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时评:美育教学应将人文素养扎根学生心灵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3-12-13 22:32:35

2013120513:32  现代教育报    我有话说 
娱乐至死时代 语文课堂拯救人文素养

七年前,电影《无极》火爆上映。随之而来的,是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风靡网络。一时间,娱乐至死现象层出不穷,而背后的缔造者却是一群年轻大学生。人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1125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礼堂变身小剧场。在这里,高二年级的语文戏剧节正在上演,学生们准备向经典致敬。高二(5)班表演的是老舍的名剧《龙须沟》片段,张天爽饰演了小妞子的妈妈丁四嫂子。只见她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褂子,坐在大杂院补衣服,跟丁四要拉车的钱,两人为了一天的嚼裹儿打了起来。开始大家都不会演,我们看了好多遍人艺的演出录像资料后,慢慢揣摩着学。她说,为了演活片段里的人物,小演员们还特地把《骆驼祥子》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阅读了一遍。

实际上,体验式阅读是培养学生对美的一种体验。指导老师梁琦对记者说,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种无形的渗透。以往一提到经典名篇,学生总是毫无兴趣。可是,当他们融入戏剧表演时,对人文的理解显然要胜过老师单纯讲解一百遍。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二(6)班语文老师杜瑞娟做过一个小调查,全班38名学生,通读过《红楼梦》原著的5人,简略翻阅的6人,观摩电视剧片段的8人,剩下19人仅知道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面对数据,杜瑞娟觉得很是可怕。我能做的,仅仅是通过语文课堂拯救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幸运的是,学校语文教研组将人教版经典篇目重新组合,同时吸纳京版教材的优秀选文,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文教育,希望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更深入地感受到人文教育精神。

舞蹈、京剧进课堂 艺术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在小学,男孩子跳舞并不新鲜。在中学,除了小部分男生喜欢跳街舞、交际舞,舞蹈几乎变成了女孩子的专利,男子舞蹈队在北京中学里几乎是个空白。

20106月,中国人民大学[微博]附属中学诞生了一支男子舞蹈队。它的成员,是一群从形体课(校本必修)上走出来的普普通通的男孩子。这些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可却在短短一个月内创造了奇迹——蒙古族舞蹈《雁阵》。

起初,大部分男生对民族舞并不十分感兴趣,形体老师孙玥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查找蒙古族男子舞蹈的相关资料,上课时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同学介绍。出乎意料的是,由于视角不同,课堂上,男生们呈现的作业丰富多彩,对民族文化也变得颇有兴趣。

学校艺术教育,除了让学生们学会用乐器,学会舞蹈和唱歌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美的教育,也是一种精神或者文化教育。孙玥认为,一定要把艺术教育扎根于、立足于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人人都能够受益的教育。美育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的基础上。

西颐小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但它以京剧教育为载体,将京剧知识与美术、语文、音乐类课程有机整合。校长殷卫红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教育传承的不仅是非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美育精神。

学校的美术类课程通过大量的扮相、服装、脸谱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区分京剧行当的人物特点。特别是在京剧脸谱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
(设色的五彩缤纷、构图的千姿百态、细腻的线条、勾揉抹的手法、性格鲜明、神态各异)艺术形像,鼓励学生创作脸谱,讲述寓意,进而培养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类课程中,学生通过欣赏京剧唱词,走近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知晓历史典故。孩子们被他们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所折服,被她们的聪慧乖巧所吸引,被人物的忠诚孝义所感动。

在音乐类课程中,引导学生聆听经典的唱段,欣赏名家表演,学习数板、念白,鼓励学生开口演唱,展现国粹的魅力,通过片段演绎,强化合作意识,建立表演自信。

课堂响起交响乐 校本课程充盈美育主阵地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艺术课程的校本化构建和校本社团的精心构建不断拓展,使课堂主渠道由理念扎扎实实转化为实践,促进了美育的日益深化。

在这里,学校对三年的课程教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初一偏重于声乐教学、初二偏重于乐器演奏、初三偏重于名曲赏析。对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艺术课共融教学,形成了学校艺术课程特色。

美育是让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然而,学科美育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主阵地。校长刘永芬坦言,如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美育深入思考点,也是创新点。

在刘永芬看来,学科教学中实施美育,决不是要将各学科都上成艺术课,也不是要以美育点取代知识点,而是将美育的原则、方法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她建议,学科老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美的鉴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取学科知识,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同样,劲松四小是朝阳区最早实施美育教学的学校之一。目前,该校是朝阳区乃至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舞蹈和管乐两个金帆团的小学。

在开展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经历了由重点艺术特长生培养到对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的过程,学校明确提出要让每个孩子在艺术的摇篮中成长,并为此开设了多个艺术类兴趣小组。

近年来,学生艺术社团开设得如火如荼。有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书法社团、绘画社团、素描社团、动漫设计社团等,涉及音乐、美术两大学科。学生参与的人数达到了800余人次,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

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美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非追求功利。校长陈金荣如是说。

区域经验

东城:探索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410日,北京市东城区美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举行,将探索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统筹、利用、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发展的资源平台。

据悉,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将以艺术教育的宝塔计划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活动体系,采取组团联盟的方式,实行专家导师制、资源共享制,力求实现每所学校都有特色、每名学生都有特长的发展目标。


东城区美育研究会会长金旭表示,研究会将以美育课题研究支持推动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发展,挖掘美育价值、探索美育途径、拓展美育空间,助推东城区教育内涵发展,为区域内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及校外教育单位干部教师队伍搭建美育研究平台,形成美育工作合力。


美,应当成为个人心灵成长的底色。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认为,这就好比抓一些好种子,再撒一些好种子。美育研究会是为科学推进个性化教育提供一个前期研究的工作,不仅提供了可能性的途径,还提供了一个风险性的提示。


专家视点
教育人应思考如何将人文扎根学生生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热爱,就会有可能性。经典阅读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北师大[微博]文学院副教授张燕玲认为,美育,其实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包括一切美的事物。深度阅读对精神世界的丰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人应当思考如何让人文扎根于学生的生命之中。

张燕玲建议,老师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到经典名著氛围中去,通过名人助读的方式去了解,通过课堂引领提升孩子们对原著的兴趣。她举例说,如果要一下子让学生们去阅读鲁迅的《祝福》,那一定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以学生的年龄来说,他们和作品的深度之间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每一年新的阅读就该有一种新收获,让经典阅读伴随学生成长,才能拉近大师与孩子们的心灵距离,才会有亲近感。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诵读计划,如果在高中阶段能背诵几十篇古文,那么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升会有很好的帮助。这个方面的积淀不够,则不能形成阅读基础。张燕玲对记者说,鲁迅、朱自清等民国时期的文化伟人,没有一个不是将古代经典著作烂熟于心的。倘若高中阶段已经错过最佳阅读时期,那么是否可以在初中就立足阅读目标。如何开拓阅读视野,一定是在课堂外的,而课堂只是老师将学生领进门。


文/本报记者 曹阳  郑祖伟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