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论高等书法教育中审美特征的前瞻性思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9-26 17:22:22

论高等书法教育中审美特征的前瞻性思考

林培亮

(广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  516600)

内容摘要:从现代的角度出发,书法教育的范畴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区分,我们今天论及的范畴指狭义的学校书法教育。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设置使中国书法教育由传统师徒相授的形式而递进到具有现代意义的较高层次的教育形式。通过艺术教育的中介作用,在掌握形式表现技巧的基础上,进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培育.从而使学生在书法创作中登堂入室,在书法的天地里纵横驰骋.使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个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 键 词:审美趋向审美活动笔情墨趣

书法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它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提高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及强化人格力量诸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优势。

对于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书法教育体系而言,它具有古代书法教育所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它同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在现代书法教育中容易形成的审美趋同心理,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我们将学校的现代书法教育与传统师徒相授的书法教育的区别归纳为:
  一、渐次走向系统与科学的现代书法教育所拥有的现代特征与古代书法教育中“指点不在多言”的感悟式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相对数量的受教育群体,它与传统的拜师入室有着量的区别,而表现出现代艺术群体的特征。
  勿庸讳言,首先,现代书法艺术教育中的形式规范教育所具有的逻辑性、合理性、系统性是传统的书法教育所无可匹敌的,但也正是这种优势使现代书法教育失去了那种以“不在多言”的指点而带动的感悟式教育氛围,同时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在艺术探究中对艺术的玄妙、神秘感。尽管诸多的现代书法美学研究旨在揭丢书法传统中的玄妙、神秘而走向系统科学的逻辑论证,但玄妙神秘的感性消失势必造成创作者主动意识的消失。过分理智的创作也必然是以牺牲创作冲动为前提的,理性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论工作者的事.缺乏激情和冲动的创作不是艺术,其道 理正在于此。
  其次,教育者在审美教育中所带有的先入为主的艺术观,使受教育者得到了某种强化刺激。即便在教育中教育者一方的指导思想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理解力和启迪学生艺术个性方面,但长期的师生之间的濡染也同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趋同影响,而失去了受教育者自身潜能的主动显现。
  再次,受教育群体之间在一定时间内(比如大学书法专业四年的时间限度)形成相互陶染、感化和影响。由于现代书法教育所具备的稳定、优越的外界条件,从而使受教育者失去培养艺术家个性、气质和胆识所必需的某种外在环境,诸如孤独的境界,不凡的际遇等等。
  以上诸因素,是形成书法审美趋同心理的基本要素。

中国书法朝何处去,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恕不一一列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是消逝说。认为中国书法必亡,典型的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中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无可挽回地消逝了”,“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擅长此道,但良知告诉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二是本体转型说。如朱中原先生写道:“书法语境的转型是书法本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众所周知,传统书法语境主要是儒家文化语境,而现代书法语境则是多元杂交的文化语境。语境的转型是书法本体转型的前提与基础。正是因为文化语境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书法本体的转型。”“书法本体主要应包括书法的本原形态(即最初形态)、书法的次生型态(即发展型态)、书法的成熟形态(即最终形态)三个方面。”

三是悲观说。认为“书法已经失去了它最为丰厚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脱离开中国古典文学,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审美心理,生活风尚,建设环境等传统文化情境的具体支持,书法的人文表达在很多场合失去了一种真诚性和自然性。”“中国书法以艺术立场安居当下社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并表现出其作为当代文化的活力,它如何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作出实质性表现,答案似乎都不容我们过于乐观”。

其他多种多样的创新说有:现代派、学院派、书法主义、艺术书法、流行书风、先锋书法、人体踪迹学等等,有的明显带有本派本流将替代中国传统书法或割断与它的传承关系的含义 

以上这些认识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对当中有些观点和有些观点的成份不赞成,对有些观点和有些观点的成份赞同。有些想法,总的认为,当前书法面临的环境有利有弊,如何杨长避短,构造和谐的书法生态环境,促进而不是代替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前景仍然光明。要看到营构书法前景的优势还不少,分析如下。

如何避免理性思维习惯轨道的形式,如何避免审美群体中风格的趋同以及情感的同化成为现代书法教育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书法艺术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信息,情感倾向以及审美意识经验左右着审美主体的情感方向。在此过程中,渗透也好,潜移默化也好,它无疑带有消极接受的特征。书法形式规范的教育带有训练书法技巧的积极意义。但学生艺术个性的真正形成必须依赖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包括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丰富的审美想象力,其中最具作用的应是审美情感的形成,因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中的技巧教育,它应包括对象在内的情感教育,由此而唤醒被教育者自我深层意识中的情感火花。

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内在情感本身便无一致性,风格即人的论点为创作者展示自身的气质、修养、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么,在现代书法教育中必须发现、引导学生内在情感的阐发以及帮助学生找到作为个体的(而不是群体的)可藉导体,在直觉过程中,情感作出了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在此前提下作出思索才能到达理性寻求的境界,因为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功能是由于思维及思维结果赋予的。在书法审美教育中,出于情感的选择性和来自于理性的理解性是风格寻求的重要前提,也是避免书法审美心理之趋同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理论史》王镇远 上海古籍

(2)《中国书法简史〉 王镛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书法二十年》 吴又华 文化艺术出版社

林培亮(1977-),男,广东汕尾人,大学本科广东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美术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联系方式:广东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艺体教育系 516600林培亮15914957199

联系电子信箱peilko@163.com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