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谈教育劳动中的美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4-17 15:44:28

摘要:推进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相关美学展开分析,遵循“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导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探析教育动与美育的关系。教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教育环境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共同在教育中发挥美育功能,优化育人成果,形成教育劳动与美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育劳动

1前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基于中华传统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教育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的发展[1]。其中,着重强调了劳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关联,提倡教育者应当秉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品德与锻炼相融合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当以此为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意韵,主张“以劳促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对“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的建立,更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育劳动属于教育工作范畴,同时具有劳动的特性,对教育劳动与美育的研究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质,要想通过教育劳动的精神内在推动高校美育发展,首先必须厘清教育劳动与美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再基于此关系进一步完善美育功能。本文力求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劳动与美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深入探索这一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教育劳动与美

2.1教育劳

教育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生产劳动”属性[2]。从广义上讲,教育劳动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并列,反映教育的“生产属性”,它是“教育”内涵的更新,体现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及其功能社会化进程,对文化生产、传播和交流起推动作用。从狭义上讲,教育劳动同教育工作、教育交往一样,被视作现代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智力劳动、语言交往和社会服务实现教育者自然生命、历史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维目标,对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变革产生影响。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满足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劳动技术教育、劳动综合实践教育、职教育等劳动教育体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体现出教育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和文化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产生新型教育形态,即教育动。因此,教育劳动是相对于劳动教育的概念,能发挥功能社会化作用,教育作是教育劳动的集中体现形式,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知识传播、文化创造的社会活动,是非物质劳动。

2.2美育

美是对自然中万物与人和谐的描述,生产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既要保证实用功能,又要注重造型美感凡此总皆表明了美是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且这种改造是基于科学理论指导动实践活动,是为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其指导理论蕴涵美的规律。在对莘莘学子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授时,也应重视美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美 律和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美育侧重通过教育劳动人员得体的衣打扮、优雅的言谈举止、高尚的职业修养以及怡然的教学环境来创造美、递美、培育美,从而引导学生从教育劳动中感受形式美、情感美,在认识和体美的过程中,将美育功能沁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探究和创造美,并且将美育的精神内涵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对生情感及价值观的提升。

3教育劳动中的美育体现

3.1教育劳动人员的审美标

教育是求真、向善、趋美的实践活动,达到至美境界是教育的最高追求[3]。在新时代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要求教育劳动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标准,这既是教育实践的客观效果,又是教师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其审美标准以真善美为准则。其中,真为基础,善为前提,美为目的,教育劳动人员在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主动表达美的要素,实现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达到教育的至美境界。

3.1.1以真为基础

师职业拥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始终要“以德施教、 以德立”,成为真美的代言,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深化自身的内在修养,才能通育劳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和启迪学生的思想行为。

根据教育劳动的对象,教育美的“真”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模式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使得不少学生存在情绪敏感甚至抑郁等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劳动人员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当以诚,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学习实践服务,这既是教师的个人追求,也是学展的需求,更是职业素养的要求。其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术。正“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术即“科学之术”,其精髓在于”,学术的核心理念是“求真务实”在新时代高校教育劳动中,教师保留心中的“真”,追求教育的”,是教育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3.1.2以善为前提

”是哲学、道德学及伦理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教师工作的前提。教育劳动者作为客体可以满足主体——学生追求善的需要,这是教师劳动善的具体现[4]。教育劳动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这要求教育劳动者在教育全过程中贯穿善的态度,进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劳动本身兼容着善。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具备发展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纪律意识的新一代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新人的进程中,师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并且采用正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学生学习热忱、责任心和创新,使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1.3以美为目的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人们对美的实践和体现。教育劳旨在培养们的美德,它既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又要求人们遵守规律。因此,教动是一种以“美”为核心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美是一种多元化的形态,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精神,可以是教师的美、学生的美、教学活动媒的美、目标的美、教学方法的美、过程的美和环境的美,也可以是情与理的完美合,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的美,够激发教师们追求美育的追求,展现出他们对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3.2教育劳动人员的职业美

教师职业美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源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审美修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内在的美感,也有外在的魅力。

3.2.1内在美

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教师需要理解真理并将其付诸实践,并具备通过思考、学习和探究等方式获得智慧的能力。起先,多数高校教师采用大型班级授课制,主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学内容以传递间接经验居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将前人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思维,并且能够洞察本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的内在美不仅可以反映出某一专业领域的文化历史积淀,更能够反映出教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教师的内在美还体现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教学工作的成果源于课堂并高于课堂,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作为教师创造优质课堂的精神之源,对教师职业内在美起关键作用[5]。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教学中的美,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美的境界。在评估学生的学习心态、勤奋水平、习惯和人格品德时,审美素养高的教师能够发现并鼓励学生的优点,并指导他们改正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审美素养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从而改习的认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对生活充满期待。

针对上述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人格的感染力,教育劳动人员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其精神面貌与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因此,人格美是教师内在美的核心,能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榜样示范原理”作用[6],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1.2外在美

若将内在美视作教师的人格感染力,那么外在美则是教师显现在外的个人特质,包括仪表美、体态美、语言美和技艺美。当教师个人作为审美对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些外化的形象特征会迅速对学生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外美,美在仪表端庄。外貌是一种天生的特征,但作为教师,我们该注重外表的健康和美观,应当保持正常的比例,通过日常锻炼来展现出积极观的态度。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而在追求时尚搭配的同时,需注意穿着得体性教师应遵循实用价值与艺术化相结合的原则,拒绝奇装异服,也不能过分呆板或随便。在发型的选择上,应当注重整洁、美观,给人以大气庄重的精神面貌

教师的外美,美在体态优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优雅的教姿、手势作来体现外在美。教师合理的动作控制可以调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且教师的动作不可过于夸张或拘谨,否则学生极易转移注意力或感觉教师能欠缺,降低教学效果教师得体的姿态能够让学生自然产生尊重倾向,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外美,美在语言精准。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头还是书面,都应该注重礼貌、规范、逻辑和情感。教师语言的礼貌性即友善平和;规范性即准确而凝练逻辑性即严谨且清晰情感性即形象生动而富有默及优美适听。

教师的外美,美在技艺精湛。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而教学巧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它们能够稳定地传递知识,并且被学生广泛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教学重点时,教师能够通过精准凝练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板书、浅显易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授教学难点时,师能够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难点转译便于理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是教师技艺美的体现。

教育劳动人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在塑造完美职业形象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3教育劳动的环境美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创造人”[7],教育劳动场所的环境能够起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强调其环境的美育功能,传统的校园环境育人体现在用建筑尊礼、君子比德等方式,并通过环境来影响学者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现代的校园景观应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将校园作为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优美洁净、景色宜人、安全舒适是新时代高校环境育人的重要准则,只有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才能达到新时代高校审美培育的综合标准。

4新时代高校教育劳动的美育功能

4.1以劳育美,以美促劳

劳动创造美”,基于此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着重提高劳动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劳动进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发展,形成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良性循环。,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重视培养学习者对美的认知能力。

首先,高需设置专业的劳动教学必备学科,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深入理解劳动理论中涉及的美学知识,意识到勤劳本身也可以创造出美,从而激发他们与劳动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也应强调劳动实践成果的美感。例如,《大学生美育》课程的实践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绘画练习,参与陶艺、工艺品的制作,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的美感,使学生的劳实践成果具有艺术性。并且,将学生优秀作品于校艺术展厅进行展览,便于校外教育者与学习者进行美的交流,以期提高学生创造美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劳的主动性。

再者善符合高校劳动美育课程教学机制的评价系统也是体现美育在教育劳动中功能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其评价式的多样性,包括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育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最终实现对劳动美育综合性评价。同时,评价系统中应加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和体验方面的评价。

4.2劳育并进,以劳创美

人类的劳动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形式。苏霍 斯基曾提出:“力求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美好的精神品质倾注到所创造的财富中去,把自己物化在劳动中,使他热爱劳动过程本身,感受创造性活动的美”。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下,劳动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教师过教育劳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现实世界和艺术美的意境,让他们有机会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进而培养对美的爱好,形成独特的美学判断力,最终提升审美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劳动的美育作用。

学生创造美可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对劳动对象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探究的意识。例如,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在课堂展示精美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劳动对象,或拍摄劳动场景及实践过程提供给学生观看,并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与适宜的音乐,加强学生心灵的互动,激发审美情趣。学生创造美还可体现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竞赛的过程中,在劳动实践中渗透美育,利用美育启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协助学生梳理专业竞赛的实践思路,培养学生的竞赛精神与创造能力。

5结语

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五育”中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美育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落实,教育劳动中渗透着美育。美育体现在教育劳动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养中,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形,同时也体现在“知、情、意”并重的教育环境中,两者协同发挥育人职能。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全方位理解美育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通过教育劳动培育知行合一、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充分发挥美在教育劳动中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泰源,韩喜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四维意蕴[J].教育研究,2022,43(06):19-27.

[2]肖绍明.教育劳动是基于劳动教育的精神生产[J].新课程评论,2022(06):50-57.

[3]李桂英.教师教育美的意蕴及表现[J].江苏教育研,2022(01) :3-7.DOI :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22.01.001.

[4]纪勇.循立德大道 做真善美教师——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感[J].陕西教育(综 ),2021(04):61-62.

[5]祎祺.略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美”的多维性[J].新课程研究,2019(14):128-130.

[6]冯红,李彩丽.论榜样示范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2021(06) :63-67.DOI :10.16145/j.cnki.cn23-1531/z.2021.06.020.

[7]郑少鹏,何镜堂,丁洁.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J].风景,2018,25(03):59-64.DOI:10.14085/j.fjyl.2018.03.0059.06.

者:祝丽莉 尹瑞琪 郭梦颖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