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晓谈消费与审美之八:如何“缔造完美”
如何“缔造完美”
时下,爱美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都增加了一项“重大”的消费内容,即化妆美容方面的消费。
看看近年来各大商场热闹非凡的化妆品柜台中成套进口的、国产的化妆品吧,从化妆水到胭脂口红,从洗面奶、护肤膏到香粉香水、琳琅满目。再看看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美容厅、美容院、美容中心等等生意的火爆吧,美容师们忙着为顾客护肤、祛斑、漂白、纹眉、纹眼线、隆鼻、消皱、隆胸、减肥------加工着美丽。还有各种相关化妆美容方面的广告,如“丽质岂只天生,应由×××开始”,“今年20,明年18”,“创造一个全新的你”,等等,等等,这些动人的词句多么让年轻人耳熟,由此就可以大略看出这项消费内容在现今人们尤其青年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方了。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自原始时代步入文明时,就开始了对自身体貌的欣赏。古代希腊雕塑《米罗的维纳斯》,有着椭圆的脸、笔直的鼻梁、窄而平的前额、略鼓的嘴角和丰满的下巴,端庄、娴静而凝重。身体曲线起伏,婀娜妩媚,被称为“纯美的女神”,表现出人们对理想的女性体貌的赞赏。我国古代《诗经˙硕人》咏美女庄姜,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古书上指天牛的幼虫,白色),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宋玉写东家之子之美,赞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同样表现出了对美女的赞赏和向往。
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人体的美,“涂脂抹粉”古而有之。古代埃及,妇女的眼睛就用黑、绿两色的化妆墨描画得既长又大,还用深灰色的锑粉描长眉毛,用乳白色的膏液涂擦面部,用桔黄色颜料抹唇和润色双颊。我国殷商时期已用燕支(胭脂),即燕地红蓝花叶捣汁涂面。春秋、战国时,女子以白粉敷面,用青黑颜料画眉。汉代以后,女子化妆更为普遍。人们早就认识到:“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到如今,美容化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美化自身的一种手段,已经得到了承认和重视。这可以看作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缔造完美”是否一定要出高价、花大钱呢?
每每看到年轻的女子在化妆品柜台耗巨资选购粉饼、口红等,看到那些面目姣好的姑娘频繁出入美容院时,总感觉这种消费倾向是具有问题的。
以我之见,化妆美容的原则应坚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人的容貌增加鲜活的生命气息与和谐的形式。如眉眼的描画,增加面部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胭脂、口红的着色,使人精神焕发、鲜艳明丽。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时常迎面而遇到的是涂画得不忍相看的面孔,厚粉黑眉,人鬼难辨,有些姑娘错误地将美容化妆理解为涂抹得多多益善,以为遮盖越厚越艳丽。我倒十分赞同法国人舍鲁洁˙纽坦斯提出的化妆“铁法”:“在皮肤之上什么都不应当看得出来,一切颜色都应当显得是从皮肤下产生出来的。”这样的化妆才会增添你的美色。
青年人的青春活力是令人羡慕的宝贵财富。人在这个时期皮肤细腻光洁,没有皱褶,面颊口唇红润鲜明。如果没有明显的缺陷需要遮掩,就不必过多地涂抹。浓妆艳抹的脸极易让人觉得仿佛是戴着一张假面具,失真也就难言其美了。而美与真、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最令人喜爱。“缔造完美”更不是抹掉自身原有的特点,到美容院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或是全假的自己。试想,天底下若全是清一色的双眼皮、高鼻梁,那“美”岂不是太单调了吗?
有时,出高价花大钱不仅不能“缔造完美”,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高价的化妆品未必就是佳品,同时也未必适合你,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美容化妆的消费观上,应该克服掷金重投才好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把钱和精力过多地花在美容化妆方面,并不能一蹴而就,由此解决了“缔造完美”的问题。因为就人的完美而言,本质上不是外形的美,它更在与智慧才能的高超,品德情操的高尚和学识修养的丰富等诸多方面。一些年轻人肯在化妆美容上多投入,而在内在美的投资上却惜财如金,这种消费失衡很难使一个人达到完美的境地。只有把培养内在的美的素质和塑造外在的美的体貌相结合,才能令你迈上“缔造完美”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