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艺术美育>幼儿美育>
阅读文章

文学教学中美育渗透探微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05-12 16:48:57

文学教学中美育渗透探微

          浙江遂昌中学   江建华 

内容提要现代学生受多元价值观影响,在审美情趣上存在着层次低、缺乏创造等缺陷。传统的美育已受到挑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很好地利用有效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学教学中的赏析、熏陶、创造性活动等策略可以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关键词】文学教学;  美育;  鉴赏;  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文学作品占有极大的比例,重视文学教育,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在文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载体

   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散文、小说、诗歌,往往具有深远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散文、小说、诗歌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培养审美实践能力。多读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中学的散文、小说、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为生命的律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充满着对自然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类的关爱。一切美好的向往和无限的想象都可以通过语文来表现。

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作者从眼前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落笔,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观察、思考、联想、感受对人们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笔者设计了欣赏插图这一教学环节。先从视觉的角度欣赏紫藤萝花,再动笔写一段文字,描绘紫藤萝花的美。然后,走近作者,深入文章,让学生品味文章景物描写的优美细腻,并与自己写的文章作比较。同学们在课文中感受到精美细致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积极含蓄的主题追求。整篇文章,既是一幅精美的画,也是一曲深沉的歌。这一对比,使同学们感到了自己文章的单薄,阅历的肤浅,对自然和人生认识的欠缺。感慨之余,同学们感到自己看到的只是紫藤萝的一角,是已被浓缩成一寸左右的插图,而作者目睹的却是一树茂盛的、辉煌的、瀑布似的紫藤萝。如果自己能像作者那样广泛阅读和多多历练去观赏美景,也能看到鲜艳的色彩,听见花开的声音,闻出怡人的花香,品味深刻的神韵。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我适时地布置了课外作业:我们校园里的几十棵紫藤萝和许多的树儿、花儿、草儿期盼着你们去关注;有更多的书等待着你们去阅读。课余,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上了读课外书,吸收精神营养。兴趣浓郁的同学满校园寻找,以地面上残存的几朵枯萎花瓣和曲屈盘绕的紫藤萝为证,找到了紫藤萝花廊。虽有花儿均已凋谢的失望和遗憾,但更有花谢花开的等待和乐观。欣赏文中插图,推动了学生阅读和生活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成了书的伙伴,成了紫藤萝及其他树树、花花、草草的知音。树边、花前、藤下、草间,常围绕着同学们的身影。草破上、藤抽芽、柳飘絮、花绽蕾、叶飘零、蕊枯萎,星星点点,无不摄入同学们的眼中,尽进他们的心田,倾注于他们的笔端。读书、欣赏和描写插图,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实践能力。要问实践的收获,同学们都会快乐地说:自然给你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用理智,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他们深深感到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似乎变成了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孩子们不只是听,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词语。”朗读课文与欣赏插图的结合,切合了学生的这种特征。朱自清的《背影》是歌颂父爱的典范,以朴素的语言描写父亲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而攀爬月台的背影。蹒跚地走,慢慢探身,双手使劲地攀,两脚竭力上缩,肥胖的身子努力向左微倾……父亲的背影虽不美,动作也不雅,语言并不漂亮,可那最深沉的父爱始终感动着作者,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引导同学们用情感体验朗读法欣赏文章后,组织学生品味文中插图,父亲的背影就会久久地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语文学习具备突出的人文学科特点,它不只是以认知,而是以体验、感悟、熏陶为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2、陶冶性情,激发斗志

    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一位语文教育老前辈曾说: “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中升腾激荡。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以及《孙权劝学》《卖油翁》《乐羊子妻》《送东阳马生序》,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展示了“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强盛国家”的道理,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3、培养情趣,塑造心灵

    著名作家陈村说过:“语文首先是美育。”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文学是表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石乱而穿空,实写赤壁矶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尺涛拍岸,为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吹”、“拍”、“卷”,用语雄劲凌力,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又比如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爱。

二、文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

要在散文、小说、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在课文朗读中体会情感美

语文教学中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朗读最能表达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触动,从而感受到文章的情感美。诗词中的情感更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如《我爱这土地》(艾青),当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句子时,同学们默然,完全沉浸在诗句所表达的朴实而深沉的情感之中。这样,同学们就可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情感美,接受情感美,体会情感美。

2、在课文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1)领悟美的意境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作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地放起风筝,造型各异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被诗中的美景陶醉了。

(2)品味美的语言

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如上凝炼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作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了无边的春色;《游园不值》一诗由“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结。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化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3)在教学中学会熏陶美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教育”。语文教学对学生熏陶美的途径、方法很多,如现代媒体手段,组合声音、画面,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此外,教师自身的举手、投足、言谈、表情、眼神等方面的表现力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有独特神奇的功效。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常常比长篇大论的讲话更为佳妙,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采用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去感悟美,领悟到教材中人物的“心灵美”,宇宙空间的“神秘美”,大自然中的“意境美”。

(4)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

审美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其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是创造美。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同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散文、诗歌学习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散文、诗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使其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散文、诗歌素养定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我们经常开展的课外活动有:①实行“每周一诗”或“每课一诗”的方法让学生创作。如我校高二学生程航创作的诗歌《晓风春雨图》:风——春风吹醉了桃花,那是粉红的安琪儿,玲珑的花瓣,沁人心脾的粉红凝聚了胭脂的色彩,吸收了晚霞的光辉,整个禁锢冬天的酝酿,从心底抽出,盎然绽放。风儿吹落,扬起粉色的缤纷,那定是最美的一刻,纷纷扰扰,扬扬洒洒,似蝶似雨……轻轻用手抚过花瓣:令人心醉的粉红,注定是风中的精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定时举行古诗背诵比赛,可分为笔试和口试。笔试试卷由教师拟制,主要考查古诗文名句名段及诗文作者。口试可分组抽签进行,必背和抢背兼而有之。③采风活动。游览大好河山,抒写心中情怀。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文学这一美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发掘文本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美的意义,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造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阴法鲁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袁行霈主编:《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出版

   [4] 王玉辉主编:《中学语文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