吃出了美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那一年在郑州开会,一群年轻同行在房间里聊天,兴之所致,直至深夜。有人大谈“浑沌”,人有说,半夜两点了,还浑沌呀,来碗“馄饨”还差不多。这下可好,大家马上起哄要上街去吃。下了楼,克服种种困难,出了锁住的楼门,翻过锁住的围墙,在空寂的街上走了20分钟,找到一家正要封火的街头小摊,一人叫了一碗拉面。一会儿,一只又大又脏热气腾腾的海碗放到了面前,碗里筷子般粗细的面条引起了一场惊喜。女同胞们担心吃不下,就往小伙子们的碗里拨,结果一根面条还没拉完,碗里几乎就要空了,于是大声怪叫:“这大碗里只有一根面条啊?!”又赶快往自己的碗里拉,引起一阵哄笑声。这一人一“根”面条吃得分外热闹,感觉好极了!几年后想起来总是不能忘记那一番滋味。其中又何尝不蕴含着美感呢?

我认为,在饮食消费中应该追求的便是这种美感。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