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美育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3-01-27 15:18:11
 

美育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作者:周易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不重视美育教育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艺术课教师。针对这一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8322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2%的受访者认为美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实情况最差;58.8%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70%的受访者认为美育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知和热爱生活。

  部分学校美育课形同虚设

  调查结果显示,60.9%的受访者反映学校的美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56.4%的受访者表示美育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或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54.6%的受访者反映美育课无人教授,形同虚设。

  “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教授架子鼓的马老师说,他辅导的学生大多以考级为目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偏重技能而不愿在音乐鉴赏方面花时间,“有些学生即使接受了专业训练,还是不能从一流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更不懂得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去创作。”马老师为此很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仅27.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青少年对美的鉴赏能力较好;37.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43.1%的受访者认为“较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当前学校的美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艺术类课程比重太低,有些学校连国家明文规定的艺术课都不愿或没条件开设;第二,学校和教师对美育概念把握不准确,一些被异化的艺术教育甚至让孩子失去了审美的兴趣和能力;第三,大量生活中的美和美育资源被无视或浪费。

  家校均对美育不够重视

  对于学校美育落实差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63.1%的受访者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精力多集中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无暇顾及其他;58.8%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46.7%的受访者认为是课程师资与设备资源不充足、不均衡;33.2%的人认为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缺乏,难以为学校美育提供系统指导。

  对此,北京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秘书长丁旭东认为,一方面,我国当前教育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偏重理性教育而严重缺失感性教育,背离了促进人的综合素养、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教育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缺少对艺术美育本质规律的把握,导致许多学校艺术美育课形式化、边缘化,无法实现美育的效果和应有之义。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校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对美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致使学校美育往往成为让位于智力教育的“牺牲品”。

  落实美育期待全社会合力

  调查结果显示,84.5%的受访者认为学生需要上美育课;10.9%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仅3%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

  檀传宝认为,首先,美育本身是有意义的。许多教育学家和美学家都认为,美育能够修复异化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次,美育对于德育也是有意义的。“美育中的社会美,其形式、内容本身就蕴含着道德上的褒贬。比如电影、小说,是非善恶的判断都在其中。虽然审美素养的提高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素养的提高,但它有益于让一个人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美育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知和热爱生活;56.6%的受访者认为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58%的受访者认为美育能引导孩子选择健康的娱乐方式;40.1%的受访者认为美育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37.2%的受访者认为美育能提升社会整体文化品位。“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品质,就必须全面实施社会美育。”丁旭东认为,美育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课题,学界和管理部门应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尽快研究、构建起完善的国民社会美育系统,避免让学校成为美育的单一途径。从而不断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消费品位,提高社会文化生产和发展水平,保持我国文化高质量的发展。 (周 易)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