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名师>
阅读文章

寇忠泉:以美诠释教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07-30 22:32:27

 

 

【川教会客厅】

感性的成长与理性的高度

寇忠泉校长与《四川教育》的对话录

《四川教育》首席记者余小刚

很多时候,我们是从一个词语开始对某类意义进行本质探源的。

关于美育,国务院办公厅颁发《意见》以来,“加强”一词的策略性探寻,成为学校管理者倍加思考的话题。

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校长、音乐特级教师寇忠泉看来,“加强”之于学校教育方法论,是美育的思想对学校课程文化的直接介入。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寇忠泉以“感性的成长”与“理性的高度”来概括“美育”与“教育”关系。

教育的真义与美育的本质——美育不是教育内涵的客体

《四川教育》:我们今天的核心话题是美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吧!

寇忠泉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美育专家已经做个阐释。实际上,必须回到教育哲学上,才能真正能够阐释清楚这个话题。

教育本体是什么?

教育的本体是生命哲学!是生命之于生存、生活的哲学!

教育语境中的生命,其状态是“成长”。“成长”描述的是非“超验”性。也就是说,“成长”赋予了生命本身需要“经历”,才能抵达生存和生活的本体,“经历”的本质是“体验”。成长中的生命体验到什么,就会作为“经验”留存,杜威说,“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并提出“教育的定义应该是经验的解放与扩充”。

杜威曾经引用过这样一节诗——

“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

辉映着人迹未到的世尘

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

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

实际上,这就是教育对生命成全的感性描述。

那么,什么是美育?

我们从汉语对“美”的解释,可以得出一些端倪。古人以“羊大为美”。显然,美基于生活所需,基于生命所需,因为有“羊大”的生活基础——体验过,因为“羊大”是生命本能需要,所以,“为美”的基础是体验,是生活经历的体验,这与教育何其相似!

有了这些理解,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为教育下定义——让生命享受成长之美!

请注意,是“享受”,而不是“承受”。生命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轻,也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主体的生命状态既然是“成长”,就不该是“承受”。“享受”是快乐的,是愉悦的,当然也是美好的。因此,我宁愿把美育理解为“教育的品质性描述”,是“美好的教育”。

事实上,公认的美育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与德育、智育、体育并重。

在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教育内涵归纳为体育和心育两个部分,其中“心育”包括德育、智育和美育,事实上,王国维将康德关于人的精神有“知情意”的分析运用于教育,智育即“知”、美育即“情”、德育即“意”,即所谓教育的教育之“三部”,实际上加上“体育”应该是“四部”。

王国维认为,“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换句话说,德育主“善”,智育为“真”,美育主“美”。

实际上,真善美不是有区隔的板块,而是共生共融的统一体。德智体美也一样,谁能说,体育中没有智、没有德,没有美,智育中没有美、德、体,德育中没有美、智、体?

当教育不是冰冷的知识传授,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德智体美的统一,是美好的教育。

《四川教育》:对美育的理解,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人认为,今天提倡重视美育,是基于物质发达、尤其是知识不再贫乏之后,人们对育人目标的重新审视使然;还有就是,当美育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重视的话题时,有人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还有有人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寇忠泉我也注意到了这两种观点。我把第一种观点说成是“美育的教育进化论”,类似于把教育当成是“暴发户”向“贵族”进化的推演,孔子就很重视美育,他的“礼乐教育”,就是美育,显然,把美育与物质文化进程联系起来是不成立的。我把第二种观点说成是“美育的盲人摸象论”,把点看成了面,以偏概全,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主要载体,而非学校美育的全部。

《四川教育》:您觉得今天强调的“加强美育”与“五育并举”有何不同,或者说,今天强调美育有什么时代特点?

寇忠泉:“加强”有两层意义,其一是表明美育是教育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二是当前美育与“德智体”相比,还比较薄弱。

数字时代,获取知识不是只有学校教育这条唯一通道,但数字提供的是没有边界的世界,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步入其中,怎样发现其中的价值,怎样才不被数字淹没?这就需要人具备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摄取美的,舍去不美的。

一个人不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就留存审美素养,那么他一定会在网络世界无所适从。

我想,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所以,越是科技发达,我们的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美育。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美育绝不是德育的下位,也不是智育的佐料,更不是与体育无关,美育是一种既有具体的内涵,又融合在德智体之中的一种促成受教育者人生境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是人通过感性的成长而至理性的高度的通行证。

美育课程化是学校实现美育价值的根本途径

《四川教育》:我们知道,作为音乐特级教师,您曾经在《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一书中,以音乐学科教学的视角描述过您心中的“美育”。这是否可以看着你对亚里士多德《诗学》关于音乐功能的具体化?

寇忠泉:的确,在写作《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一书时,吸收了亚里士多德描述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功能,并力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呈现出来。

但我更想说的是,美育不是仅仅以艺术学科教学为唯一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美育通过审美体验,让人向往,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审美”是一种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般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古人描述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她驱动人向善、尚美、求真,而以愉悦的外在表现来表达。

音乐等艺术课程当然是直接激发学生在艺术感受中体验审美带来的快乐,但学校教育绝不仅仅只有艺术课程能够达到这种目的。

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描述的审美世界,一次快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感受自然带来的秩序之美……

《四川教育》:学校怎样把美育的作用突显出来,或者说,学校教育有何作为?

寇忠泉:就学校常规教育而言,我觉得至少有三大作为。第一,“艺术课程美育化”,就是提高艺术课程高品位,在强化艺术学科课程的开齐开足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开展艺术课教学的深度探究;第二,“学校常态课程化”,就是强化美育学科渗透和整合的同时,开展具有美育价值的各类美育实践活动;第三,美育文化特色化,把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以美育理念建设校园文化。

而这三点,总括起来,就是学校美育课程化。第一点自不必说了,艺术教育课程本身就是美育课程,第二点则主要指学校常规教育形式美育课程化,而第三点则将美育课程化上升为特色化办学文化。

《四川教育》:关于您说的第三点,《意见》其实有较多的描述,显然这是学校美育中最容易做,但又往往做不好的。

寇忠泉:是的。《意见》有这样的描述——“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但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存在“有美化,没文化”的现象,校园美化不是美育的对等。

首先,美化的校园只有在具备美育的理念,在每一个细节处能够触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真正做到色彩、文字、花草、雕塑等都入眼生美、摄美励志的效果,才具备育人的文化效能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还有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内涵,将这些文化审美化,才是美育课程化,才是具备美育理念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

事实上,《意见》已经提出了美育的基本理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并且有学校美育课程的总体目标——“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美育作为学校核心文化建设:“以美育美、儿童第一”文化解读

《四川教育》我们知道,您任职的学校由您提出了“儿童第一、以美育美”的学校核心文化,显然契合了《意见》精神,这是在《意见》颁布之后提出的吗?

寇忠泉当然不是。

《四川教育》:能具体说说提出的背景吗?

寇忠泉:不可否认,我首先是音乐教师。对美育有一种基于专业提升的敏感。但我很早就进入教育管理层,从大队辅导员开始,我几乎任了学校管理各种职务。

从最初强调加强德育的实效,到今天的学校文化设计,我一直在思考学校教育品质问题。

最初,我提出过“道德欣赏教育”这个概念,相关文章还发表在专业性杂志上,并且得到了当时的团中央青少年工作部的高度认可。后来不断完善中,我发现,欣赏是一个美学词语,类似于审美,并且在结合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所倡导的“欣赏教育”事实上是一种美育。

现在的新光小学担任执行校长时,我与当时全国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一起,倡导“儿童文学进课堂”,那时还把美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结合起来,只觉得,儿童就应该读儿童文学,读他们年龄特征相吻合的书籍。

我离开那所小学后,用一段时间对自己的办学经历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一所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我的思考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校教育的本质——儿童成长,儿童是教育的关键词;其二,当今教育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很有什么缺少——美育缺失,尽管城市学校已经开始重视艺术教育,但往往止于艺术教育,没有上升到美育的高度;其三,美育的途径——具有核心文化理念指导之下的美育课程化。

直到2014年我任现在学校的校长,在思考怎样为这所全新的学校注入文化的基因时,我对美育的理解和对儿童教育本质的理解自然成为了核心理念。

《四川教育》:怎样描述“儿童第一、以美育美”核心文化理念。

寇忠泉:“儿童第一”鲜明标注了学校教育主体的地位。我们认为,儿童就是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童年”是其生命存在的描述,一切潜能在其中,一切理想在其中,一切美好和可能在其中。

承认“儿童第一”就是从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出发,建设适合儿童成长的课程,并运用和使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

为此,我们提出“捍卫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教育理念。

为了将之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美育儿童学堂”的标准:落实三个教育理念(尊重儿童主体、强调以学定教、重视学习体验)突出五个课堂特征(生本的课堂:尊重;生活的课堂:开放;生态的课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情趣;生成的课堂:价值)凸显三个儿童特质(好奇、好问、好玩)。

“以美育美”中,“以美”强调我们学校教育的内涵形式表述的是“美的内容”“美的方式”“美的氛围”“美的课程”等,这与我们提出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美育化”的课程文化建设一致。“育美”则描述“育人”的基本目标取向——唤醒儿童美的情感、激发儿童美的体验、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具有美好情操的社会公民,我们用“健康乐学,灵动多彩”来总括学生的发展目标,清晰指出学校教育的核心导向。

“健康乐学”是从全面关注出发,描述的是学校育人的基础目标,也就是每一个儿童通过六年学习都要完成的指标;“灵动多彩”则是发展性目标,指向个性化发展。

有了核心理念,有了育人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有了支撑点,将之落到实处,就是课程文化建设。

我们设计了四类儿童美育课程——培育审美素养的儿童文学启蒙课程、促进个性发展的儿童艺术实践课程、益情启智健体的儿童生活实践课程和提升道德品性的儿童道德体验课程。

 “儿童”和“美育”是我们学校文化的关键词。

以儿童的文化,以审美的课程,实现儿童美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化解读。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