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泥”好――童年的记忆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4-09-08 10:44:20

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童年留给我们的美好,永远定格在记忆里。童年时玩泥模子的回忆,又清晰起来,难以忘怀,现把它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介绍是毫不为过的。


小时候,玩泥模子,先把挖到的胶泥摔熟,摔成一个长条,然后用细线割开,割开的截面上没有大的气眼,就算合格原料了。再把泥揪成一小块,拍成扁片,摁进模子,等上一会儿,然后抠出来,模子上的花纹就凸现出来了。小小的泥模子,只像一个小月饼,上面的花纹却各式各样,有喜鹊登梅,人物,怪兽等等。小孩们刻完了,要相互比赛,看谁刻得更好,更清楚。有时候,我们还把刻出来的泥片晒干,大人做饭时,我们就放进灶膛去烧,希望想烧成后(陶)那个样儿的。然而,试过很多次,小心翼翼的从灶膛里掏出来,却总是烧成黑乎乎的一片,有时候,还听到叭的一声中变成碎片,偶然一次,烧成了,让大家看,却只有一角微微发红而已。


少年的生活回忆,虽然过去几十年,当年的趣闻轶事,一下全涌上脑际,历历在目,我们的玩具,给我印象最深的,还完全是脚下那片土地所产出的,我们玩泥土,吹柳笛,捞蝌蚪,扑青蛙,摔泥炮,吹泥土制做的泥哨,在泥土里划出棋局,甚至,用沙土作药,敷在划破的伤口上。时间像推土机一样清除了历史遗留的习俗碎片,把它们碾碎,铲进记忆的回收站,童年和泥土的味道,都偶然泛出亲切的气味,浮荡在潜意识的边缘。


而今,我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陶艺课,看同学们把一块泥巴变成一件件属于自己的作品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下课铃响了,他们依然捧着自己的宝贝作品,迟迟不愿意离开……。当我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飞扬着成功与快乐时,我的心也被快乐溢满了,泥土给了学生创作的灵性,我被这小小的泥巴而感动,对泥土充满迷恋。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泥土不但能生长出庄稼供我们食用,泥土还能在我们手中化为建筑,为人类遮风挡雨。泥土制成的陶瓷,传承了文化的艺术生命,泥土文化从史前时期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劳动而产生,又伴随着社会逐步向精神内涵上延伸。人类发现了泥土和火的秘密……最早的是土陶,看似最平凡的泥土,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凝结了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脉,是人类精神与泥土交相辉映的灵性之光。陶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窑火生生不息。我将继续奔走在这条泥土路上借助泥巴认识自己,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王新会石家庄盛世长安小学)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