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美育化人,美美与共——《论语》中孔子的“美育”思想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2-09-28 21:21:47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与美育相关的名句,此篇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它是在学生精神状态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象由心生,境由心造,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关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对人的言谈举止和礼仪规范具有重塑净化作用。同时,它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在体现着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同时,又鼓励通过实践活动用全新的方式去进行。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与美育相关的名句。所谓美育是以人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为基础,以体验美、表现美能力为目标的身心能力,培养审美能力不仅需要感性体验,更要结合理性知识,因此这不是浮于表面的自我感动,而是感性和理性思维共同结出的果实。

孔夫子为什么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孔子《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各个方面都应当是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的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绘事后素”,立德修身。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立于礼”。《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今天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更重要的是,《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和“仁”的产物。“兴于诗”“立于礼”当然重要,但“成”却在于“乐”。在今天看来,“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安得天下尽欢颜”之“乐”。


“审美就是要通过对于美的热爱,来培养人的高尚的情操,使人懂得美。在美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美育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兴趣。而美育思想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第二语言课堂中已有运用,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因此,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美育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中也有许多体现:如临沂大学大型舞台剧《沂蒙情深》美育民族魂,诠释了临沂大学红色黄埔的厚重积淀和深刻内涵。话剧《青春榴火》跨越时代的初心,揭示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主题。大型红色原创话剧《沂蒙母亲》追寻革命传承,见证了沂蒙大地感天动地的鱼水深情。一幕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记忆,一句句朴实无华的沂蒙乡音。精神扎根于大地,情怀厚植于现实,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一路走来,从沂蒙老区到齐鲁大地,沂蒙精神丰富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浸润出我们共同的精神本色,一个个伟大的沂蒙故事中展现出推普的特色内涵,临沂大学的学子们也在美育中感受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生死交融,水乳与共”的沂蒙精神。

人民与国家成长之路,繁花似锦,美的体验与培育,浇灌着我们精神的百花园。古今中外,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作为当代青年要处处留心皆学问,才能增强美的精神底色,才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能让青春之花开遍世界。愿祖国与人民沐浴于美育之下,施一方沃土,成芝兰玉树。

(单位:临沂大学  作者:秦嘉旭)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