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西南大学第六批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报道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10-10 16:44: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化教育模式“兼善文化课堂”探索

——西南大学第六批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暑期实践报道

“兼善文化课堂” “爱故乡文化工作站”是重庆中华职教社、北碚区文化委员会和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地共建项目。该项目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地化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模式,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卢作孚研究中心、老教授协会、作孚学社承办。

2016年暑假,该项目的开展进入第三个年头,招募了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6批,200余人。

201679—11日,在全校招聘的第六批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30名,经过团队建设、农村调研、支教、活动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农耕文化学习、射艺体验、北碚小小解说员决赛观摩……等丰富多彩的统一培训后,分别赴北碚龙凤桥街道龙车村和蔡家天印村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开展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文化工作站”的实践活动。

报道之一:兼善文化课堂暑期儿童班开课啦!

——北碚龙凤桥街道龙车村志愿者实践分队报道

北碚龙凤桥街道龙车村是全国精神文明村,也是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首个挂牌试验点。由于前几届大学生志愿者在村里开展兼善文化课堂工作的基础,暑假一到,村里的老乡和孩子们早就盼着大学生们的到来。


7
12日,第六批农村文化员志愿者由周鸣鸣、邓筱蓓老师带队来到了龙车村,小朋友和村民见到大学生们,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高兴。

本次为期10天的“兼善文化课堂”实践活动,包括:支教及《我爱龙车》儿童乡土美育教材编写、调研等传播“兼善”文化的儿童素质教育工作。

我们支教组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卢作孚教育思想撰写教案,编写《我爱龙车》儿童乡土美育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五大部分:1.可爱的家(家庭行为);2.美丽的家乡(政治行为);3.做一个漂亮的我(交际行为);4.做一个快乐的我(游戏行为)5.当我长大以后(经济行为)。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农村儿童素质教育。

为了让儿童能容易理解“兼善”精神,我们将“兼善”精神通俗的表达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并将其编为儿童们喜欢的手语教给他们,得到龙车村村民的一致好评通过“兼善文化课堂”的学习和“环保小天使”等活动的开展,小朋友懂得了应该将爱家、爱国变为自己的行动。

调研组配合北碚区民政局在龙车村开展新农村“幸福家园”的建设,对龙车村13个组共98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家庭及生活情况及精神需求的调研,为解决农村老人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事实依据和建议。

现场的VCR让村民亲眼看到自己的小孩在兼善课堂中学习的情景,吸引、感动了在座的众多观众。小朋友和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表演的《兼善文化课堂之歌》、村民们热情优美的舞蹈《中国梦》、《动起来》和小朋友们表演手语舞《国家》洋溢着龙车村村民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舞蹈《礼仪操》和英语歌曲《小星星》、T台秀展示了龙车村儿童学习后的良好素质;“亲子互动气球游戏”让全场充满欢笑和幸福...... 掌声不断,整个会场充满着和谐。晚会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村民们的一致赞美。龙凤桥街道和龙车村书记在讲话中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兼善文化课堂” 寄予很高的期望,“兼善文化课堂”


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置根于孩子们心田,希望兼善文化课堂越办越好!儿童家长村民代表发言,感谢西南大学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老乡们希望你们不要走,将兼善文化课堂长期办下去!




 

                                

报道之二:守护民族农耕文化的血脉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实践分队报道

位于北碚蔡家天印村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是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文化工作站”今年刚扩建的一个试验点。该馆的创建人是75岁的老人,一位退休中学教师。20年前,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北碚蔡家场在城市化进程中,养育中华民族的血脉农耕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他倾其全家所有,从拆迁的农舍中收购了大批的农耕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室,将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器物保护起来。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将收集的1000多件器物一一配上诗歌。20年来,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人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大学的博士、专家,到社会各界人士,到世界各国的友人。刘映升老人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事迹感动了大家,2014年被评为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社区教育功能,2016年这个馆被正式纳入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文化工作站”项目建设。

711日,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志愿者教师李雪垠带队的8名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从西南大学出发赶往赴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进行为期8天的实践。半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到达目的地,外面艳阳高照,馆内绿树成荫,刘映升馆长一家人热情接待了大家,稍作休息之后,刘映升老先生带大家参观了陈列馆,为我们介绍了一件件馆藏,上至明清时期的雕花床,下至儿童玩具花号、风车,几千件展品,古朴沧桑,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最后刘馆长还交同学们一起舞动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草把龙,体验了家用石磨的使用,许多同学都尝试着去操作,其乐融融。

此次暑期文化志愿者活动,我们主要进行几项内容:(1)农耕文化每日一课。重在理解巴渝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馆藏文物学习更多认识巴渝农耕文明。(2)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画册制作;(3)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意实践活动策划方案;(4)巴渝农耕文化生活体验与实践。11日下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队开了第一次工作例会,进行团队的认识和工作任务的分工部署,争取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此次活动任务工作日程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按照已有的分工,有条不紊的展开了各项工作。每天早上,我们分配有队员早起帮厨,扫扫院子,摘摘菜,帮忙烧烧火,年逾古稀的刘映升馆长还热情地教我们做健身操,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馆长夫人刘师母还每日为我们准备地道而美味的巴渝乡村土菜:酸菜面鱼、狗钻洞、素酥肉、干烧鱼、红烧肉、米汤等等,同学们每日吃地满足而幸福,体验到农耕生活食趣。


伴着歌声围坐一桌吃过早饭,我们开始了农耕生活体验之每日一课,刘映升馆长亲自给我们主讲有关巴渝农耕生产、生活、民俗、儿童游戏等方面的展品,拉过几条方凳,摆上黑板,一个最原始的私塾式课堂便出现在大家面前,刘映升老人声情并茂地讲着每一堂课,从农耕最基础的犁和挽具到照明用具到床到石磨和砻及花号风车,刘映升老人还为每一件馆藏都配了打油诗,情真意切,每一首诗里都饱含着对农耕文化的热爱与深情,特别是最后两天的课程活动,刘老师特别提出给我们教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蔡家草把龙文化和制作。课程教学互动、体验充满各种趣味与遐想,让我们走进悠远、鲜活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巴渝农耕文化。

《犁》   

老水牛拉老犁头,退出历史使人愁。

养我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悠悠。


每天上完课,我们各自回到工作的小屋子里,进行画册制作资料的筛选、审查、核对,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以及陈列馆主题活动策划的撰写等。每天下午,看着阳光透过爬满爬山虎的绿窗逐渐变幻,光影流转,每个人安静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下午的时间很充实。傍晚吃过晚饭,队员们会一起去散步,体验巴渝农耕生活并交流一天工作的心得,一路说说笑笑,伴着晚霞回去开会,进行一天工作总结、修正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部署的例会。每一天都很充实,有收获也有成长。


717日,所有的工作安排已基本完成,画册内容已整理完毕,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也已初具规模,主题活动的策划也进入了敲定阶段。当天晚上晚饭后,所有队员以及刘映升馆长一家人一块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农家小院“乡村春晚”,刘映升馆长还邀请了当地的老艺人刘映喜先生,表演悠扬的二胡独奏,嘹亮的乡土歌声,整个小院里其乐融融,刘爷爷一家人还给大家唱了歌,最后来自云南的彝族同学教大家跳了火把舞,大家手挽着手围成圈载歌载舞,很开心,刘师母第二天告诉我们她当晚都乐得一直睡不着觉。


                    全体合影

718日,此次志愿者活动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和刘爷爷一家告了别,刘奶奶一直给我们说让我们周末有空的话回来玩,看到满头银发的他们向我们挥手告别,心里真的很舍不得。此次活动期间,北碚电视台还专门有拍记录片的2位记者多次到访跟拍我们的自愿者暑期活动,他们也谈到我们此次活动独特而意义非凡。

巴渝农耕文化的魅力将大家深深感染,此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们青年学子只有通过走进文化场域,感受文化、实践文化,方知文化教育的路在何方。

 

                     供稿:工程技术学院志愿者 周定鹏

     教育学部教师志愿者 李雪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