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寻竹编 悟创新 品匠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8-07 09:00:30

增强文化“认同感” 从“理论知识”到“竹编馆”

本网讯近日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2023暑期“探访红色足迹,寻味非遗创新”社会实践队走进武夷山宋街宏星竹编工艺美术馆,实地感受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的魅力。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深刻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2023暑期“探访红色足迹,寻味非遗创新”社会实践队在行动前组织系列学习活动,为探访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传承及艺术创始人谢宏星的讲解,学习了解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的深刻内涵,零距离参观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武夷山竹编馆,进一步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谢宏星合影

展现非遗“创造力” 从“传统技艺”到“航天梦”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谢宏星在介绍竹编作品时,与实践队提到过最多的话便是“传统技艺的未来,一定要创新。”从众志成城的竹编口罩模型再到巡天遥看的天宫一号空间站竹编模型,12种竹子,18种编织技艺,46天的创作历程,谢宏星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介绍天宫一号竹编模型时,谢宏星提到天宫一号模型的各个部分采用了18种传统竹编技艺。天宫一号竹编模型虽然是全新的外观样式,但内里延续和坚持的是传统的手法。从传统的竹编技艺出发,谢宏星将竹丝编入一段历史,不仅体现了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在非遗传承中承载了一段大国的“航天梦”。

“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谢宏星在和实践队的深入探讨中颇为骄傲地向实践队展现了他的一幅作品——一只用一整根竹子制作而成的飞天凤凰。谢宏星让传统的非遗竹编技艺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向大众的文化生活,让传统的非遗竹编艺术品在创意、技艺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谢宏星的竹编创新作品不仅引起了央视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还以十分出圈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使得年轻人接近传统非遗文化,在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谢宏星竹编作品“天宫一号”

坚守非遗“传承性” 从“责任担当”到“工匠心”

武夷竹编作为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街竹编馆作为福建省省级项目保护单位,谢宏星向实践队表示作为武夷竹编项目保护单位与传承人,他心中有一份责任与担当,是一份要将非遗竹编的技艺传承延续的责任以及要将非遗竹编发扬光大的担当。而谢宏星的每一件作品中也正体现了这样的工匠担当,是细致的蚂蚁触须、是精细的蜘蛛结网、是薄如蝉翼的坐莲观音像,是在完美作品背后的那一份脚踏实地与坚持不懈。精细、坚守、创新、淡然、责任,这一笔一划皆是在华夏文明的脊梁上磨练着沉浮千年的工匠精神。而匠心,匠人,最有力的精神脊梁,伴着谢宏星度过这23年与竹编“相爱”的孤独岁月。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2023暑期“探访红色足迹,寻味非遗创新”社会实践队在武夷山宋街宏星竹编工艺美术馆不仅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精巧手艺,更是直观地理解了所谓匠心,或许就是用一辈子,让历史的血脉继续流淌,让文明和智慧代代延续。(吴梦淇)


谢宏星为队员们介绍竹编作品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