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纪念余纪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7-31 15:06:47

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亮点

——哲学家纷纷研讨、纪念余纪元

中国美育网《生命之道》特约评论员

一  大会概况、特色与侧重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该校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培华基金、现代孔子思想基金会,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大力支持、赞助的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74~7日在该校人文学院召开。该校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著名哲学家李晨阳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了开幕式。


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南洋理工大学隆重召开

大会开幕的第一时刻,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李晨阳提议并主持了为上届大会以后先后去世的前会长刘述先;前会长,前执行长余纪元和在开幕前一天去世的前辈哲学家罗思文(Henry Rosement, Jr)的默哀仪式,全体参会者庄严肃立,为三位杰出会员默哀两分钟。。

这个纪念活动耗时不多,但在寄托哀思的同时,肯定了国际中国哲学组织者对中国哲学付出贡献者的尊重和他们生命的延续……据我们所知,纪元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博士,自称“余家弟子”的年轻哲学家,也在开幕式大致相同的时间,同我们一起为导师默哀……


李晨阳会长率全体参会者为上届大会之后不幸辞世的三位杰出会员默哀

晨阳会长在《欢迎词》中告诉大家,这次大会共收到参会论文344份,最终通过250份,与会学者来自四大洲,二十个国家,125个学术单位,是ISCP第一届以来历届大会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中国哲学盛会。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晨阳会长阐释大会主题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跨宗教交流的世界中,“如何定位和呈现自己,如何与其他哲学传统进行交流?中国哲学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传统?对于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中国哲学又可以作何贡献?”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他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以上问题。


会长李晨阳阐释大会主题“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

大致说来,本次大会的特色有:第一,与会者超过250人,而且大洋两岸,海峡两岸参会人员同比增长,出现了不少新面孔。这个现象,除了说明主办方组织工作的努力和成效外,显然是立体化地反映了世界各地对中国哲学的重视和中国哲学本身的复兴。第二,根据南洋理工人文学院院长陈金樑先生的介绍,人文学院高度重视这次大会,本地组委会对本次大会的投入巨大。在与会者看来,这话绝非言过其实。大家都感到本次大会组织工作井井有条,社会服务严谨、周到。至少在我们所接触的会员中,对办会者的高度赞赏可谓众口一词。第三,本届大会的重点和侧重鲜明,比如对英年早逝的杰出会员余纪元的理论建树研讨,既是有所侧重,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陈金樑院长介绍大会组织工作

中国美育网的“生命之道”栏目,是以纪念国际中国哲学会前会长,执行长,融通中西的哲学家余纪元为当前旨趣的网络园地(以后侧重将视稿源而定)。我们的关注点,也聚焦在与余纪元相关的大会场次及其内容。所幸这几个场次也是本届大会最具亮点和反映“哲学要为改善人类现状做贡献”,最体现哲学家人情味的场次。


2011巴黎:余纪元向提问者友好地示意

除了三个明确以:“纪念余纪元”为核心话题的场次外,另一个并未以“余纪元”为主题的《儒家教育哲学的“乐”与礼、乐》场次,一篇题为《再论德•礼•乐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的报告也论及余纪元。在那篇文章中,余纪元“做哲学的的高蹈,被誉为:复兴孔子“乐教”即当今所谓美育的人格丰碑。这篇文章在结论部分说:

儒家教育哲学的“乐”究竟长什么样,为什么尧舜时代“乐外无学”?它的现代形态(美育)又应该是怎么样的?更是个亟待解决而几乎无人能识的问题。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余纪元教授以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是完美人格”“什么是当代乐教”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答案。

也就是说,虽然探讨儒家教育哲学的“乐”看似与纪念余纪元无关,但论证余纪元人格高蹈并拿出证据,本身就具有“纪念余纪元”的性质。而且这个观点是从纪元“做哲学”的生活点滴积累中提炼出来——而非从文本中所抽象出来。而且,正因为结论来自生活层面,所以和“纪念余纪元”专题其他主要从文本出发研讨余纪元思想的论文形成了互补。所以我们说,虽然其他场次未必都以纪念余纪元为核心话题,但具有纪念余纪元的实质性内容。


报告人认为:从复兴乐教(美育)视角看:余纪元堪称超越时空的完美人格

二  英文“纪念余纪元”专场

在以“纪念余纪元”为中心议题的三个分会场中,“纪念余纪元”的中文场次名为“比较哲学专题论坛”。由学界耆宿,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主持。下文将重点介绍这个场次,这里先不展开。

以“纪念余纪元”为主题的英文分会场,主旨为:“美德伦理学比较研究——纪念余纪元”(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Virtue Ethics-In Memory of Prof. Jiyuan Yu)。中国人民大学李记芬教授主持这场报告并发表了题为:《荀子是德性伦理学家吗——<荀子>中的“礼”与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Is Xunzi a Virtue Ethicist?—A comparative Study of Ritual Propriety in the Xunzi and Heidegger)的报告。

这个场次的三个报告的共同特点是,都围绕纪元后期关注的哲学话题:德性伦理学。其中,姚新中教授做了题为《公共领域的美德——<论语><孟子>中的“德”比较研究》(Virtue in the Public Sphe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 in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的报告。姚新中是蜚声海内外的哲学家,也是余纪元生前好友,他以讨论德性伦理学的方式,表示了对余纪元的尊重和怀念。


余纪元在后院热情款待姚新中(左一)等一干哲学友人

英国国王学院的Anthony Oliver Davies教授的题目是《<论语><圣经>中的美德比较研究》(Virtue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Bible--A Comparative Study),也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做了中西比较哲学的尝试。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纪元生前关注的话题。并以各自学术哲学研究成果表达了对余纪元这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的致敬。

另一个英语分会场题为:“师从余纪元”(Learning from Jiyuan Yu)。由一批曾经追随余纪元做博士研究生的美国哲学家设计和主讲。由于纪元的学生,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的保罗·Poenicke遗憾缺席,这个场次就由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系主任,副教授蒂姆•康诺利(Tim connolly)和美国陶森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系教师,韩裔哲学家崔多彬(Dobin Choi)两位报告人组成。


“师从余纪元”分会场两位主讲人蒂姆·康诺利(左)和崔多斌(右)

作为“师从余纪元”的场次,该专题旨在讨论余纪元教授的比较研究著作,希望揭示纪元的古希腊与中国德性伦理的解读方法的主要特征,以及余纪元将两个传统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其路径主要是:通过讨论纪元1997年以来的著作,传递对余纪元教授的敬意和怀念。

蒂姆·康诺利的发言题目是“余纪元比较著作中的理论与实践”(Theoria and Praxis in the Comparative Work of Jiyuan Yu)。蒂姆认为:余纪元既将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这两个传统结合起来研究,又与当代伦理学做比较。在探讨余纪元比较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努力理解他对古代德性伦理的阐释之后,报告人认为:余纪元将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德性伦理学对实践的关注,有助于丰富当代伦理学思想……


蒂姆•康诺利(Tim connolly)演讲兼分会场主持人

崔多斌以《自知之镜:余纪元比较哲学的意义》(Mirrors for Self-Knowledge: the Significance of Jiyuan Yu’s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为题,以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为主要依据,探讨了余纪元比较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在他的眼中:余纪元的比较研究既不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也不过分聚焦其对西方哲学的平等地位,相反,他以不偏不倚的哲学之眼关注二者,目的是要以相互为镜的方式对二者做周全的阐释。在这种比较的框架下,一种哲学传统起到了类似探照灯或辅助线的作用,在另一个哲学体系中显现其隐藏的部分。结果,一方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另一方解决自身难题提供了一些方法。这样一来,余纪元比较古希腊哲学与古代中国哲学的方法,为后起学者的比较哲学研究竖立了典范。

如果说蒂姆·康诺利的报告,显现出纪元弟子的成熟,那么崔多斌的报告和蒂姆的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报告深深灌注了“师从余纪元”的纯真。他在短短的20分钟里,崔多斌既呈现出从老师那里获益的喜悦,也有怀念老师的时候情绪失控的恸哭。而这份发自内心的情感,也从一个真诚的视角,揭橥了纪元作为优秀教师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


纪元博士生崔多斌忍不住泪奔

这一场次主讲人虽然少一位,但提问和讨论仍不失热烈。华裔哲学家兼文学家,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教授袁劲梅发表了数分钟时长的点评;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傅晓微和主持人蒂姆.康诺利的讨论延续到本会长之外的时间段;来自重庆的王毅同崔多斌进行了“跨语言”的交流。袁劲梅为他俩做同声传译。会后,报告人和部分点评者还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个场合让人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联想:“余纪元”这个符号,像一条纽带将大洋两岸、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哲学家联结出了一个朋友圈。


主持人、主讲人和提问者、讨论者合影留念

三 中文“纪念余纪元”专场

1 关于余纪元理论建树的研究成果

在三个“纪念余纪元”专场报告中,最轰动,最激动人心的一场可能要算77日上午,1120分到1点左右的那一场[1]。这场报告的主持人是德高望重的学界耆宿,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三位主讲人都是山东大学哲学方面有代表性的哲学家。

山东大学是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也是纪元的母校。正如傅有德教授在开场白中所说:纪元生前把山大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对山大甚至有不亚于第一故乡的情感。而傅有德、傅永军两位,不仅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学术盛誉,他们还都是纪元的同学或密友,年轻教授陈治国也熟悉纪元的比较哲学理论……

大概是因为主持人和主讲人思想的精湛和对纪元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吧,这场报告可谓听众爆满,座无虚席,演讲也十分精彩。据说在后面站着听讲的大会主席李晨阳,会后不断称赞本场会议为:“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学术报告会”。


傅有德(左)、傅永军两位主讲被主持人沈清松戏称:“傅傅得正”

这场报告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沈清松教授的高屋建瓴和先见之明。沈清松在报告前就定下了调子:这场报告是以纪念余纪元为目标的“比较哲学专题”。所以,希望大家在讨论阶段,也尽可能围绕“纪念余纪元”的主题来展开。这一定调,对大会氛围的基调和走向的正面引导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主讲人,山东大学犹太与跨宗教比较研究中心的傅有德教授题为《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几个问题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几个问题——从余纪元的<德性之镜>说起》生动而集中地凸显了余纪元在比较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傅有德开宗明义地申明,他撰写此文:“一方面认真总结、评析余纪元的比较哲学方法,借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从余纪元的比较哲学贡献,引申到其他几位比较哲学家,并就几个比较哲学问题谈了他独到的看法。

这个报告从一个有趣的发现开始:

在《德性之镜》最初的英文版扉页中,余纪元写着For Norman(献给诺曼);而在中文版的扉页中,则深化为“给我的儿子诺曼:另一面德性的镜子”。这个细节揭示了纪元关于比较哲学的两层深意:一是“比较”哲学或者人格,都需要平等,哪怕是父子也可以而且应该互相为镜子。就此傅有德指出:余纪元比较哲学的方法包括“以友为镜”和“保留现象”,即让被比较的双方互为镜鉴,通过平等的比较而知己知彼,然后去伪存真,方能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二是显示了纪元的这部力作,旨在以像镜子一样平等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而不能向过去许多哲学论著那样,事实上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孔子和亚氏。傅有德的报告告诉大家:读完《德性之镜》会看到,纪元做到了主观上的平等研究。

主讲人在受到纪元平比较哲学思想的启发后,还发现: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些理论资源并非东西方法都具备,从资源的无法对等,似可进一步引申、推论出一些新的看法:孔子和亚氏——即东西方哲学不太可能在全面哲学意义上完全“平等”地比较。此外,报告人在赞同纪元理论思考的同时,也客观地提出了些微不同的意见。报告指出:“我赞成余纪元对于麦金泰尔的批评和他的这个论断……但是,在赞成余纪元的这个论断的同时,我也隐约感到,余纪元对麦金泰尔的批评和得出的结论与他自己的平等比较论是不一贯或不一致的”。

说到这里,似应爆料一点“内幕”:傅有德既是余纪元的至交好友,他个人在犹太教-儒教的跨宗教比较方面的建树也得到国内外公认。所以,如果将余纪元通过孔子和亚氏比较儒家和古希腊哲学的模式,平移到傅有德在儒教和犹太教的比较研究领域,二者似也有难得的相似和相通。换言之,傅有德及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余纪元及其研究对象的一面镜子。也不妨说,这个报告本身就反映了真正哲学家之间的“德性之镜”。所以傅有德在在凸显余纪元《德性之镜》在比较哲学方面的贡献和有待提高点的同时,也对两位哲学家“应该如此”的情感模式和交往方式做了生动的诠释——仅凭这一点,说这个场次的报告代表了国际水平,是不过分的。


受余纪元比较哲学理论的启发,再往前走一小步

傅永军教授是余纪元在人民大学求学时同吃同住的师兄弟;还曾在布法罗余纪元家度过了很长的时日。所以他不仅在自己的PPT主页上放了余纪元教授的头像,同时宣称,这篇题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普遍性要求——以余纪元的相关论述为中心》的论文,不但尝试以纪元的相关论述为中心,探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普遍性要求,还想在纪元比较哲学的继承上,有一点新的尝试和进展。在这篇论文中,傅永军教授首先提出了跨文化比较哲学的三个问题(见附图),并提出了诸如:“不同形态的哲学必须摆脱国族叙述和竞争性的文化殖民心态,通过相互关注而开启通往人类共同的哲学关怀之路,已成为不同形态的哲学突破特殊文化传统限制,与国际化的哲学讨论发生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造就的世界哲学关联整体中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等论断。


纪元比较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三个问题

傅永军教授以声情并茂的讲述传递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这些并非内行的读者,也依稀可以体会到纪元比较哲学理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陈治国教授发言题目是:《盲视、赞同抑或拒绝,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的契约论进路》。作者似力图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孔子儒学都坚持,要由作为个体德性的正义或仁进展到国家政治层面的社会正义或‘仁道之治’,这种德性论进路”和“契约论方案”放在中西比较哲学视野中进行讨论。这篇论文和纪元理论的关系似不如两位傅教授的紧密,限于本文主旨,以后再对其深入讨论。


陈治国比较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契约论

2 本场学术报告会的其他精彩

如果说两位傅教授的为本场次以至于本届大会“纪念余纪元”的高潮奠定了基础,那么我们说,本场报告会讨论阶段的内容也同样精彩。当然,这一效果,首先要归功于沈清松先生高屋建瓴和穿针引线。

在三位主讲人的报告之后,沈清松发现从本场开始到发言截止,时间已经超出了大约15分钟,于是在征求大家意见后,顺延15分钟,以保证会议发言时间相对充分。

随之,沈清松教授让王毅代表纪念余纪元的网络园地:中国美育网《生命之道》介绍纪元去世以后,世界各地纪念纪元活动的概况。


沈清松主持“纪念余纪元”比较哲学专题

王毅介绍《生命之道》说:中国美育网开辟这个《生命之道》栏目,起源于一群ISCP会员希望开辟一块“纪念余纪元”的网络园地。旨在让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纪元的亲友,同道,有一个共同的,寄托哀思的场所,汇聚纪元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第一期为了抢时间,数十篇图文都融入一篇:输入“大洋两岸……余纪元”即可见全文)。这就是中国美育网《生命之道》的初衷和由来(网址:http://zhongguomeiyu.cn/news.asp?classid=16)和点击方法。王毅指出:这个园地不管国籍,民族,单位,也不论完成时间……也不分文体、语言、长短、形态(论文、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只要有纪念余纪元意愿的图文,都受欢迎。向美育网官网或我的邮箱(wangyi541@163.com)投稿均可。

王毅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已经特邀纪元生前好友——和他一样学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写了英文专稿《余纪元和他的学术贡献》(Remembering the Scholarship of Jiyuan YU)。网址同上。

王毅认为,余纪元在古希腊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方面的贡献,还不是他“做哲学”的全部。他“做哲学”还有一种重要追求是:力求和亚氏、孔子的德性伦理学接轨,践履哲学终极追求:“改善人类现状”的目标。事实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篇纪念文字从不同方向证明:余纪元作为哲学家,其最高追求不仅仅是守望亚里士多德,也不仅仅是故土情怀和中西方比较哲学。他的终极目标始终是:

探索一条既符合亚氏“做得好”“活得好”兼顾的幸福观;又符合孔子“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即达到儒、道共同认可的“德”——中西方共同认可的完美人格境界——的幸福之路和生命之道。

在近百篇文字和数百幅余纪元生前生活图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纪元的生活内容充溢着超越时空的大爱。他的爱从家庭、妻儿推及同事朋友以至于初次见面的“小人物”。不少和纪元只有一面之缘的“凡夫俗子”感喟这位世界著名哲学家的古道热肠;另一方面,纪元对超越人格底线的任何权势,名人之类敢于说“不”!这种人格高蹈,正是“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的写照!

纪元爱自然,爱旅游,爱书法,爱美食、爱京、评,爱幽默,浑身充溢着“艺术”气息和对美好,健康生活的践履,不是我们常说的“礼”所能涵盖的。要涵盖这类看似普通的生活,必须在孔子“乐教”那里去寻找理论资源……从美德最高境界视角看,纪元是用自己的生命轨迹,再现了2500年来中国社会所遗忘的“礼乐分立并重”传统,诠释了“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的深层内涵。不可忽略的是,纪元平凡的生活点滴,源自他“做哲学”的自觉。无论是以“乐”为内容的“活得好”;还是面对死亡,与癌魔抗争的勇气和悲壮,都是他“做哲学”的环节!而纪元解释自己行为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哲学家”!

为此我们说,纪元无愧于这样的评价:古今中外大哲、圣贤理想的人格高蹈,超越时空的人格丰碑。


王毅向大会汇报余纪元《生命之道》的来由和内容

在讨论阶段,发言者可谓争先恐后。华裔美国哲学家袁劲梅向大家简述了纪元最后时光的悲壮。她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纪元临终前几天还在坚持上课,还在为他的事业尽职尽忠。更重要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余纪元还不忘追求真理。他在最后一刻发现了哲学的局限,于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毅然放弃掉一生追求的某些曾经认为美好的东西,转而探索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袁劲梅认为,作为精神探索者,这一点尤其值得尊重!所以,袁劲梅最为感佩的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余纪元,还能感觉到他和病魔抗争,为人类面对死亡探寻出路的哲学精神。


袁劲梅和一众哲学家参加布法罗大学的余纪元追悼会

在三位哲学家发表了对纪元人格丰碑价值的感慨,赞同纪元对生命的探索精神值得用“悲壮”去概括之后。大会主席李晨阳终于“抢”到了发言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他只是用简短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纪元时感受,从而表达了他对余纪元会长、执行长真诚的怀念。


两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最后一次在纪元家相聚

未尽之言

结束了新加坡会议,我们得空向纪元夫人张雅洁女士介绍了本届大会至少5个场合(含大会默哀和德礼乐场次)纪念余纪元的概况。她在感念之余告诉我们:“会议期间正是纪元53岁生日,他收到了最好的礼物”。听了这话,当然也感到些许的欣慰。至少,通过这次大会主办方的安排和国际哲学家们的努力,更多的人听到了余纪元[1]的名字,一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得到更大范围的理解和认可。对于民族文化,民族复兴而言,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何况还在这么个有可能与纪元在天之灵相通的时机。

不过,在这个被誉为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云集的会议上,也照例会有几丝遗憾。譬如了解余纪元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者毕竟太少,不少哲学人士甚至还没有听过余纪元的名字。而且对纪元的了解,很多人只停留于对于纪元学术建树的层面。不是大家都可以从人格高蹈的视角看纪元做哲学的努力。尤其对纪元在深入把握了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后,回望孔子儒家,力图将两者融通,将两种文化的“德性”作为相互的镜子互相映照,由此寻绎跨越时空的“幸福”之途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融通古今中外哲学最高境界,最高诉求的努力,在“做哲学”的道路上的跋涉和奋不顾身,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认识……

不过,在我们看来,口碑载道的赞美和对纪元善意的批评,以及些许的不理解,本身就从不同角度丰满和完善了一座人格丰碑的伟大。所以我们相信:虽然挖掘余纪元超越时空的完美人格意义的事业,才刚刚开头,历史赋予哲学家的使命也绝非一帆风顺。但我们深信,当孔子和亚氏两种伟大文化的“德性”得到融通的时候,当中西社会普遍了解“余纪元”这个符号价值的时候,那些坎坷和甘苦,都会化为成功的享受。



[1] 张雅洁女士的《我和纪元》生动、形象而有理有据地描述了纪元从大学到去世前一刻的人生轨迹,堪称图文并茂,文情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和阅读价值。




[1] 张雅洁女士的《我和纪元》生动、形象而有理有据地描述了纪元从大学到去世前一刻的人生轨迹,堪称图文并茂,文情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审美价值和阅读价值。


中国美育网特约记者

2017年,713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