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全国人文学者共聚杭州,聚焦艺术人文教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3-22 08:20:29

本网讯318日至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育研究院承办的“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

本论坛召集了来自全国的长江学者、高校领导及一线教师等,研讨艺术人文教育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面临问题。论坛旨在弘扬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继承中国艺术教育的人文传统,发扬新时代的创造精神,促进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和育人体系完备,推动专业艺术院校的美育工作做深做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美术报总编辑杨丽受邀出席。

艺术人文教育是基于艺术经验的人文教育,这是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本性。提出艺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学养、涵养人格情操、磨砺创造精神的丰厚营养,也就是要在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艺术教育中弘扬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因此,艺术人文教育不仅是在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之外加上几门人文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在所有的艺术课程教学中挖掘艺术本来就具有的人文内涵,使整个艺术教育过程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并且使这种人文精神成为艺术教育培根铸魂的第一位教育资源。

“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和美育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会议精神。论坛深入研讨艺术人文教育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面临问题,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凝练艺术人文教育理念,充分激活人才引擎动力,为助力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主旨论坛在318日举行,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以艺术人文教育在当前面临的问题、理念与实践,艺术人文教育与新文科建设为主要议题,结合多年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成果,从美术、音乐、戏剧、社科等不同领域的视角,展开深入而精彩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大热的ChatGPT在论坛上也备受关注,对于艺术人文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问题,与会嘉宾有着各自的看法。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致辞,认为文化艺术工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事情,文化艺术的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社会和全体人民,艺术人文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事情,关乎全民族全社会精神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千秋伟业,意义重大。科技教育司支持此次活动举办,既是出于对共建高校工作的支持,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和对行业文化人才队伍的关注,更是基于对如何发挥以共建院校为代表的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优势,聚焦国之大者,更好结合文艺院团、文化单位旅游企业等的实践优势以及分布的文化和旅游行业资源,助力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的思考。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表示,“艺术人文教育”既不是培养艺术家的专业教育,也不是人格养成的审美教育,而是“通过艺术的人文教育”,是通过基于艺术的人文研究,倡导一种由艺术经验出发的人文教育。在中国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规划中,目前这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建构“艺术创造为内核、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艺术与教育的使命皆在‘立人’,去实现一种人的全面发展,去实现一种人人的艺术,也就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艺术状态,我称之为‘艺术时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以《一丘一壑亦风流》为题,用诗意的语言与意象,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分享了对艺术人文教育的理解。他提出,艺术人文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审美的经验作为基本方法的文化教育,其核心是文化观,是关于世界的价值观。“艺术的人文教育不应只是在专业课之外加几堂人文课,而是应当以专业训练、以整个学习生活为舞台,以青春的成长及其相伴而来的快乐与悲哀为契机,进德修业,陶养性情,劳作善从,读书养心,提升心灵的自由,进而为山水传神,为人民写照。”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发表《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主题发言,谈到当前艺术人文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导向问题,艺术人文教育回归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问题,艺术人文教育应对Chat GPT等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问题,他表示,艺术人文教育还要落脚在提升“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力: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在《品味建设与艺术教育》发言中,从古代世界各国的美育思想一直谈到现代人对美育的理解,探讨了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教育、美育与宗教、美育与科学等多对关系,以及美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等。社会建设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失衡,成为近年来美学和美育发展的原因,品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周宪的研讨主题是《美育学科的想象力》,分享综合类高校与专业艺术学校在艺术人文教育上的差异,以及对美育中艺术与人文关系的理解。他从美育中“技”与“道”的张力出发,提出了两者融合的路径,一是外嵌型融合,提升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讲座、分享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二是内生型融合,需要教师在授课时亦技亦道,以及不同教师的联袂合作。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分享了《关于艺术人文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的几点思考》,他的观点有所不同,认为目前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第一要务还是要专业化的,“艺术人文教育我相信它应该有,也应该去做,但它不应承担这么多使命。”并强调了在后现代时代,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应把不同的人文教育输入到艺术教育之中,“要使艺术人文化,要使人文艺术化。”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发表《高质量提升新时代艺术人文教育》,探讨当前艺术人文教育问题与破题,高质量提升艺术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以及高质量提升艺术人文教育的理念与路径。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发表《新时代音乐与艺术教育:当下议题与前景展望》,认为在艺术人文教育的贯彻过程中,需要瞄准经典杰作和代表性人物,提高师生的鉴赏水平。他提出了关于当前对实践类专业博士如何认定和考察的建议。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发表《人文教育与当代戏剧艺术》,以戏剧艺术为例,指出了人文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观念的力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观念紧密结合;他认为如今人文教育在艺术院校最重要的是多看书,多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分享《跨文化艺术史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教育—— 以〈天下图〉为例》,通过古代地图中体现出的东亚世界观,看到古已有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艺术史资源、古代资源里获得全球化时代人文教育的新的营养。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分享《文科危机背景下艺术何为》。他认为,跨学科研究是摆脱所谓的人文学科危机的途径之一。“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肩负着让人成为人的重任,艺术是不能被取代的。”

青年论坛在319日举行,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葛加锋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致辞。青年学者们在论坛上发表了各自对于艺术人文教育的思考。

附:青年论坛主讲内容

1.陈昊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规范与解放——古典美育理论重思》

2.陈真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何以为人——艺术人文教育的生命力》

3.兰宇冬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表达之美——艺术人文教育实践与思考》

4.徐元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看新时代美育实践》

5.孙墨青 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

《艺术人文教育中人的自觉与自主——我对学习者、启发者与同游者的观察与思考》

6.何梁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民”的美育——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人文性的思考》

7.陈亮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新六艺与维也纳实验室:从〈建筑十书〉谈起》

8.刘强强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

《从“游于艺”看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人文性质》

9.罗逍然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人文探索与认知建构——浅谈新时代的文艺复兴理想》

10.沈临枫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通感危机与艺术人文教育》

11.文思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美育现场——艺术高校社会美育创新实践的演进》

12.曾晓嵛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

13.王烁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博士

《诗人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实践的艺术性》

14.陈宜芳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

《艺术人文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功能与价值》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