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博物馆:让成都本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9-24 18:46:55

 博物馆:让成都本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

许燎源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参与互动(0) 收藏打印字号: T|T
 

                                                                                  许燎源设计的琉璃酒瓶 摄影:马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马里):位于成都三圣乡红砂村的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于2007年9月28日开馆,是全国首家设计艺术类私人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整个博物馆外观似一个黑色的方盒子,分为两层。馆内不仅全面展示了馆主许燎源先生设计的作品,还时常举办设计和艺术界的展览活动,是成都市、四川省,乃至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窗与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设计师,许燎源先生的成果众多,包含了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等多个门类,目前是中国酒类外包装设计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师级设计师,其酒类外包装设计囊括了中国白酒行业几乎所有知名品牌,多款作品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成为了几所著名院校的经典教材案例。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设计作品创造的产值早已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他的理论研究成果"白酒美学"、"新文物未来观"对中国包装设计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经他设计包装的高档白酒和艺术作品被政界、商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广泛收藏,在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中,还经常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故业内有"国礼大师"的美誉。

博物馆坚持引进大量优秀的国内外艺术家的个展,让成都本土文化与国际更好地碰撞接轨。这些展览加强了成都与国际艺术界的高端交流,并在大众审美教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成都的一些大学把博物馆作为学校的实践实习示范基地。博物馆入选“成都市文化产业协会理事单位”,“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并被评为亚洲九大创意村之一。应该说,目前博物馆已成为锦江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是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装置艺术作品 摄影:马里


“社会课堂”也要“因材施教”
徐沛君   来源: 人民日报
 
  就美术馆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意义而言,公共教育无疑是所有美术馆的立馆之本。美术馆主要以审美体验为切入点,展开对公众的文化熏陶,从而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

  我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大抵起步于十余年前。1997年,上海美术馆设立了专门的教育部门。随后,广东美术馆等大型公立美术馆也适时成立公共教育部。中国美术馆在2005年初正式成立公共教育部之后,发展势头迅猛,每年都结合展览举办多场次的艺术体验活动以及免费讲座,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秀的艺术成果,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公立美术馆都设有公共教育部门,美术馆的“社会课堂”效应得到了空前的凸显。

  毋庸讳言,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不足,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普及和提高。前者面向普通大众,后者着眼于专业人士。我国美术馆普遍缺乏固定性展览,特别是缺乏具备反映美术史演进线索的固定展览,这制约着公共教育活动的展开。由于当前的展览时间短促,短则几天,长不过几个月,公共教育活动很难做出长期规划,更谈不上由点及面、层层推进。

  学术研究力量的薄弱,是制约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另一因素。对藏品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一。然而,即便把我国目前九家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人员人数相加,其总量也不足百人。即便是这不足百人的队伍,也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的工作。他们很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对藏品的研究,因此也很难出现成规模的独创性的学术成果。其后果之一,就是公共教育活动长期难以实现向纵深层面拓展。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由此更新模式,改进手段。审美教育是一种“最不像教育”的教育,它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既然主要以审美体验为切入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就不能不注重观众的“再创造”效应。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在体验艺术作品时,通常利用其既有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艺术品进行二次阐释,因而,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不同的观众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欣赏者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者,他在欣赏、品评艺术作品的同时,自身也参与到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从而使艺术作品全面实现其社会价值。“再创造”理论对接受者主观能动意识的肯定,揭示了文化传播以及艺术消费的复杂性。对于具备一定素养的成年观众而言,“再创造”几乎伴随着他在美术馆的参观过程。遗憾的是,我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机构似乎尚未完全意识到“再创造”的重要作用,仍不时以“启蒙”的姿态对观众进行说教,这类做法,事实证明往往事倍功半。今后,应该对美术馆观众进行详实调查,量化分析,在尊重观众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追求的是长效机制,但基础工作的实施也要“只争朝夕”。据悉,从今年开始,我国几家重点美术馆将陆续建立固定陈列展览,许多美术馆也加紧充实其公共教育部门的力量。以中国美术馆为例,建馆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该馆以各种途径收藏了十余万件古今中外的珍品,进行固定陈列的藏品条件已经具备。

  过去的十年,我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更积累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必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