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中国教育,用什么迎接“微教育”时代?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04-20 19:52:47

中国教育,用什么迎接“微教育”时代?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18 19:47 长城网


  中国教育,用什么迎接“微教育”时代?

  ——京翰教育北京大区运营校长任福奎谈“微教育”

  “微教育?”、“什么是‘微教育’”?……,相信很多读者会与小编一样,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时,先是莫名的好奇,然后是一阵费解。没错!“微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词汇,甚至有点陌生;然而,对于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的任校来说,“微教育”他已研究两三年了。在未来5到1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国教育培训将全面迈入“微教育时代”,京翰教育北京大区运营校长任福奎区长一语道出了他潜心的研究结论。那么什么是“微教育”呢?下面,就随任校的专访,给各位读者一一揭晓。

  20年,国内教育经历三个阶段

  从陕师大毕业至今,经历从在中小学当教师,再到做管理者,再到社会培训机构做教学管理的任福奎老师,亲身见证了中国教育用近20年时间,顺利经历了自“大校园的教育体制”向“写字楼式的教育”,从多媒体教学再向全新的“微教育"时代”的三个阶段跨越。

  第一阶段:大校园里的统一化教育

  任福奎校长指出,“大校园的教育体制”就是统一化的班级教育。在统一教育模式中,全日制教师在教室里授课时,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老师指着自己的鼻子,要求这个班级里面50个学生看他的鼻子,然后聆听他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最终要求80%的学生能够掌握他所讲的内容那就OK了。

  谈及自己在“大校园教育体制”的教学经历,任福奎校长说,那时候,为提升教学效率,我们不断学习洋思、杜郎口的教学经验,制订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实现了中考升学率达到92.8%教学效果,培养出了以729分(高考总分是750分)获得高考状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冯宇宁同学。

  第二阶段:写字楼式的个性化教育

  在2000年左右,是写字楼式的教育培训开始萌芽生长,并以“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迅速发展至今,它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具切身利益的教育!在个性化教育模式中,教师必须是一只“变色龙”,要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进度的学生、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学生缺什么我们给他补什么,每次教学、每次讲解都要做到100%清晰和100%关注。然而,如何真正夯实“个性化”教育,依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目标。

  第三阶段: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微教育时代”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革新。在近20年的时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加快了BB机、大哥大、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的更新迭代。尤其是近一两年的微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微教育”时代的直接推动力量。

  “微教育”让无处不在的教育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不论是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在路上、在公交车上、在睡觉前两三分钟,我们都可以拿起手机打开QQ空间、微博、微信,分享瞬间的一个感动、一点感悟、一份思考;同样,也可以拿起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和练习,这个就是“微教育”!而这样的“微教育”正在变成一股强大的“微力量”,这股力量向社会传递关爱和正能量!

  老师,如何迎接“微教育”时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是教育的枢纽和关键因素。面对即将到来的“微教育”时代,我们老师、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迎接呢?如何顺势而“微”呢?

  任福奎校长告诉小编,在如今这样一个内容给予的时代,我们变成了教材创作者、教科书的编写者,之前我们有一套课程的教材,但如今面对的就是所有的成千上万的教师和教育者所参与的每一个点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哪怕是一句话,一道题目的不同的解法,这让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创作者。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们都可通过QQ、微博、微信将内容传达给成千上万的学生,让我们的碎片化的时间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里,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深入的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时代里面,未来的教育有无限的可能性!

  “微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任校长表示,在现阶段,“微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技术成果和平台,采用视频、语言、专题等功能,实现初步的微教育。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微信提前分享上课内容、预习内容,家长通过微信了解上课内容,并且督促学生预习。上完课后,老师可以通过微信发送试题作业,让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家长也可以对上课情况进行跟踪。

  最后任校说: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一个字“爱”!教育最终带给人的应该是温暖和爱,这是最终要达到的一种东西,用温暖和爱去的学习、去教育、去工作、去传递,从而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实现教育的均等化、常态化、生活化。

  感谢伟大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推动了“微教育”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我们的顺势而“微”!


关键词:教育,个性化,体制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