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初探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06-21 15:46:41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初探

邹平县黄山中学■ 王茂昌

前言:视觉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显然,以往高中阶段的基础美术教育观念和方式已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必须做出相应的积极调整,以此来应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景观社会”的多元现实;重塑中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适应高中美术教育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随着大众传媒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图像时代”。文化艺术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中的文字叙事变得越来越少,图像配置却显著增加。当前社会中影视、广告、建筑、时装、商品、甚至人的身体都以眼花缭乱的视觉形象冲击着观者的视觉神经,改变着人们认知社会与体验社会的方式。在此背景下,美术界也兴起了重视形象消费,忽视“韵味”“格调”“趣味”追求的视觉化革命,这一革命把文化的高雅与世俗、精英与民众之间界线抹平。视觉图像无疑成为这个时代普泛化的叙事方式,文化艺术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狂欢,由此以视觉为基础的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改革也变得理所当然。

一、何谓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很早便已进入到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同时视觉文化研究也已成为一门显学。何谓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有何特性?用W·J·T·米歇尔的话来说,“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视觉文化正以鲜明的特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认知、审美价值与审美观念,它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做了新的注解。审美大众化、生活审美化、虚拟形象消费、形象时尚化成为视觉文化时代重要表征。

(一)审美大众化。传统的文化艺术被称为精英、高雅的艺术,这种“阳春白雪”式的艺术与“下里巴人”有着严格界限区分。静观作为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往往是与艺术本质形态、审美主体的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通大众一般都被排除在高雅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之外。相反,视觉文化却以大众化和通俗化作为自己基本的生产法则,由此那种凝神静观的传统审美方式也转化为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原先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也消失殆尽。由此可以说,视觉文化无论在创作,还是消费上都把大众作为其基本出发点。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一词最初是与艺术紧密联系的,但随着视觉文化的凸显,普通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那道边界被消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始进入到了审美的视域之下,成为审美观照对象。视觉文化“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倘使说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还保留着较多的自然形象或粗糙的视觉景观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都市化浪潮正在被人局限在愈加人为化的视觉情境之中”。

(三)虚拟形象消费。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形态转变为以数字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形态。经过大量复制生产的电子影像制造了诸多鲍德里亚意义上“仿像”,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此类“仿像”构造“虚拟现实”或者说“景观社会”之中。在这个社会文化形态下,人们对各种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以往对文化的意义追求。充满着感官刺激五花八门的视觉形象占据整个社会空间,诸如建筑、影视、服装、甚至人的身体都成为视觉消费的对象。

(四)时尚流行化。时尚作为一种典型的视觉消费是与视觉文化紧密相连的。视觉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流行元素和时尚特色。目前这个社会正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和消费口味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满足和吸引人们的眼球,文化艺术创作者就要不断改变花样,更新形式。只有不断跟随时尚化和流行化潮流的视觉形象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二、对高中美术教育的思考

高中美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内涵的孕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下我们显然已进入到一个视觉图像霸权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向既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一些积极促动性,又带来相应的不利性因素和挑战。如今的宏观教育环境、学生的培养要求、艺术创作与欣赏观念、审美认知水平和审美价值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美术教育却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时期,与视觉文化时代相互脱节。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目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就一直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尴尬徘徊。很多美术教师一直担心减少技能教学可能会无法应付高考艺术专业测试。迫于高考压力众多师生不得不把高中阶段基础美术教育当作成了专业美术教育,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安排上也重点抓技能训练忽视鉴赏能力、审美认知能力培养,致使不少中学生成为了只会画而不会赏、不会评、不会认的匠人。殊不知,我们正处在一个视觉图像占主导地位的感性文化形态时代,一个没有鉴赏能力和审美认知能力的学生将会迷失在这个纷繁的图像迷宫之中。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不应该成为应付高考的平台,更不是把培养少数专业美术家作为目标。因此,将欣赏和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审美认知能力,审美感受力和鉴别力是高中基础美术教学关键所在。

其次,现在美术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味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雕塑、工艺的传统经典分类观念已相对狭窄。199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欣赏基础》指出美术的定义应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美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它艺术。美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物质形态。”这一概念的表述显然没错,关键在于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一些诸如装置艺术、彩绘艺术、波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美术形态,这些新的美术形态并不在传统的美术范畴之列。我们发现在最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现代媒体艺术已成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为此,国内部分学者提出了应该超越美术范畴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等新的理念,适度增加课程安排的弹性,将新兴艺术形态纳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来,不再固守于传统聚焦静态的空间感的训练,将动态图式与新型影像的结合在一起。此举无疑是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教育转向的必然趋势。

第三,视觉图像充斥的当下社会出现了众多没有意义的虚拟性形象符号,媚俗、低俗、艳俗的感官刺激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也成为诸多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因此,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中必须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增加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来应对视觉图像泛滥的冲击。《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对美术课程性质的重新认定。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选取中外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作为鉴赏对象,加强对美术作品创作历史背景、人文内涵的关注和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思考;要加强艺术通识教育,打破各艺术门类之间“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河水不犯井水的现象,展开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开放性对话。

第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或者画室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新课改中也强调“激发创新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探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传统课本的拘囿,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艺术馆、艺术作坊、设计公司或者走近民间艺人等,由此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来体验艺术、品味艺术。

由是观之,视觉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一项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它不仅给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赋予了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一项新的任务。所以,对高中美术教育做出有效探索,既是应对视觉文化时代审美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是对高中美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做出得积极性回应。

                  

                                   

以下是本文作者的作品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