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对于工作和学习,要有一种审美态度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3-05-25 18:18:41

对于工作、学习,都需要有一种审美态度

20130517 06:26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对于工作、学习,都需要有一种审美态度

【三】 审美教育:还需要更全面理解

美不仅仅是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其实——

对于工作、学习,都需要有一种审美态度

记:我们知道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理想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美学教育,从而让现代人的人格,在教育经历或成长经历中更为完善?

王:我研究审美教育就是为了说明审美、包括文艺的熏陶,是培育一个整全的、健全的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素养。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人格结构是由知(理智)、意(意志)、情(情感)三部分组成的,人有了理智,他的行为才有方向和目标;有了意志才能使目标化为现实。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由情感为中介的。因为情感是一种能量,是行动的动力,它有驱动的作用,唯此才能使目标坚持到底。

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在学习、工作、事业上取得成绩,“情商”甚至比“智商”更为重要。

我接触过不少学生,非常聪明,但一辈子碌碌无为做不出什么成绩;倒是一些资质平平的学生学有所成,有的还成了全国知名的学者。

为什么?就在于前者情感不够专一,往往见异思迁,不能持之以恒,而后者则认准目标,矢志不移,不畏艰险而坚持到底之故。

现在,不仅学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都是持唯智主义的观点。只要考试成绩优秀就被捧上了天,各省年年颁布的“高考状元”之类就足以说明。这种急功近利、缺乏远见卓识的评价准则,以致许多学校对于“智者第一”的教学追求欲罢不能,而导致学校教育放弃了“修身”、“成己”这一大前提,沦为应试教育或职业教育。

我反对“唯智主义”,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只是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主要是为了教人“做事”,而事是由人来做的,所以为了做好事,就先要学会“做人”。但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属“伦理德性”,后者属“职业德性”。前者强调的是“爱人”(助人),以别人为目的,不求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若是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那就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用关系,德性也就无从谈起。

而做事就是为了在对象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它不可能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但若是做事仅仅为结果所吸引,那就会陷入功利主义而与德性相悖。因为任何事都不可能不与人发生关系。造假牟利是属于做事问题,而损人利己则就成了做人问题。

所以,对于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来说,做事与做人两者就应该是统一的。这样,才能保证他做事的正确方向,使工作也成为目的本身,成为对自身智慧和技能的一种确证,在工作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样,就能把“敬业”与“乐业”结合起来,就会感到其乐无穷、乐在其中而乐此不彼,对于工作也必然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这既是一种职业德性的表现,从广义上来说,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现在许多学生都带有强烈厌学的情绪,便是由于学习上过多功利目的(为升学、就业)所强制,而非自己情感、兴趣、爱好的驱使,好比“异化劳动”,是一种“异化学习”。这也与缺乏审美教育、缺乏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有关。

审美教育的意义目前尚不为多数人所认识,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家长认为加强审美教育会占去学习时间,使学业成绩下降,这说明以往我们在这方面宣传得很不够。

美是由“优美”(即通常所说的“美”)和“崇高”两方面内容所构成的。

优美所给予人的是“爱悦感”,就像我们面对小猫、小狗、乖巧的小孩所生的感觉;崇高所引发的是人的“敬畏感”,就像我们面对崇山峻岭、星空大海、伟人伟业的情感那样,它既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压力,又能激发我们在逆境中奋起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我国孔子都把“勇”看作是人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德性,如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勇敢的人,不仅是战争中的勇士,也是在海上航行中、在与疾病、贫困、欲望斗争中以及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勇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中刻苦、忍耐、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勇士。

我们以前谈审美教育只强调它能使孩子们如坐春风、如沐化雨,在愉快中得到成长,显然只重视优美的教育,这虽然应是少年儿童美育的主要方面,但如果忽视崇高的教育,也会使他们成为温室中培育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

所以,在今天要实现“中国梦”、要抵制侈靡萎颓形成一种雄强的世风,我认为特别需要强化对青少年的崇高的教育。

自王国维提出“美育”以后又经蔡元培的大力倡导,这个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了一百多年,但不仅认识的深度有限,而且它的内容还很少为人所全面理解,表明这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再把它深入研究下去。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