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实践>
阅读文章

张玲珑论文3-试着给中小学书法必修课定个课程目标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09-04-09 17:28:36

             试着给中小学书法必修课定个课程目标

 摘要:

现行的课程标准对于写字教学具有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写字或书法在现行课改当中缺乏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既然要让书法走进中小课堂,就应该形成一个相应的标准体系。书法美术化学习就是拓宽书法的学习方式和可视效果。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分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我认为中小学书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学习领域。着重对学生学习书法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

 关键词:

美术化学习  造型与表现  设计与应用  欣赏与评述  综合与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促使书法课程独立成长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美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后,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新课程改革前的美术教材中还有书法欣赏和生肖篆刻的内容,进行新课程改革后,各个版本的美术课本中几乎很少见到有关于书法和篆刻的内容,也就是说书法和篆刻这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都已从美术范畴中剥离出来了。在许多时候都会提及、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这门极为传统的艺术不但没被重视,反而被置于冷宫了呢?那它是不是不需要在中小学阶段渗透教育了呢?如果要的话,就一定要有它的学科体系。

《走进新课程》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这一要求的提出,就使人们对写字渐渐冷淡的态度,又提升到了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程度。然而,在《美术课程标准》中,似乎没有提及写字或说书法的具体要点,唯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中有“识字与写字”,但从大纲中也很难看出对于写字有新的观点。显然现行的课程标准对于写字教学具有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写字或书法在现行课改当中缺乏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既然要让书法走进中小课堂,就应该形成一个相应的标准体系。

二、学科和学生成就书法美术化教学

据我从事书法和美术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把可以把书法美术化学习,因为单纯的学习书法太乏味了,究其原因便是“单一”。学习方式单一,只有临摹;道具单一,只有笔墨;可视效果单一,只有黑和白。想想大人们学习书法是怎样的,再换一个角度想想,小孩子又会怎样呢?为什么学美术的孩子比学书法的孩子多呢?当然是美术比书法更具魅力,这种魅力源于美术的学习方式多样、道具丰富、色彩斑斓,还有一点便是美术比书法更容易出成果。

书法美术化学习就是拓宽书法的学习方式和可视效果。书法的载体是汉字,写出来的总与结构脱不了干系,往往总会先认识汉字再来写,何不不认识就不认识,干脆就把那个字当作画来画,老师在上书法课时不说“写”字,而说“画”字,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书写积极性的。在书写工具上,笔是无法用其它工具来取代的,但纸可以换的,难道就只有宣纸和毛边纸上可以写字了吗?难道就只有白纸上可以写字了吗?难道就只有纸上可以写字了吗?要知道不同的纸张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说到写毛笔字,首选的肯定是用墨来写,而在中国古时候就有了用朱砂和金粉书写的,我们现在学习书法为什么就不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颜料?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来写兴趣会倍增的。拓宽学习式还可以与水墨画相结合,可以二次构成,可以用毛笔书写其他民族的文字等等,让孩子恍然大悟:哦!原来书法还可以这样写!孩子想不有兴趣都不行。

根据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以画字为主,培养兴趣、学习运笔技法,以篆隶为学习对象,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年级则要提高运笔的丰富性,以隶书和楷书为主。高年级则在熟练用笔的基础上,学习行书,了解篆刻和书论。进入中学后,要回过头来写篆、隶、楷,以行草为主,学习篆刻和书论。

三、美术课标补给了书法课标成长的营养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分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我认为中小学书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学习领域。着重对学生学习书法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

第一学段(1­-2年级):

造型与表现:掌握正确的书法书写姿势,和运笔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书写材料进行书写,体会其中的不同效果;掌握中锋行笔的方法;体验不规则和匀称美,从中体验乐趣。学习篆书和隶书。

设计与应用:

采用绘画的方式进行文字(包括人类所有的古今文字)书写、绘画、展示;设计简单的作品章法。

欣赏与评述:

观赏篆书和隶书作品,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与探索:尝试不同的纸(能被留下痕迹的材质)和墨(能在其它材质上留下痕迹的材质)进行书写,在不同材质上书写的奇妙效果中得到乐趣。

第二阶段(3­-4年级):

造型与表现:理解提按、转折等书法语言;能利用提按表现出汉字书写的丰富性;通过看看、写写、画画表现出一两种楷书的特点,从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学习楷书。

设计与应用:设计常用的书法作品幅式并进行创作、展示,感受书法作品设计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与评述:了解古代书法家学书故事,欣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楷书作品,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与探索:利用绘画的方式体验中国笔墨的特点,结合美术进行水墨创作,感受中国水墨的神奇魅力。

第三阶段(5­-6年级):

造型与表现:了解行书的特点,临摹二王一路的经典行书作品,体会行书造型的丰富性;运用中国笔墨的特性,写出墨色的变化,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了解篆刻在书法作品中的作用及创作方法形式。学习二王一路的行书,用书法形式写印章。

设计与应用:了解书法作品的不同形式,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进行书法创作、展示;运用各种材质对书法作品进行美化、装饰;。

欣赏与评述:欣赏、认识历代经典书法、篆刻作品的风格、形式、内容等,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书法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书法术语,表达自己对书法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与探索:与美术相结合,运用多种技法,进行书法多次创作、书画融合创作、展示。了解篆刻在书法作品中的作用及创作方法形式。

第四阶段(7-9年级):

造型与表现:有意识地运用大小、粗细、长短、浓淡等书法语言,选择适合表现的工具和形式进行行草书的临摹和创作;了解并掌握印章的刻制方法,结合书法作品进行印章创作。初步了解古代书论。学习行草书、篆隶、篆刻。

设计与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多种材质进行书法篆刻创作、展示,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根据印章风格设计印屏。

欣赏与评述: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书法篆刻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书法篆刻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书法篆刻作品和书法篆刻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综合与探索:调查、了解书法篆刻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书法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参考文献:

1ISBN 978730306089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6

2ISBN 978730305881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09

3ISBN 9787040123395  陈卫和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8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