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美育与人生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8-09-17 15:06:46

发布时间:2018-09-13作者:丁国强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观点提示

审美感觉、审美体验是人生中最触碰心灵的心灵活动,唯有借助审美理想的光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充盈。

习近平总书记8月30日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重要论述把美育与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对美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于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使人生意义更加丰富

美育直接关系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关系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美不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审美也不是脱离人生而进行的主观活动。美育既要面向美,也要面向人生,人生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美学问题,人生不仅意味着“活在世上”,更重要的是要活出意义来。人生是审美的承载,美是人生的光亮。美育无法脱离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直面现实人生的一种形式。

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一直是中华美学的追求。人是一个知、意、情统一的整体,美育必然包含着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期盼,在审美观照、审美评价中无处不体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美好心灵的塑造。审美体验是人生体验中最富意味的一部分。美育不能见物不见人,也不能见社会不见人生。

美育是一门人生科学。美育倘若忽视美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就会损害美育的“接地性”。人生意义问题不是一个事实存在问题,而是一个源于存在又高于存在的价值判断问题,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倘若把人生排除在美育视野之外,把美学思考、美育方法与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人生追求割断开来,美育便成了一堆无关情感和信仰的知识,也就渗透不到日常生活各个领域。

美育使人生理想更加闪光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是相呼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理想不过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审美形态而已。美育是塑造美好心灵、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审美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历史的出发点,在人自身走向完善的过程中,须臾离不开审美创造,强调“有生命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的总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体。人生实践就是对生命和生存认识、把握的过程,作为人生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实践也是如此。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高度契合,一个人的审美观往往与他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信念紧密相关。王元骧先生说:“正是由于人们对未来人生怀有这样一种诚挚的期盼和梦想,才鼓舞人们去战胜艰难险阻而去创造自己生活的未来。”作家艺术家不是人生的看客,更不是美育的局外人,审美创造是作家艺术家在强烈的审美情感和人生信念激发与驱动下向着理想世界腾飞的心灵之旅,他们在审美世界中建立与人生的对话关系,借助审美理想的光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相互转化、相互契合,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使命。

美育对于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润物无声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并不是人生的替代,而是人生的一种创造。审美感觉、审美体验是人生中最触碰心灵的心灵活动,缺失了审美维度的人生是残缺的、贫乏的,唯有借助审美理想的光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充盈。

美育使人生境界更加超越

美育不仅给人以心灵陶冶、精神抚慰,而且也赋予人生以超越性,超越物欲满足、超越现实局限、超越个体孤立、超越精神奴役,促使人从“实是的人”向“应是的人”提升。

美育是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关切,人生要过得充实美好就必须要把知、意、情都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人的自由本性的回归,拓展精神空间、提升人生境界。美育既是一种审美实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我们既要把美育放在人类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分析,又要把美育放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来把握。这样,美育实践才会紧紧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紧贴近人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美育对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感、健全审美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目的。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是爱的教育,还要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审美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将苦难转化为人生的精神资源,在追求真善美中获得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审美情感包含着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一个情感贫乏的人是无法展开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的,也难以释放强大的精神能量。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3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