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名师>
阅读文章

张汉东: 用灼热的生命创造人神共舞的艺术天堂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7-14 06:53:11

中国美育网评介:张汉东老师的美育实践与艺术创作,既体现在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又体现在艺术美育、生活美育、人生美育在体验式教育教学方面的教育学特征上,当艺术的审美追求与教育的传承理念相结合的时候,一种新的具有鲜明张汉东特色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玉溪师范学院“名师专访”系列之(5)——张汉东教授

 2017-07-13 玉溪师范学院 

策划人语

学校自升本以来,经过各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今年是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年,也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提质年,值此学校发展建设重要时刻,玉溪师范学院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名师专访”,呈现他们在各自专长领域所取得丰硕成果,用这种“特写”的方式来反映学校发展变化,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

张汉东:

用灼热的生命创造人神共舞的艺术天堂

撰文 | 廖鹏飞



张汉东,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馆长,美术学院二级教授,云南省“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教学名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会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西北师大、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品十六次参加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十九次,上海等国内八家美术馆收藏其作品,并在昆明、北京、上海、台北、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举办八次个展,出版专著画册八本。

伫立于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外,眼之所及皆非寻常物象,任何一处都能让人出神冥想。一艘古旧破损的老船横亘在墙角,旁边放置着一个木制的水车,木船与水车上因经年累月爬满了藤葛,一到春暖花开,藤葛上便绽放着鲜艳的牵牛花朵。

尤为显眼的是,在墙的正面,挂着一只蓝色硕大的虫雕,似乎要沿着墙壁向上爬行。而一只举着两把巨大钳夹的奇虾,已然充当着这座房子的守护神。

荡开目光,还能看见一些破砖、败瓦、裂陶、残瓷、畜槽、怪石等古物,散落于墙角下,松柏树荫下。

这些奇崛非凡的景象,乱而有序、繁而不杂的重组在一起,充满着怪诞和神秘艺术气息,让人油然而生古老沧桑之感,在莫可名状的惊奇中,似乎有一股远古神秘的力量正把人拉进馆内。


张汉东的工作室在馆内二楼,室外摆放着储水养鱼的农家畜槽,一张古式木制几案,其上放着一只被封存的多脚陶艺虫。而最瞩目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约3 方大小的油画,色彩浓烈,构图奇特,乍看触目惊心,不敢逼视,但细细观摩,一种原初生命的强劲游走于画中,直抵人心最隐秘处。然而像这样独特风格画作,在张汉东的工作室内触目皆是,当第一次置身其间时,环视四周,墙体上挂满了奇异的绘画,仿佛把人带入了另一个时空,这个时空里所有事物是如此的新奇和怪异,让人惊心动魄,心跳不止,但在和谐有序的重组变异中却又充满了童话般的浪漫与温暖,徜徉其中,自由畅快,心旷神怡。

工作室内,两边摆放着长形宽大的书桌,上面有各种粗细各种各样材质的笔墨纸砚,它们被不拘一格的放置其间,随时等待着有人铺开宣纸,拿起毛笔,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书桌背后的两壁贴纸墙上,贴满了各路书家的“毛笔字”。

室内正中,是张汉东授课和待人的茶座,一张矮脚四方桌上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造型奇特的陶罐,仔细端详,陶罐上勾勒烧制出的图案造型正是张汉东画作的风格,

当普通陶罐遇上奇崛的艺术时,猛然间爆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让人爱不释手。

而在他的座椅背后,有上百件不知何时何地收集成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有的甚至残缺不全,或是半截砖头,或是部分木格,或是破铜烂铁,或是破损茶壶瓷杯,或是残缺瓦猫华宁陶等等,

这些古老陈旧之物,在常人看来或许一钱不值,但在张汉东的眼中,却被视为至宝。

在他看来,人类的高超智慧和文化艺术精髓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中。

异禀:熏陶染艺

张汉东出生于江川抚仙湖畔,那年(1964年) 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但余“威”尚存,生存仍然是最大的考验。

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人们为存活而做的一切努力,让幼时的张汉东隐约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面对家门口的高山,刚能走路的他便拽着母亲的手,要拼命爬到山顶,那种义无反顾往前冲跑的劲头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上了小学,因为政治劫难让全国教育陷入了瘫痪,这反而让张汉东有了更多的玩乐和打闹时光,他和同学们一起撒野、炸炮仗、叠罗汉,当其他小同学被炮仗炸伤手指而哭泣不止时,小张汉东却用受伤的手继续点燃鞭炮,在爆裂的声响中欢呼雀跃。

更让人诧异的是,小张汉东玩耍时不小心被伙伴让小刀割开了一道口子,顿时一股血流的从伤口处涌出,弄得满手都是鲜血,那种刀割钻心的疼并没有引起哭声,反倒是小伙伴的惊慌失措让他觉得奇怪和可笑,还有那从血管涌出的鲜红的液体让他感到兴奋。

早在童年的他就对充满生命力度的事物和行为就有了出于本能的迷恋。

这种非比寻常的感受和有些偏执的迷恋将会在他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转化为巨大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为具有强劲生命力度的艺术形态。

生长在抚仙湖边的张汉东,从小就畅游在澄澈的湖水中,感受着湖水的温度,触摸着湖水的柔软,体验鱼儿一般的自由。

他有时看到湖面从平静如息到惊涛拍岸,从日出时的烟波浩渺到日落时的彩霞满天,有时把视线越过湖面观察远处山脉的走向并在心中描绘山水的姿态,有时爬到湖边的山顶凝望湛蓝神秘的湖水而陷入无尽的遐想。

抚仙湖的声响、气味、形态、朝夕的呼吸、四季的变化和哺育生命的伟大都深深印刻在张汉东的心灵,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原生素材和灵感。

把视野从美丽神秘的抚仙湖延展开来,集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江川县的一个小电影院举行的青铜器展览场前。

那年全国性的文化革命没结束多久,人们从思想和艺术的桎梏中刚刚松动出来,极其渴望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文化、艺术的熏陶。

当地文管部门在江川电影院举办了一次李家山青铜器展览,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来观看,小小的展地被围得水泄不通,张汉东路过出于好奇也加入到如潮水般的人群中,由于参观的人实在太多,不但没能近距离看到青铜器的模样,反而生生地被拥挤的人潮悬空般地带出了门外。奇的牛虎铜案、精美的扣饰和贮贝器等李家山青铜文物时,那种古老奇特精妙绝伦的艺术造型以及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深深地震撼了张汉东的艺术灵魂,让他由此沉醉在表现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而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

虽然那是一次并不成功的观展,但给张汉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此激发了他对李家山青铜艺术的浓厚兴趣,并思考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对艺术如此疯狂。

不久当他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安静仔细的观赏到神奇的牛虎铜案、精美的扣饰和贮贝器等李家山青铜文物时,那种古老奇特精妙绝伦的艺术造型以及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深深地震撼了张汉东的艺术灵魂,让他由此沉醉在表现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而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

海纳:求学问艺

在以抚仙湖光影声色和李家山青铜造型为主的自然人文影响下,从小就迷恋绘画的张汉东便用变化无端的线条和美轮美奂的颜色来表达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

尽管在接受大学专业绘画训练之前,张汉东的表现技法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在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以及艺术构思上已经呈现出了不拘于法的灵气和生气。

当他的艺术之路行进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大门后,自由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绘画艺术学习的强烈渴求让张汉东开始了大学勤学苦练神思飞扬的艺术求学之旅。

而就在他如愿进入大学深造的那年(1984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在澄江抚仙湖畔的帽天山上,冒着小雨,用铁榔头敲开了一块保存完好的软体纳罗虫化石,从而揭开了五点三亿年前生命大爆发的密码,这一发现被科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也许这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与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张汉东艺术还没有产生直接的关联,但是,由于张汉东与生俱来对生命力度的敏锐感悟,加上从小生长玩乐在生命摇篮抚仙湖畔帽天山下,以及李家山青铜艺术的影响,注定了张汉东在艺术创作中必将探求生命科学主题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在大学前两年(1984 年——1985年),张汉东在全国统一的西方绘画体系中苦练写实造型基础,几近痴迷,整日画笔在手,刻苦描摹,认真钻研,以致长须忘剃,衣污忘洗,不在乎世俗判断,不留意时光溜走,全身心徜徉在世界艺术的海洋里尽情创作,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忘我陶醉。

经过两年的学习,其绘画水平获得了很大提高,然而,随着艺术高度不断攀升,张汉东内心的孤寂和焦虑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到了大三(1986年)。

他对自己所迷恋的绘画写实主义产生了强烈怀疑和反思,认为如果艺术只是停留在模仿上,即是描摹地再“像”又有何艺术的原创性意义。

从而又进一步认识到,如何才能实现对现有艺术经验的超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表现自我的个性和灵魂,

曾经感受强烈的生命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关于艺术的多维度思考以及对艺术理想的探寻,在大学三年级集中爆发,

那时的张汉东就已经决定要在艺术上淌出一条具有厚重丰富的充满个性的道路来。

而当时全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热潮中,

渴求新知向往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青年们,不满于当时艺术依附于政治的媚骨姿态,也反对艺术被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所束缚,恰逢西方许多现代性思潮和理论集中涌入,对中国思想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美术界,引发了“85 思潮”,艺术青年们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来改变当时僵硬保守缺乏灵气的艺术形态。

那种自由反抗的时代氛围,正好契合张汉东的艺术思考和追求,那一年他几乎完全放下了心爱的画笔,全心投入到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

然而,当他深入研究了西方文艺理论和艺术作品之后,

发现涌入中国的许多西方文艺理论在阐释中国本土文化上明显水土不服,

认识到风靡一时的“85思潮”虽然给艺术界带来新气象新活力,但是没有立足本土文化而有了全盘西化的嫌疑。

张汉东在如此复杂变化的文艺思潮中努力廓清自己的艺术方向,

在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年经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后,充分意识到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云南本土民族民间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天然资源,

确定了以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为艺术之根的绘画方向,从而坚定地走上了表现本土文化的艺术之路。

功成:高超造艺

大学毕业后张汉东毅然选择了到家乡的一所地方高校玉溪师范学院教书,其最直接想法就是可以有大量时间从事自己挚爱的艺术创作,没想到这一干就将近三十年。

在教书育人和艺术创作的头十五年间,张汉东有了更加便利条件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和调研,能够接触到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纯粹原生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从而真切感受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大量素材的积累和自身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以及绘画创作上的勤奋和天赋,张汉东用充满灵气和力度的颜色与画笔,尽情地描绘和想象这片神奇的土地,毫无保留地抒发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他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得到了艺术界普遍赞扬和好评,多次在各类评奖中收获荣誉,并在参加的数次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反响强烈。

版画《胜村的早晨》(1990年) 获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创作奖;《山那边》(版画1996年) 入选全国第十届版画作品展;《南域系列·静云》(版画1998 年) 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南域系列·青莲》(版画1999年) 入选第十五届版画作品展;《哈呢磨姑房》(油画1999年) 入选全国时代风采写生画展;《池边》(油画2001年) 入选全国第二届小型油画展;《清风》(油画2001年) 入选全国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上述所列的获奖参展作品还只是张汉东的部分荣誉。

这十多年间,张汉东几乎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和力量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在2002年秋天玉溪师范学院组织举办的“张汉东绘画艺术研讨会”上,郭巍教授(现为美术学院院长) 说,“汉东是我系乃至全省都较勤奋的画家,每天他做肌理时的松节油味都会冲到我的画室。”在那次研讨会上,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张汉东创作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

熊术新教授(原玉溪师范学院院长) 认为张汉东“自己创造的艺术,成为统治自己的神”,其艺术创造“没有描述苦难,没有去崇拜英雄,没有使自己渺小,而是多情地走进一个人神共舞,万物有灵的世界。

任宏志教授(现为玉溪师范学院副校长) 认为张汉东的绘画“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直抵生命的中心”。

时任红塔区作协副主席的崔篱评价张汉东的画“对本土文化表象符号的变形、重组,在迷离幻化中展现出诗意的真实”。

在宋文翔老师看来,“正是由于滇中青铜艺术的耳闻目染,才启迪了张汉东少年的艺术梦想。超越时空的物象组合,牧歌式的欢愉气氛,莫可名状的符号罗列,把冥冥的古滇神秘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开宗:“南虫”悟艺

成绩的取得让张汉东坚定了以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为艺术创作的方向,在此之后的十多年,张汉东的作品仍然频频获奖,多次出现在各种展览上。

然而,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张汉东并未停止开拓创新的步伐,

他意识到本土文化固然丰富而独特,但以此为土壤的艺术表现仍然显得不够厚重,

尤其是参观体验并研究敦煌壁画、西方教堂、泰国塔瓦以及吴哥文明所受到的心灵震撼,让他再次陷入了更大的困惑和遗憾中。

对于已经融入血液和灵魂的艺术创作,除了文化丰富,怎样才能内蕴深厚呢?

于是,他整装待发,重新启程,开始了又一个十多年的漫长而更高境界的艺术探索攀升之路。

这期间,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探秘引发人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猜想,考古方面在抚仙湖周边接连发现多处古墓地,最令人震惊的是帽天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科学证实,让帽天山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生命起源的科学圣地,这些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自然成为张汉东艺术创作的绝佳养分。

在无数次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生命科学主题、民族民间文化与表现艺术手法的完美融合迸发出了使人震颤的艺术张力,这股力量让张汉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2011年与国内外艺术人类学家一起参观澄江化石博物馆时,张汉东与5.3亿年前“云南虫”(化石) 的不期而遇,让他酝酿许久表现生命力度的艺术主题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当即询问古生物学家陈爱林博士能否用“南虫”作为艺术主题的名称,这是张汉东艺术经过长时的孕育第一次在语言上的概念性表达,这一名称看似偶然的灵光突现,其实是数十年的艺术理想和实践的自然天成。

张汉东通过数十年持久旺盛的艺术创作实践、艺术理论学习和研究、艺术理想的坚持,以及本土文化特色和生命摇篮的透彻理解,终于形成了以抚仙秘境和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为支撑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具有现代意义独特艺术形式的艺术形态:“南虫艺术”。

在这看似漫长的时光里,张汉东一直坚守艺术的阵地,在强大的艺术主观创造力驱动下,坚定不移地探索用艺术的方式来承载厚重的抚仙秘境和丰富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的路径。

随着艺术经验的丰富,艺术创作的实践,艺术理念的更新,艺术个性的形成,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境界的提升,艺术平台的搭建,张汉东终于用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领悟在艺术生涯的壮年期创造出了南虫艺术!

这一开创性的艺术形态用表现主义手法充分展现生命力度美和人类智慧美,展现万物有灵、人神共舞、和谐共生的艺术主题。

他把“南虫艺术”的独特风格特征凝练为四个字“表、本、生、元”。

表”即是以“表现主义为手法”,南虫艺术作为认识和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用一种超越现实、关照内心、以心观相、思深渺远的表现主义手法来探索世界和人类的真相,以诡异的造型元素,揭示内心的冲突,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即是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抚仙文明为艺术创作营养,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元素,来建构具有异域格调的幻想世界,天马行空般的意象重组,人神共舞的元初境界。

““生”即是“以生命力度为主题”,南虫艺术的核心主旨就是对生命元体的表现和探索,在丰富多样的生命表现形态中,南虫艺术醉心于对生命及其力度的赞美和推崇,力图通过视觉艺术建立一个乐观豁达,健康活力,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元”即是“元初形态为追寻”,南虫艺术从创作诉求和手段上,摒弃现代功利化的创作倾向,完全沉浸于人类与自然的元初艺术构想中,努力用强大的神经元感知人类与自然最朴质最真挚最力度的形态。

后记:每次和张老师交谈,都是一次艺术的熏染,其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浑身上下似乎天生就张扬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艺术气场,在其举手投足、喜怒哀乐的言行之间便已经完成了一种艺术的表达。作为听者,如沐春风。

关于张汉东教授,远不止本文所述,但因篇幅所限,难以完整呈现,况且艺术及艺术家的有些元素,语言文字的描述是苍白无力的。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