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舞蹈佳作>
阅读文章

承德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05-12 16:28:22

承德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作者:北京师范大学06级舞蹈系  宋函颖    河北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蒋小娟     古海摄影配图

承德承袭满族文化是在清朝入关以后。这之前,承德市区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上营小村。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远见卓识,他认识到随着战略地的北移,人心的向背比修筑长城对国家的巩固更有成效。于是他推行了“肄武绥藩”政策。而木兰围场正是实施这一政策最理想的地方。天然的习武练兵场,离京都近,又与蒙古各部接壤。承德正居北京与木兰围场两地之间,且气侯宜人,风景秀美。于是在此修建了重要行宫—热河行宫,康熙帝每年行围期间都长时间在此驻跸,渐渐地热河行宫地位高于它宫,修筑规模也因而不断扩大。康熙五十一年钦题热河行宫为避署山庄,后又相继修建了山庄外围,集汉、蒙、藏、维风格于一体的众星捧月态势的寺庙群。正是由于这些天然风光与人造风光,使承德一度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由此,承德区域内便有大量清代满族历史传说演绎出来。

承德——避暑山庄是当时清帝国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康、乾时期,为了施展政治家本领,通过朝觐、饮宴、秋狝及万寿节等系列礼仪庆典活动,把复杂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问题,在轻歌曼舞和寺庙袅袅青烟中化解。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礼乐观念又有满族本身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相融合的产物,显现出清王朝对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信心和力量。从康熙到咸丰间的历代皇帝都曾在这里颐养或处理朝政。嫔妃、诸多王公大臣、名太监、文化名人等也屡屡来承伴君,诸多轶闻趣事由此产生。体现着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天下安定太平,朝野安居乐业的共同心态。 乾隆在位六十年,他来过承德避暑山庄53次,有22年是在山庄里度过的。过了41个万寿节,每年在此都要接待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外国史臣。经常举行庆典活动和观赏乐舞,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去挖掘整理的珍贵的满族舞蹈文化遗产。

 

     一、古朴丰富的民间舞蹈异彩纷呈:

     民族的不同,其心理状态及生活习俗、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漫长的生活生产中,尽管各族人民以各方式相互吸引、相互借鉴,这虽然起到了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的作用,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加之地理风貌等,致使紧密伴随他们生产和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仍保持着极为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征。

    承德丰宁满族“蝴蝶舞”流传于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是满族群众非常喜爱的民间舞蹈。丰宁满族“蝴蝶舞”从宫廷内传至丰宁满族自治县八间房村,形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相传,清定都北京后,派满八旗有功军士来此围垦,当时有八户八姓,故该村称八间房。丰宁蝴蝶舞表演共需八人,四名儿童扮成蝴蝶,戴蝴蝶帽,穿蝴蝶衣裤,四名成年男子扮满族青年(俗称“骑着”)。表演时,四名儿童站在“骑着”的肩或头顶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各种动作,还要做许多高难度的特技动作,全程表演只凭儿童和成人之间娴熟的技巧配合而成。蝴蝶舞表演分两种形式。一是广场表演,一是舞台表演。广场表演时,蝴蝶只是站在“骑着”的肩上或头顶,展开双臂或单臂做“单展翅”或“双展翅”,或即兴做些其他动作,“骑着”则巡场、旋转上肩、跑圆场,平衡速跑或平衡慢步行进;舞台表演时,四只蝴蝶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做同一动作和造型,如“童子拜佛”、“金鸡独立”、“群鸭戏水”、“哪吒闹海”、“苏秦背剑”、“鲤鱼打挺”、“蝴蝶展翅”、“喜鹊登枝”等技艺性极高、难度较大的特技动作。“骑着”则要在保证蝴蝶完成动作的同时,或双臂自然悠动,或双臂于胸前,或双手叉腰间,或慢或快踩着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舞之蹈之,形成了八只蝴蝶凌空展翅、翩翩起舞的优美场面,给人以合作默契、协调统一、险中寓稳、动中寓静的艺术与力量的感染。突出了舞蹈艺术造型,同时又把蝴蝶飞舞的典型形象与动态贯穿于舞蹈之中,使动与静形与意巧妙的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善骑射的剽悍性格特征,反映了满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的心理需求,是满族人性展现。蝴蝶舞作为民间传统的表演项目,曾先后参加过河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等活动获全国“最佳原生态奖”。改革开放初期,丰宁县文化局派专人深入八间房村,对“蝴蝶舞”的动作表演伴奏进行了细致的挖掘、整理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表演。经过20多年的不断提高,逐步成为丰宁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参加国家级比赛并获奖,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并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隆化满族的“二贵摔跤”:“一人顶两人,难解又难分。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这是承德人描述“二贵摔跤”的一首打油诗。传说:“二贵摔跤”与鳌拜有关? 康熙与鳌拜这对冤家对头的故事常常被影视作品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二贵摔跤”也同样与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艺人们介绍,当时年少的康熙,为了早日铲除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鳌拜,特举办摔跤比武大赛,招募武艺高强的勇士相助。康熙八年(1669)5月16日,16岁的康熙终于等到了一个时机,勇士们群起将权倾朝野威风凛凛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击倒在地。后来,民众为了颂扬康熙皇帝的圣明,特将摔跤比武大赛的场面衍化成为“二贵摔跤”这一民间表演形式。这项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的满族民间舞蹈,一路“摔”了300多年。二贵摔跤”是流传于隆化县城乡的传统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表演者身背道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人摔跤的场面,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与艺术于一身,极具艺术魅力。 “二贵摔跤”为单人表演形式,表演者背负一个装成两个人的木架,呈摔跤架式,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以双腿和双臂扮作两人,做手脚互摔的动作。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互相扭摔等武术套路、摔跤技巧和舞蹈语汇,做出许多滑稽、幽默、逼真的摔跤动作。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鼓乐的烘托下,越发显得生龙活虎,热烈火爆,深受群众喜爱,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街”节目。表演中,还伴有锣鼓点,增加气氛。参加活动的人十分广泛,有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几近灭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4年以来,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提高,二贵摔跤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表演者背负一个被做成两个扭缠在一起的人状木架,呈摔跤架式,着各式服装,表演者趴在地上,以双腿和双臂扮作四足,采用勾、摔、扫、滚、背、爬等武术和舞蹈元素做手脚互摔的动作。各式动作一般都在4分钟内完成,再配以鼓乐,观赏性很强,深受群众喜爱,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街”节目。现在,承德的“二贵摔跤”不仅得到了继承,而且道具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都是木架加铁丝,使得道具很重,表演时会消耗非常大的体力,现在用海绵和玻璃钢,重量轻了,更逼真了。

二贵摔跤曾先后在第一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全国首届单、双、三人舞蹈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纪录片“二贵摔跤”并通过国际频道在东南亚等一百五多个国家播放,使这个传统项目走出了国门。 近年来,二贵摔跤已由一人表演增加到6至8人,成为群舞,从而更加重了他那迷人的魅力和火爆的气氛。2008年7月21、23日,隆化传统民间舞蹈“满族二贵摔跤”分别在北京世纪坛和昌平区奥运文化广场参加了“北京2008”奥运会城市庆典活动河北专场演出,2008年8月2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全国奥运文化艺术展演,同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150余个艺术珍品亮相于天安门广场。“满族二贵摔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节目。

  

     二、雍容庄典的宫廷舞蹈流光溢彩: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在北京建立统治全国的大清皇朝。满族统治者沿袭了中原乐舞的曲制,又继承了本民族的歌舞。这样一来,清朝宫廷乐舞便形成了两大系统,诸凡坛、庙祭祀大典,均按历代相传的乐舞惯例实行;凡遇“皇帝三大筵宴,并殿庭各筵宴”皆用满族歌舞。

    庆隆舞是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乾隆八年,将源于满族民间的莽式定为庆隆舞。庆隆舞是满族舞蹈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根据清史有关记载:“乾隆八年奏定:筵宴各顶舞各色,莽势总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它说明, 庆隆舞是满清贵族进关后,把满族民间舞莽势化为宫廷乐舞的一种新的样式。庆隆舞又称扬烈舞,正如《钦定大清会典》所记:“乐奏庆隆之章,戴面具人上,衣黄画布者半,衣黑羊皮者半。跳掷象异兽,骑禺马者八人,介胄弓矢,分两翼上,北面一叩兴,周旋驰逐象八旗,一兽受矢,群兽慑伏象武成。”虽称奏庆隆舞乐,但实际上是扬烈舞上场。接着队舞大臣上,所谓队舞就是喜起舞。队舞大臣22人,以侍卫充,朝冠朝服,释补服,悬朝珠朝帯佩帉佩刀入殿,北向三叩头,少退,东边西向立。以两为队,近前队舞。每对舞毕,三叩头,退。次对复进,更舞如仪。至此 ,虽然明确规定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为宫廷满族舞蹈的总称,但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有时还把扬烈舞称庆隆舞。庆隆舞是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重要的筵宴乐舞具有满族特点的舞蹈。现今如果想排练“扬烈舞”和“喜起舞”,在承德仍流传着排场口诀。

 扬烈舞排场口诀:

《窥望》:倒翻头朝下,前行紧消喜。中御西门望,伏地腿旋风。

         抱时蹲腿窜,四板见笑容。直立足跟舞,双臂左右灵。

《码踪》:黄盔银胃亮,标志耀武炫。飞驰觅异兽,伏身陷身涧。

         八骑策马跃,蹻顶蹻跟还。百兽串御陛,几顾望深山。

         齐巴活洛才,齐巴活济板。曲蹻刀出鞘,扬臂敛刀还。

         蹻旅叉身窜,勒缰紧扬鞭。马嘶兽叫起,八骑睛不转。

《搜围》:伏身随节滚,禺马筋斗翻。一兽提两刀,百兽乱马前。

         蹻刀紧相交,还臂搭弓箭。时而近相接,忽而竟相远。

《神武》:八骑四向散,百兽狂其间。左近右跟起,兽犹似狂颠。

         节紧步功慢,酋犹进帐掩。左右急搜狩,伏蹻发响箭。

         蹻下常翻滚,百兽四股窜。弦子跟颤抖,拍板马蹄喧。

         百兽急退避,异犹跃马前。

《武成》:节抃震宇兴,左近右跟颠。群兽兴滠服,掌跟端仪还。

         御陛横列伍,叩毕跃武炫。礼乐兴致雅,臣功仪表先。

对舞排场口诀:

         仪容尔整齐,三叩兴勿依。左陛燕翅伍,对对行国礼。

         面迎举笑意,胸正仪刀齐,前趋两腿迂,左进右踩溪。

         面御旋右臂,齐额稍而曲。左旋右上替,肩端娜妯依。

         前对横陛舞,后队摆朝衣。左臂舞于额,右臂舞背齐。 

面面叩国礼,双转左襟踢。箭袖转三檀,伍伍随朝仪。

当时,“庆隆舞”不仅王公贵族常跳这些舞蹈,就连皇帝有时也作表演。如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康熙帝为母作寿,亲自“舞蹈奉爵”“极欢而罢”。由此可见,从皇帝到王公大臣到一般官兵都会跳舞。清代后期,还从八旗子弟中选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宫,专门从事乐舞表演。显示八旗官兵骑射武功,歌颂先祖英武业绩。那时,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文化繁荣,节日里各种文艺形式的演出活动异彩纷呈,特别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歌舞、戏曲、曲艺、百戏等演出达到一个巅峰。大学士阿桂编纂的《八旬万寿盛典》一书,形象的记录了这次庆典。书中的《八旬万寿图》是以绘画形式记录盛世宫廷恭祝寿庆文艺演出的一部形象史料。所演出的节目都曾在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演出过。但世隔一、二百年有些节目形式已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承德满族舞蹈尤为重要。从1985年开始,承德舞蹈工作者着手对承德清代宫廷舞蹈进行挖掘整理。推出了一台清朝宫廷赐宴赏乐大型乐舞——清宫宴乐舞,由五部分组成:1、升座2、行礼3、赐宴4、赏乐5、祝福 。做为旅游文化的精品,1990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旅游文化艺术节,以演出场次最多、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收入最高,获得最佳组织奖和最佳演出奖。在承德举办的历届避暑山庄艺术节和避暑山庄肇建300年的大型庆典活动中,满族宫廷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如果想看到原始的“喜起舞”表演,每天上午在山庄内,将由避暑山庄艺术团的演员为游客专门表演,到时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承德满族宫廷舞蹈。 

          

    三、凝重神秘的宗教舞蹈沐浴祥和:

   (一)神韵犹存推陈出新

承德是满族的聚集地,满族先民信奉萨满教,而且传承的时间也很长。萨满教形成于原始氏族社会,这种宗教曾流行在我国北方的许多游牧民族之中。虽然它没有成文的教义,但是通过萨满的口传身授,它还是传承下来,并成为氏族社会时期的精神支柱。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对自然崇拜,满族人祭天、祭地;图腾崇拜,使满族人对动物神、植物神十分尊崇,祭鸦,祭狗,祭佛多妈妈,祭柳,满族人对祖先更是敬畏有加,各种年节和举行各种活动都要祭告祖宗。萨满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十分特殊,他们被认为是本民族最有学问的人,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初期的萨满为女性,后多为男性。清军入关后,萨满传入承德。并以一种宗教形式成为承德满族舞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萨满有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严谨的传播方式和特定的演奏乐器(神鼓和腰铃)。

萨满舞俗称“跳神”,是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萨满舞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与萨满教有关的神话故事、请神的唱词、鼓的击打与各种法器的运用之中。萨满跳神的神歌,多是经口头传下来的,其歌词既反映出本的民族心理,也是萨满舞蹈形象的描述。萨满舞的动作是人们在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发展阶段,对原始渔猎、采集、原始农耕、牧畜等劳动生活的反映;对动物、植物、无生物作为图腾崇拜原始观念的反映。萨满教神话传说中和动物有关的居多,因此,萨满舞中多有动物的形象。
    从现在萨满的神衣、法器、跳神中,还可看到原始氏族生活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产生时代的原始文化的痕迹。萨满舞的表演形式——鼓在萨满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法器,又是跳神时的伴奏乐器。萨满认为鼓是坐骑,可以乘之飞升天上往返人神之间,鼓声具有的神秘作用,可以沟通人、神对话和请来各种精灵治病,萨满跳神时鼓点的节奏非常丰富多彩。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是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腰铃舞:属于满族萨满,萨满持不同神具边歌边舞戴神帽,腰间系多个长形腰铃,持哈马刀、铜铃、神鼓等神具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并在和谐的腰铃、鼓声中跳跃,旋转。神附体后,萨满即模拟各种神灵的态势,家神附体时,以不同舞步表演不同的人物神态,表现野神时,则模拟鸟、熊、虎等动物形象。

在历史上,承德一带“跳大神儿”极为普遍,据《清史稿》卷八十五载:“满洲俗尚跳神,春秋择日致祭,谓为跳神中。幷弹弦、筝、月琴和之,其声呜呜然,┅┅并唱巫歌┅┅”这里的“巫歌”是指萨满音乐。届时,跳神萨满要“披挂上阵”,编舞边唱至“神灵附体”在跳神的过程中,身穿神衣神裙,腰间系铜铃,手持单鼓,伴关神器声响而起舞,转摆腰铃,旋飞腰铃,前后左右扭动使铜铃铮铮作响。身体左右每三次摆动,脚尖向前点地或上步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前行,以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其动作人气而灵活,张扬与收敛兼之,使上身的“摆”与膝部的“弹”融为一体,形成了以腰部摆动为主要动作的基本动律。从承德保留下来并收入《中国民歌集成河北卷》的代表“萨满音乐”的《排神曲》、《排大腔》和《哭丧调》等三首歌乐曲,体现了“萨满”对承德民间文艺活动的深远影响。近年来,承德民族师专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不断深入挖掘整理满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编排了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此舞蹈取材于萨满原始祭祀性的舞蹈素材,在原始萨满舞语汇基础上推陈出新,即保留了原始萨满的民族韵律,而且还融和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把原有的舞蹈语汇进行发展升华,音乐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婀娜而不失刚健,奔放中亦有端庄,色彩斑斓的服饰,自由活泼的表演,洋溢着对万物生灵的崇拜之情。明快的节奏,铿锵作响的腰铃、手铃脚铃迴荡着他们与大自然的倾心对话。加上手拿象征火苗的彩绸,通过舞动彩绸使整个舞蹈更加热烈,歌颂了当今满族人民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较好地反映当代满族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获2008年魅力校园金奖,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认可。并受到观众们的高度赞扬。此节目已成为承德保留节目,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都能欣赏到民族师专学生腰铃舞的精彩表演。

(二)民族团结四海普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民族分裂、诸侯割据的状态下,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才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清朝皇帝为了进一步巩固清朝统治,保证国家安全稳定,推行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习惯,把他们最信奉的“喇嘛教”定为国教,为他们在承德修建礼佛场所——承德外八庙。在承德外八庙中,普宁寺是唯一住有僧人的皇家寺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至1759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普宁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经常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喇嘛教舞蹈——跳步踏是一种祭奠性的佛教仪式,也叫打鬼。有百余名喇嘛参加,头戴假面具,身着锦衣,乐队伴奏,跳跃起舞,实际是一种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艺术表演。每年旧历正月十三日,在承德普宁寺(大佛寺)门前广场上举行一次大型表演,前来观看的群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买卖摊贩也随之而来,又形成一场盛大的庙会。仪式开始,在普宁寺大雄宝殿内点燃着无数盏灯,在殿堂的四隅立着大旗,旗上有四天王画像,上写经文。开始时钟鼓齐鸣,普宁寺、安远庙、溥仁寺、溥善寺的众僧齐集殿前,达喇嘛东座,高僧依次排列左右,此时小僧捧来热茶散布开来给列席的众僧净洗。桌上供着用油面制作的种种兽形供品,身披甲胄的二士站立左右保护。先由两个喇嘛僧扮演的两个小鬼出来互相对舞,又有夜叉在旁瞪眼看着同时装作洒泼麦粉以迷人眼睛的样子。此时在殿内诸乐齐奏,戴着假面具,身穿锦衣花帽,手拿马不拉碗等的百余名角色纷纷出场。其中扮演马哈喇佛的更是奇形怪状,双双地跳舞而出。随乐队伴奏出场的先是两个钗,12面鼓,两个大罡筒,两个小罡筒,四个檀香炉。随后表演的顺序是:

  1、白鬼子四名 引诱郎达玛的意思

  2、四大天王四名 保护第一主佛

  3、大肚弥勒佛 带领八个孩子  帮助佛法巩固西南地方

  4、黑大金刚 财宝天王四名 帮助佛法巩固东北地方

  5、狮子象佛 帮助佛法巩固东北地方

  6、第一主佛四名 帮助佛法巩固正南地方

  7、罗丝转四名 向空中舞蹈以巩固四方

  8、救渡佛地刹四名 引诱朗达玛

  9、佛母一名 巩固正北地方

  10、蝴蝶四名 向四面舞蹈以引诱朗达玛

  11、鹿一名 贝吉多吉喇嘛刺杀郎达玛

  12、三十六地刹

  13、七十二个金刚

地刹、金刚等出场后,在广场再成一跳圈,纷纷起舞。圈中央原有打鬼一座,舞前先把崇放在亭的中间(祟代表暴君朗达玛,是用油和荞面做成盘子状,上面做一个五尺高三楞形的柱身,柱上是死人头像,五花大绑的)。周围有僧众数百人站立,人人都拿着鼓和钹,按照跳舞的节奏进行敲打。一人念经,众人合唱,正当此时戴着牛鹿假面具的角色,持刀破地而出,装作杀鬼的形状、持戟、吐火、吞刀表示神灵入壳的样子,把祟大卸八块,点火烧掉,意思是不让朗达玛再次出生。从上午11点至下午3点,至此跳步踏的仪式宣告结束。乾隆24年,乾隆对跳步踏和念经的400余名喇嘛赏银343两。由此可见,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普宁”,所以取名为普宁寺之用心。对维护祖国统一密切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如今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宁寺被国家定为宗教活动场所。普宁寺立足于中国佛教文化,树立精品意识,建设精品工程,使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作用。更好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信仰自由、生活富足美满,以及当代中国四海普宁、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以普宁寺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底蕴, 以承德历史事件为背景,由我国著名舞蹈编导马跃教授和普宁寺共同策划,精心打造量身定做了一台,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气派与浓重的佛教文化艺术氛围,从更深层次挖掘藏传佛教文化并突出藏密神秘感,展示佛文化的博大精深.创作编排了一台具有神秘佛教色彩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原作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纯真的藏传佛教乐舞,浓郁的藏、蒙、满民族特色,深邃的人文底蕴、高度的艺术水平,神秘优美肃穆,乐舞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昭示纯真、至爱、祥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原创原作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由“金轮法界”、“妙音飞天”、“九州一统”和“鸿庥普荫”四场组成。《金轮法界》由“佛门圣境”、“紫气香烟”、“千手千眼”、“魑魅魍魉”、“神灵袪邪”组成,通过对人世间本来的美与善与黑暗中邪恶势力的斗争,展示了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的真理;《妙音飞天》表现的是驱逐鬼魅后,世间的山川更加壮美、生活更加丰腴、情操更加圣洁,人间天上一派祥和;《九州一统》通过“八旗仪仗”、“鼓舞热河”、“风摇秀女”、“九州一统”用艺术的手法向观众介绍了清代乾隆这一特定时期的民族和睦、国家强盛的辉煌历史;《鸿庥普荫》由“佛光普照”、“情溢山庄”、“草原来客”、“僧俗同乐”等四部分组成,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和谐统一,以祥和的心,纯真的情为世人献上最诚挚的祝愿:
    天上有圣洁的白云,人间有纯真的情;
    中华有奔流的水,承德有祥和的心。
    啊!真心真情,永永远远。
    纯真祥和,四海普宁!

原创原作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自2003年公演至今,已演出1000多场,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中外游客高度好评。其中舞蹈《鼓舞热河》《草原深深》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舞蹈大赛,2006年河北省春节晚会第一名一等奖,现如今佛乐舞蹈《四海普宁》已经成为承德市文化精品项目。

承德是独具满清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传承和发展承德地域舞蹈文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舞蹈文化工作者们要不断挖掘整理承德珍贵的舞蹈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