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李 益:论高职美育目标体系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6-02 14:48:51

论高职美育目标体系

转自:www.cqgxmy.com/index.php?tid=1

 

重庆邮电学院传媒艺术学院,重庆,邮编400065

摘 要:高职美育目标是在学生已有中学审美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普通审美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高等职业工作者,成为“工作的艺术家”。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是由普通审美序列、职业审美序列与审美的感受力、鉴别力、欣赏力、表现力、创造力、迁移力交叉融会所构成的综合审美素质结构体系。

关键词:高职;美育目标;研究

图书分类号G40-14G71   文献标识码A

A discussion the educational target system of appreciate beauty of the high grade occupation college

 

Liyi

(College of Media-ArtsChong  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 qing postcode  400065)

Summary: The high grade  occupation college appreciates beauty the educational target is on the foundation that the student already has the high school to appreciate beauty the character, combine the occupation post  work demand, the commonness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student appreciates beauty the character, the occupation that emphasizes to train the student appreciates beauty the character, make it become and have high etc. occupation that the height appreciates beauty the character worker, become" work of artist". The appreciate beauty of the high grade  occupation college  educational target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be appreciated beauty the sequence, occupation to appreciate beauty the sequence by the commonness with appreciate beauty of feeling dint, discriminate the dint, enjoy the dint, express the dint, creative power and move the dint to cross to melt the club building of office composing to synthesize to appreciate beauty the character structure system.

Keyword: High grade occupation college;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al target; Study.

 

一、研究高职美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⒈高职审美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普通素质和专业素质所构成。其中普通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普通审美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职业审美素质。这里,审美素质包含普通审美素质和职业审美素质,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特别是职业审美素质是高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学院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教育范畴。

⒉高职美育应有明确的目标

从事高职美育需要明确目标,目标明确,才可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式,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目标不明确则事倍功半。目前,在一些高职学院,对高职美育目标不够明确,美育工作尚显得十分薄弱、低效、被动。例如“冷热病”现象:重视一段时间又冷落一段时间,不能长久规范地开展。“分化”现象:美育只是美育教师的事情,与其他教师无关,有些专业课教师,不仅不注意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美育意识,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弱化学生的审美需求,压抑学生的审美尝试。“弱化”现象,从总体看,还没有形成美育氛围,美育基础课效果不明显,课外美育和审美艺术活动开展得不活跃,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共识;许多教师,还没有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以上情况表明目前尚有一些高职学院的领导老师对美育的性质、任务、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则是不够明确高职美育目标。

⒊从高职美育的特殊性研究高职美育目标

高职学院的学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殊性的独立群体,高职美育目标不仅要服从于、服务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还要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比如,他们在高职学院的学习,主要不是为了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就业市场的学习。比如,他们已经接受了10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可能还接受过更长时间的审美教育,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再比如,他们是具有较强的包括自我审美塑造能力在内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既有共同性又各有独特个性的自我发展主体。他们来到高职学院,是要在中学毕业素质基础之上,按照国家的人才标准,在学校及老师的教育下,将自己培养成为更高层次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我们在高职美育目标的探索与研究中不应忽视这些特殊性。探究高职学生和高职美育的特殊性,研究并明确高职美育目标,是开展好高职美育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高职美育目标定位的基本描述

⒈高职美育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

高职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学生在幼教、小学、中学和进入高职学院学习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长期熏陶、教育、影响的结果,是一个综合性的开放的系统。高职美育是在学生已具有的中学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较高层面上的审美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以适应和优化岗位工作为目的的审美教育。高职学院的专业技术教育任务十分繁重,高职美育不能在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诸方面平均用力,而应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普通审美素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是高职美育的主要任务。

职业审美素质是技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审美素质在职业岗位职业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职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一个优秀的高等技术劳动者,不光要求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高度的审美素养,特别是要具有高度的职业审美素质。他应能根据职业及岗位需要来塑造自身、包装自身,能在职业技术工作中自觉而熟练地运用美的规律和法则,能根据审美的要求来布置和美化工作场境、生活环境,能根据社会审美心理设计、制作产品……总之,是要“审美地”从事职业技术工作。

职业审美素质是做好职业技术工作的重要条件。社会发展趋势实质上也是一种审美化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社会生产劳动过程和成果越来越讲求审美效果。职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职业审美素质,能否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和从事自己的岗位劳动,对于做好职业技术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职学生应该特别重视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进行审美学习和审美修养,而学校和教师则应该将普通的审美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使高职美育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职教色彩。

⒉对高职美育目标的概要表述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对高职美育目标概括如下:

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审美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普通审美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职业工作者,成为“工作的艺术家”。

 

这一表述有4层含义5个要点:

第一层含义,要点①,强调高职美育目标实施和达成的基础。高职美育是在中学美育的基础之上的美育,是“在学生已有中学审美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高职美育是与中学美育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审美教育,强调这一点,才能避免与中学美育的重复或脱节。

第二层含义,要点②,强调高职美育的职业特点,是要“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进行美育。高职学院与普通高校的美育同属于“中学后美育”,强调这一点,既可避免与普通高校的美育相混淆,也才能充分体现高职特点,突出其自身的特色。

第三层含义,要点③和④,表述了高职美育的现实目标,其中要点③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普通审美素质”,要点④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高职学院学生的“普通审美素质”和“职业审美素质”(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合成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是能够基本满足职业岗位审美需要的审美素质,通过“着重”一词,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是高职美育更主要的任务。

第四层含义,要点⑤,强调高职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使高职学院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职业工作者”,“工作的艺术家”是对“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职业工作者”的一种形象注解。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美育应采用不同于其他领域美育的途径与策略。

三、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

1、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总述

如前所述,高职美育目标是学生美育总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目标或阶段目标,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高职学院美育的总目标,学生达成了这样的目标,就具有了“审美地”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审美素质条件。

高职美育目标具体体现为若干方面若干层次的分类目标,具有自身的目标分类体系。我们深入分析了数十所高职学院学生的审美素质状况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要求,参考了美学及美育界关于美育目标及其分类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参考了赵伶俐教授的《论美育目标及目标分类体系》,提出了“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其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表

高职美育总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审美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普通审美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审美素质,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职业工作者,成为“工作的艺术家”。

高职美育分类目标

分类

项目

普通审美目标

职业审美目标

审美

感受力

l 各种感官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立体化发展,并形成“视–听–触–味”审美通感能力。

l 对事物有敏感的审美感觉。

l 能够在接触美的事物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l 具有“审美的眼睛”和“审美的耳朵”,具有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发现美的能力。

l 能够自觉地在职业技术工作中寻找欢快和愉悦,培养职业审美体验。

审美

鉴别力

l 能较清晰地分辨美与丑的性质。

l 能明确地对具体事物进行美的性质和程度的判断。

l 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具有分辨优劣雅俗的能力。

l 能够对职业技术工作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美的性质和美的程度方面的辨析与判断。

审美

欣赏力

l 审美意会能力得到全面开发。

l 有较强的对优美感、壮美感、喜剧感、悲剧感的体验能力,与信念相连的美感情操开始形成。

l 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能对美的事物外表形态和内在特质进行系统的审美评价。 

l 能敏锐地捕捉职业工作中的美的因素及其外在形式。

l 具有领悟和评价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成果中美的内涵与意蕴的能力。

审美

表现力

l 对自身美和客观美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l 在几个主要的方面有比较自如的审美表现技巧。

l 有参与和组织广泛的表现美的社会活动的技能。

l 具有在职业工作中主动地、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倾向的欲望。

l 具有在创造产品、提供服务等职业工作中表现美的心理需要和表现美的实际能力。

审美

创造力

l 有使表象获得思想、情感,从而转化为有生命力的审美意象的丰富灵感。

l 形成审美意象、审美意向和审美表现技巧融会力。

l 有丰富的审美创造激情。

l 有经常创作出个性突出且具有社会价值的美的作品的愿望和成果。

l 具有丰富的职业创意想象和职业审美创造激情。

l 能够恰当地创造职业表情、职业形象和职业姿态。

l 具有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作品,提供富有审美效果的服务的能力。

审美

迁移力

l 形成审美感觉、审美体验、审美欣赏的迁移与扩展能力。

l 在审美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能在不同的审美范畴和审美领域进行迁移和扩展。

l 具有将普通审美素质向职业工作审美素质迁移和扩展的能力。

l 具有不同的职业工作审美之间相互迁移和扩展的能力。

l 具有将审美表现与创造力同智力表现与创造力、道德修养与表现力、身心形象塑造与表现力进行相互迁移与渗透的能力。

各种审美素质的交叉、融会与参透,相互作用,综合影响。

2、高职学院美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目标分类体系表可以看出,由于高职教育周期较短,本研究在目标分类体系中略去了对审美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仅将高职美育目标放在一个层面作静态的总体的表述。

在总述了高职美育的总目标后,首先将其目标分解为普通审美目标和职业审美目标两个序列。普通审美素质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审美素质,职业审美素质是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人所特别需要具备的审美素质,两个序列的审美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相互交叉、融会与渗透,相互作用和促进,综合影响。

普通审美序列和职业审美序列的目标各自又进一步划分为6个方面的子目标:即审美感受力、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迁移力,总共12个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均包含若干个要点,所有的子目标和要点构成了高职美育目标体系。

从目标分类体系表的纵向看,每一个目标序列中6个方面的子目标反映了学生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中,在学生提高其审美素质的完整过程中,都要依赖于审美的感受与体验、鉴别与判断、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展示、创作与创造、迁移与扩展,相应地,审美感受力、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迁移力的高低就足以代表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状况,两个目标序列中的12个方面的子目标综合形成了学生高职阶段的美育总目标。

每一个目标序列6个方面子目标的要求是根据审美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提出来的。以普通审美素质目标序列为例:首先是要求各种感知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培养起对事物敏锐的审美感觉,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培养清晰地分辨美丑、美的性质和准确地判断美的程度的能力;再次,要求能对事物的外表形态和内在特质进行系统的审美赏析和评价;第四,是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欲望和表现技巧;第五,是要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创造激情和创造能力;最后,是要求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能在不同的审美领域和审美范畴进行迁移和扩展。整个要求反映了审美活动由初级到高级的客观过程和人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完善的过程。

再以职业审美素质目标序列为例:首先要求学生习惯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感受和发现美;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能对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以及职业工作中接触到的事物分辨优拙雅俗及其性质、程度的能力;再次,要求能够敏锐地捕捉职业工作中的美,能够准确地领悟和评价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成果中的美;第四,要求在职业工作中主动地自觉地提升自己表现美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第五,能够在职业工作中恰当地创造美,包括创造美的职业表情、职业形象、职业姿态,创造美的产品和服务;最后,要求能够将普通审美力向职业审美力迁移,审美能力在不同的职业审美领域迁移,审美能力同智力表现与创造力、道德修养与表现力、身心形象塑造与表现力之间迁移与扩展。职业审美目标序列的要求同样反映了审美活动由初级到高级的客观过程和人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完善的过程。

从目标分类体系表的横向看,任一目标序列中的6个子目标与另一目标序列中的子目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分别体现了每一项审美能力在普通审美领域和职业审美领域目标的不同内涵和要求。

如在审美感受力方面,普通审美目标要求“各种感官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立体化的发展,形成审美通感能力”,“对事物有敏感的审美感觉”,“能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而职业审美目标则要求“具有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发现美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在职业工作中寻找欢快和愉悦,培养审美体验”。显然,前者强调培养普通的审美感受能力,而后者着重强调培养其职业审美感受能力。

又如在审美创造力方面,普通审美目标要求“使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的丰富灵感”,“形成审美意象、审美意向和审美表现技巧的融会力”,“有丰富的审美创造激情”,“有创作美的作品的愿望和成果”。而职业审美目标则要求“具有丰富的职业创意想象和职业审美创造激情”,“能够恰当地创造职业表情、职业形象和职业姿态”,“具有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作品,提供富有审美效果的服务的能力”。同理,前者强调培养普通的审美创造能力,而后者强调提升其在职业岗位职业工作中创造美的能力。

3、高职美育目标分类体系的特色

本目标分类体系强调了高职美育与之前美育和之后美育的联系。高职美育不是从头做起的教育,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的美育,而是在中学美育基础之上的美育,是对学生已有中学审美素质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高职美育也不是最终的美育,一方面应当看到高职美育属于学生就业前的终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高职美育要直接为学生“审美地”从事岗位工作服务;另一方面,高职美育只是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适应工作需要提供基本的审美素质,为学生在职业岗位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作好铺垫,为学生的终生美育打下基础。

本目标分类体系特别强调了高职美育的特殊功能和任务,突出了高职美育与其他领域其他阶段美育的区别。高职美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美育素质要求的特殊性,表现为在高职美育目标中单列了“职业审美序列”,在审美感受力、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迁移力等方面,即对各项审美能力都从适应职业岗位审美要求的角度,提出了明确的、独立的子目标,使得本美育目标分类体系突出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色彩,也使高职美育彻底地跳出了“艺术教育”的狭隘圈子。

本目标分类体系体现了美育这一教育范畴的特殊性。美育是最具形象性、情感性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高职美育的效果不宜进行定量考核和精确测量,亦不宜在教育过程中搞定格定序。所以本目标分类体系不再在高职阶段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分解,而着重强调高职美育应搞“大美育”,美育素质的提升应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应强调各种审美素质的相互交叉与促进、相互融会与渗透、相互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赵伶俐. 论美育目标及目标分类体系. [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6167

3.  曾繁仁. 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北京:美育通讯,2002,(1),(1523

4.  仇春霖. 大学美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35

5.  蒋冰海. 美育学导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382

 

作者简介: 李益(1954),男,重庆丰都人,重庆邮电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传媒技术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传媒技术、传媒美学。

Tel:13983751398       E-mail:liyi1026@tom.com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