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乐梦·百年弦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建队100周年专场音乐会
本网讯5月26日晚,“荷塘乐梦·百年弦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建队10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演。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成立于1924年,建队以来见证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改革与创新,现已成长为一支声部建制齐全、演出风格多样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于2013年荣膺教育部颁发的“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称号,并先后代表清华大学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
音乐会当晚,历届民乐队队友再次回到清华,与众多音乐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专家以及北京各兄弟高校民乐团的师生共庆清华民乐百岁生日。
本场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首席指挥袁贝执棒。上半场伊始,赵季平的《庆典序曲》率先奏响,以激昂明朗的旋律充分展现了民族管弦乐的独特魅力。接下来一首恬静淡雅的《秋江月夜》把观众引入了宁静的梦幻境界,此曲由作曲家郝维亚创作,描绘了在秋夜漫步江畔、花香弥漫的动人画面。第三首作品《三六》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1962年由作曲家顾冠仁改编为合奏曲,音乐色彩变化丰富,完美诠释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艺术情趣。上半场最后一首曲目《春华秋实》不仅是对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成长历程的回望,更是对辉煌成就的歌颂,为各行各业辛劳付出的人们以及伟大的祖国献上赞歌。
下半场以“知音雅集”校友民乐团带来的小合奏《茶马》开场,这首作品由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茶马古道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景象,通过丰富的民族乐器和动人的旋律,将观众带入遥远而神秘的世界。接下来的《荷塘月色》由作曲家俞华康创作,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荷塘月夜图景。值得一提的是,本曲的参演者横跨老中青三代,最年长的是1958级校友,最年轻的是2019级校友,他们共同为观众呈现了这一佳作。随后,学生艺术团民乐队队员与“知音雅集”校友民乐团的部分成员共同演绎了《瑶族舞曲》,通过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瑶族民间音乐,展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的生活场景,欢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和丰富的民族乐器组合,将观众带入瑶族人民的欢乐世界。
一首脍炙人口的汉族传统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将观众带入了欢快的氛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唢呐首席、水利系2023级硕士生杜弘毅担纲唢呐演奏,布谷鸟、鹧鸪、燕子、蓝雀等多种鸟类的鸣叫声与公鸡的嘹亮啼鸣经由各类乐器精妙演绎,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随后,振奋人心的《太阳颂》大轴上演,此次表演的是该曲第二、四乐章。这首由王丹红创作的大气之作,具有浓郁的巴渝风韵与文化气质,展现了劳动人民坚韧的生命力量。
《太阳颂》结束后,现场千余名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袁贝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加演一曲《阿细跳月》,一首灵巧的四五拍乐曲再次活跃了音乐会现场的氛围。结束后,台下的观众和民乐队老队员及校友们意犹未尽,到场的民乐队历届队长以及进队超六十周年的老队友们受邀上台,“清华民乐,百年辉煌,再谱新章”,老队员的字字句句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最后,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及“知音雅集”校友民乐团共一百一十余人带来一首《花好月圆》,为本场百年队庆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演出结束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祝贺清华民乐百年队庆取得圆满成功,并对一直关心和支持民乐队发展的校友表达了感谢。赵洪表示,清华有着深厚悠久的美育传统,始终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民乐队的大部分队员都是入学后通过“零基础”招新加入的非特长生,他们通过“课程-训练-演出”三结合的业务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准,并通过梯队建设和以老带新的传统融入集体。希望民乐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整场音乐会的基调被设定为明朗、充满生机,洋溢着颂扬与喜悦的色彩。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乐曲的难易程度,以确保乐队能够完美演绎。袁贝表示,“在选择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作品的寓意,如《庆典序曲》《春华秋实》《荷塘月色》《花好月圆》和《太阳颂》等作品,都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赞美。除此之外,作为一支民族管弦乐队,也是清华大学的文艺代表队,我们当然也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三六》《百鸟朝凤》和《阿细跳月》等传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的作曲之一茅沅先生是清华大学1945级电机系校友,我们也在音乐会中选用了这部作品,以表达对校友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为整场音乐会增添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新生代的力量也在此次音乐会中显现。2023级本科生孟德宽表示,能参与百年队庆是自己的荣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民乐走到更多人的生活当中去。
为总结和传承清华民乐的育人成果,当日音乐会前,民乐队还举办了百年队庆座谈会。在会上,众多来自不同年代的校友分享了自己在清华民乐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现年87岁的黄两一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上世纪50年代,我们没有条件接触乐器,可以算是门外汉,一切都要从头慢慢来。我们那批老民乐队员有微信群,听到我要来参与民乐队的座谈会后非常兴奋,托我代表现在已经为数不多的50年代老队员,向母校民乐队100周年表示祝贺。我们永远怀念在清华民乐队的日子,永远怀念我们的王震寰恩师,永远怀念那座灰色二层楼的音乐室。”
1957级队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表示,入校以来参与民乐队活动的4年时间里,对民乐的热爱不断生长,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油然而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优美乐曲的浸润以外,民乐队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和创新精神。民乐队曾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出,也常为其他队伍伴奏。文工团中,民乐队创新精神很强,演绎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乐曲,特别是对《毛主席到农庄》的改编,富有浓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据民乐队队长邱钰淇介绍,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每周日晚会安排三小时的合排时间,此外,每周各声部还会进行两小时的声部排练,并且定期邀请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团的老师为队员提供专业指导。如遇重要演出任务,合排时间还会相应增加。
据悉,民乐队现有队员140余人。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训练,乐队分为大队和学员班两个梯队,每学期伊始会进行招新活动,新成员将根据其演奏水平被分配到大队或学员班。大队队员将有机会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国戏杯等活动,以及参与友校的共建活动和赴外交流活动。学员班队员则主要参与日常小课学习,同时也能获得多样的演出机会,如校内各院系的学生节等,待通过进队考试后将有机会升入大队。邱钰淇说:“部分学员班队员还有机会得到大队‘小师父’的悉心指导,体验声部排练和合排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大队和学员班队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如何使一支学生乐团保持艺术水准,作为指挥,袁贝表示:“在排练学生乐团时,我并非采取抠细节、抓音准、对节奏的排练方式,而是先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揣摩作曲家创作时的意图与手法。当他们真正爱上这些作品后,每一次排练的点滴进步都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而非仅仅依赖刻板的技术训练。我们一起排练时氛围轻松愉快,他们也可以放松身心、享受音乐,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清华大学民乐队的行列中,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袁贝还提到,民乐队中艺术特长生人数不多,大部分同学是民乐的爱好者。“他们日常课业繁重,经过不断的排练能够达到现今的演出水平实属不易,他们这份对民乐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世纪弦歌,百年芳华。在这一世纪的传承与发展中,民乐队逐步成长为一支集演出、教学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化学生艺术团体,始终活跃在校园内外舞台上,繁荣校园美育、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春去秋来,岁月流转,清华民乐人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彼此间深厚的情谊始终如一,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