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冬奥会队员队服折射了怎样的美育教育理念?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2-02-07 15:14:16

导语

冬奥会开幕式当天,“中国人的浪漫”“各国队服”频上热搜。在观看开幕式,追逐热点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观众种草羽绒服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体育美学审美呢?

一、赴一场浪漫之约,冬奥会开幕式秒变“种草”现场

昨天,北京冬奥会在鸟巢盛大开幕,展现了一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令人回味无穷。

景美人亦美,在各国运动员代表陆续登场后,广大观众将视线停留在了他们所穿的队服上。运动会开幕式现场秒变“世界羽绒服展览大会”,运动员队服各具特色,令观众们挑花了眼。

“开幕式羽绒服”“加拿大羽绒服”“芬兰羽绒服”“英国代表团大衣”“意大利队服”为关键词的微博话题在昨晚冲上了热搜。

提起最中意的队服,当然还是咱们的中国红。此次,由国潮品牌安踏为中国代表队设计,冰雪白搭配中国红,搭配帽子、围巾和小靴子,兼顾质感与保暖感。

加拿大位于高纬度地区,受环境影响,其体育强项都是冬季运动项目。在高山滑雪、冰壶、短道速滑等项目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冰球项目的优势尤为凸显。

其开幕式服装以红色为主调,上装为派克大衣,配有背带,方便在温度较高时携带,下装有带印花和不带印花的两种运动长裤可选。网友表示,加拿大队的羽绒服不仅好看,还能拆卸,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加拿大羽绒服“美观兼具实用”的设计理念贯穿其整个美育教育体系当中。在加拿大,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都会要求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例如用画画来展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呈现英文阅读课的故事内容,展现科学课对污染的理解。在计分时,学科成绩是综合成绩,其中就包括了以绘画形式的视觉表达成绩。这就是加拿大艺术教育的特色之一,艺术教育非常实用,学习艺术是为学科而服务的,是视觉辅助记忆的工具。

而于此同时,加拿大的学校又提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他们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不同材料间组合的可能性,在从传统艺术家和绘画作品汲取营养后,引导孩子们从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去发展和延伸。加拿大队服上可拆卸的背带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打破了传统羽绒服的设计限制,利用背带增加了整体的美观性。

英国在花样滑冰项目上,曾多次取得金牌。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上,英国一如既往地向大家展示着优雅和古典的气质,其代表团的队服带有浓厚的英伦风格。

英国是全球艺术教育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其美育教育同样继承了英国人传统的特质,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体系化”。英国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其出台的《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中,明确了英国1年级至9年级的九门基础课程,其中包含三门艺术课程,分别是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音乐和体育,将美育教育视为基础课程全面普及推广。

除此之外,作为教育戏剧起源地之一的英国,最负盛名的就是教育戏剧课程。上世纪90年代,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法案,将教育戏剧纳入了国家课程标准。英国中小学校通过戏剧让学生适应在公众场合下的演讲和表演,帮助学生克服在外人面前展现自我的恐惧,同时训练学生严谨完整地进行英语写作训练和团队组织活动。

作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国家有些地方每年的雪季长达220天。芬兰人酷爱冬季运动,滑冰、滑雪都是芬兰人的业余爱好。冰球和滑雪项目一直是芬兰的强项。

此次,芬兰的队服在一众设计中脱颖而出,大胆地为女性运动员设计了裙装,其服装以冷灰色及芬兰经典色白色和蓝色为主色调,在低调的同时,透露着优雅和时尚。

芬兰队服的特立独行,让人惊叹不愧为“设计大国”。在这里,艺术课程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仅列为必修科目,还有着与学术课程相等的地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艺术科目。学校的基础美学教育,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艺术教育是芬兰教学大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芬兰教育部门甚至还专门就艺术教育单独发行了《基础教育中一般和高级艺术教育国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九种艺术教育形式,分别是建筑、视觉艺术、手工、传媒艺术、音乐、文学艺术、杂技艺术,以及舞蹈、戏剧。

德国在有舵雪橇、无舵雪橇、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等项目中,经常在欧洲和国际赛事中夺得奖牌。

在本届冬奥会的队服设计上,德国代表团加入了很多小巧思,以“叛逆的乐观主义”为灵感设计了红黑相接、荧光绿和黄色色块拼接的外套及单品。考虑到今年是中国虎年,而虎在德国文化中以黑色为象征,故服装整体又以黑色为主调。

拼接、文化融合是本次德国队服的主要风格,这一点与德国倡导包容性与多元性有关。从幼儿园到大学,德国始终践行着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美育教育亦是如此。

美育融合教育,主要是让残疾与非残疾学生参与共同观看、研究和讨论一件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到具体的艺术知识之外,还会找到适合自身学习节奏和锻炼独自思考能力的方法,比如如何观察艺术作品,如何开展自我独立思考,如何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交流,进而具有创意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在这一点上,展现出德国独具的包容性,艺术教育不仅覆盖身体健康的学生,更要关怀身患残疾的孩子们。

二、体育中的美学教育,冬奥会展现人与艺术之美

从富有诗意的情感表达、恢弘的开幕式场景到种草各国队服,这届冬奥会观众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指出,“体育是文化的手段,艺术应与体育同行”。

孩子们观看冬奥会开幕式与赛事的过程亦是一场审美教育的升华,既能享受应奥运会而生的开幕式、艺术节、艺术展览所带来的视觉艺术,也能欣赏到运动员在赛事中展现的力量之美、拼搏之美。

人性的心灵之美也是孩子在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奥运会的运动员拥有勇于拼搏的精神,勇攀高峰的远大理想,在奋斗中追求快乐和超越,实现自我的“更高、更快、更强”;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还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情操和团结友爱、公平竞争、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竞技体育之外,还能深刻体验到他们身上的爱国之情、爱情、亲情、友情。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提出,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是把人的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也就是说美育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下孩子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知,比如体育中的审美。崇尚健康之美、力量之美的竞技体育打破了当下被消费主义构建的“白幼瘦”的审美体系,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在一开始就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

如今的时尚也越来越青睐于运动员,美是健康的、自信的、多样性的,这是这些运动员登上时尚杂志封面所传递出的态度。

中国滑雪队的“种子选手”谷爱凌,曾一月内连夺四冠,刚成年的她在登上Vogue+封面的时候眼神透露着倔强和对未来的笃定。

而在东京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孙一文和在运动生涯共斩获59个世界冠军的“冰雪女王”大杨扬身上,则更多地看到了岁月与挫折磨炼积淀后的从容不迫。

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汪顺是杂志新晋的“宠儿”,在他的身上,我们惊喜地发现,肌肉感与少年感可以做到恰如其分的平衡。

开幕式的各国运动员队服、杂志中运动员展现的力量之美,是整个国家的美育教育观念的浓缩体现,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年轻一代的审美。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孩子们将来就业谋生作准备;二是为孩子们成为公民作准备;三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深层次审美能力的人。而第三个目标与前两个目标同样重要,美育教育则贯穿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