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假特色社会实践总纪实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1-08-09 10:59:48

乡村振兴美育赋能

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假特色社会实践总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挖掘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大学生了解认同乡村、发现教育问题、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202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北碚区兼善文化课堂、北碚区乡土文化传播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乡建土地规划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教育学部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开展了为期12天整(2021年7月3日晚至7月15日晚)的暑期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01 农耕馆教育口述史编写指导工作坊

2021·SUMMER

2021年7月3日19:00,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李军老师和张艺英老师分别为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假特色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开展了《浅谈口述史的方法与实践》《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教育讲座。从口述史的发展沿革到学术争论,从口述史的理论知识到访谈技巧,两位老师以严谨专业的学术视角向同学们勾勒出了口述史的研究框架,并分享了访谈、整理与编写口述史的心得经验。同学们受益良多,对即将开展的农耕馆教育口述史工作有了更为明晰的工作方向。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口述史工作进行了讨论与完善,形成了第三版《巴渝农耕教育口述史访谈提纲》,并利用实践活动的间隙列出了13份个性化访谈提纲,通过电话采访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完成了其中6人的访谈工作,获得视频、音频资料累计时长408分钟,转录文本资料8万余字。在工作过程中,同学们倾听着不同访谈对象关于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记忆陈述,并借这些真实感人的陈述一点一点拼凑出属于农耕馆的光辉岁月。每一次长与少、少与少的交谈都闪烁着思维的火花,闪烁着一位位乡土工作者对于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的赤子热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坚守,闪烁着莘莘学子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传承与推广问题的隽永思考。

02 农耕馆在地植物图鉴工作坊

2021·SUMMER

2021年7月4日与7月5日下午,重庆自然博物馆馆员、植物研究与科学绘画领域专家王馨老师来到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为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分别做了题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及博物图鉴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绘画的历史和技法”的专题讲座,向同学们讲授了农耕馆馆藏资源初步整理的策略与建议,科普了博物绘画的创作知识。同学们积极援疑质理、勤做摘记,并在讲座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休息时间漫行于农耕馆的土地,观察和记录在地植物,聆听刘刚馆长及其家人讲述这些草木背后的故事。

霁月清风,与时舒卷。社会中的一器一物、自然中的一花一木本都有属于它的生命际遇,而这次活动则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讲述、拍摄、记录,探寻到了埋藏在这些物体上尘封已久的生命轨迹。

03 荷花艺游学工作坊

2021·SUMMER

为丰富大家的实践生活、挖掘美育课程资源,让同学们实地感受生态自然之美,2021年7月11日8:30,在李雪垠老师的带队下,实践团队前往位于北碚歇马镇白土坝村的重庆苔喜莲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荷花艺游学工作坊”活动。

同学们身着晴朗舒雅的汉唐服饰,游于“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田园美景,有幸品尝了多种别具一格的荷花美食,还与合作社创始人吴伦能先生等多位生态农业工作者进行座谈。在交谈中,同学们了解到:当地荷花、莲藕、莲子、藕带等一系列农产品之所以长势喜人,不仅仅归功于良好的土质,更在于培育植物所用的生态有机肥料——马粪加酵素。这种肥料不但能够滋养植物,而且能够润泽土地,有效促进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莲花系列种植业在带领农户个体脱贫攻坚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振兴与繁华,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的良好践行与印证,更为深受城市化发展浪潮驱动的城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绿色发展方式。

基于活动所见所感,同学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让荷花基地发挥其珍贵的教育价值、挖掘并开发出生态美育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生态审美观、生态生活观,从强势的组织文化与教育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为心灵掸去世俗纷扰的尘埃。

04 泥土的重生—— 生态美育工作坊

2021·SUMMER


为了铭记、传承乡间传统夯土技术,加深人们对生态、生命、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思考,从而实现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赋能,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14日至15日在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开展了“泥土的重生——生态美育工作坊”活动。

同学们认真倾听了由四川乡土建筑发起人朱道伟老师主讲的《泥土的重生之美》专题讲座,了解了泥土与夯土生态建筑史;策划了巴渝夯土传统工具微展览,通过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始人刘映升先生的诗作及简介认识了扁担、锄头、箢篼、广线、墙筑、墙槌、踩锹、搭锹、吊线头等8件馆藏夯土工具;还同对工作坊感兴趣的生态农人、生态艺术家、乡村文创人士、建筑师、学生等一起,为农耕馆夯了一面玄关艺术墙,对泥土活化与生态美育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与理解。

工作坊活动将可持续生态生活理念熔铸于夯土实践之中,为快节奏时代下的现代人类提供了生态美育的栖居之地新路径探索。未来的生态建筑会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发展,给予泥土、石头、木头等生态建筑原料重生的机遇,将有赖于各位前沿乡土建筑师和乡土建筑家领衔,青年学子与社会各界共同学习、勤勉努力、勇于创新,共创契合时代发展与人类生活需求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及其发展途径。

05 巴渝农耕文化传承亲子美育工作坊

2021·SUMMER

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开展期间,实践团队联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三下乡实践团开展了巴渝农耕文化传承亲子美育工作坊。工作坊在重庆北碚招募了18个城市社区的亲子家庭共50余人,将课堂搬进乡村,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又生动的劳动实践课。

在刘刚馆长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走近农耕馆那一件件古朴的农具,通过陈列馆创始人刘映升先生的诗歌感知农具背后的文化精神:犁的背后是“养我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悠悠”的文化底色,龙骨水车的背后是“脚板磨破心磨碎,奈何久旱天不雨”的劳动精神,摇篮的背后是“编摇篮,砍慈竹,宝宝睡得好幸福”的母爱温情……随后,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稻谷推磨和风车筛谷的农家体验,纷纷赞叹于农具的神奇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紧接着,进入到了最精彩的草把龙制作环节。实践团队成员向参与者介绍了蔡家草把龙的历史背景,示范了草把龙的编制方法,便协助家长和幼儿们进行了草把龙编制活动。选草、绑扎、缠绕……一根根稻草在孩子们的手中上下翻飞、纵横穿插,不一会儿,几条活灵活现的小草把龙便诞生了。

农耕文化盛美育,城乡统筹共发展。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并不只是城市单向扶助乡村,乡村厚土同样能够滋养城市,有力挖掘、有效开发乡村资源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重责。

06 彩蛋·食在农耕馆

2021·SUMMER

在实践团队驻馆期间,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刘刚先生及其家人刘婆婆、王姑婆为同学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农家美食,让大家在工作之余大饱口福。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些美食也成为了同学们驻馆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骄阳似火,青春如歌;教育赋能,振兴城乡。在这个夏天,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期特色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秉持“城市文化回馈乡村,乡村文化反哺城市”的实践理念,深入农耕馆,在对话中寻访她的过往;游于芙蕖田,在研学中体味生态美育;结缘夯土坊,在行动中见证泥土重生,感受着审美、艺术与生态融合的文化氛围,学习并理解生态文明转型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潜移默化间埋下了一颗颗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火种。

如今,乡村振兴正是我国的重大时代命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中探寻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支点不易,在其中推进生态美育的教育资源创新就更难,这不仅需要领域内专家的指导、高校平台的物质和人文支持,更需要时代的建设者——当代青年的不求回报地接棒努力,与前辈们共创生态美育视角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期特色社会实践团队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