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社会美育>
阅读文章

当爱回到故乡——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侧记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9-20 06:47:39

当爱回到故乡——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侧记


2017-07-28 卓有量



中国美育网讯:当爱回到故乡——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侧记

7月,永春的荔枝红了。

7月,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故乡,在鼓浪屿的世界之爱中归来了。

7月,在友人新页七天的深爱真我之旅中归来了。

你好啊!故乡。

序言

泉州,我的故乡。在故乡,上天安排了永春这样一块地方。2007年,我初为人师,与它结缘。2017年,从厦门出发,跟随着爱故乡,再一次踏上这一方乐土,只为圆生态文明的梦想。

说起故乡梦或是幸福梦,在我98年上初中时就埋下了种子。那时的自己,渴望大了能像鲁迅、钱钟书、金庸等文学大家一样安静地读书、写作、教书,幸福地生活。文学始终成为照亮我的生命之光,尽管后来才知道这背后的艰辛。

04年和泉州师院书画协会的同仁们登上了“山中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回来时曾写了一篇《书法自然》的文言文发表在协会刊物《墨韵》上。那时东亚文化之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没兴起,也没太在意“九日山”就是联合国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06年我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书,感受到了东西方文明冲突中特有的“呼愁”。那时对故乡泉州有冥冥之中的预感,它昭示着人类光明的未来,这促发了我走上了探寻人类幸福灵魂的心灵征程。四年的大学生活,孤独地穿梭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内心萌生了朦胧的想法,想在闽南的中心——厦门,为故乡泉州写一本书,重返“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泱泱中华,重现昔日“光明之城”的荣光。这或许是我对故乡——泉州文化潜意识里的一种使命和热爱所然。也从那时起,我跟随正发起“担当者行动”的张同庆老师,尝试用生命美学来解读鲁迅先生。在穿越生命的迷雾和痛苦的求索之后,发现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一直在呼唤着爱和本真生命的觉醒。

07年11月,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们共有四支实习队进驻永春县四所中学开启教育实习。在短暂的实习经历中,我们品尝到了初为人师的喜悦,无意间也践行着鲁迅先生关于“教育根植于爱”的温暖。为此还编了四本实习队刊,从《桃溪吟》《犁歌》《毓秀》《翘楚》等就可品出乡村教育诗性的光芒。

09年2月,带着故乡的愿景,追寻鲁迅先生走过的足迹,离开泉州到了厦门,寻找诗意安居的地方。当我在厦门文联所在的厦门文学院游学时,方才体会到时代在厦门大学遗留的体温。初创于1926年10月10日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由当时的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文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学院聚集了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陈万里、张颐、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中国历史学家陈万里、张星烺、德国历史学家艾克相继到泉州寻旧探幽,遂有张氏的 《 泉州访古记 》 、艾氏的 《 刺桐双塔 》 问世。同年10 月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筹备国学院文物考古展览,展品中就有泉州十字架石刻拓片和李贽、郑成功等历史人物在泉州活动的遗迹照片,引得一些学者、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纷纷跑到泉州考察调研,此后厦大也长期开设“泉州港考古”、“古刺桐港”等专题课程,研究和传播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1991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考察泉州,联合国丝路考察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泉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遗产,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学科“泉州学”来进行研究,建立某种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机构,组织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来开展研究,正像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项目。迪安博士这个倡议,把泉州学的研究提升到了国际的视野。继往开来,2006年12月22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重新复办,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和文明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随之又重新热起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科”、“泉州学”、“闽南学”、“海丝学”等学科在当时就见端倪。

2011年我在厦门三中和各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和美育实践时,厦大90周年校庆登场。李敖讲鲁迅来厦大因为爱情,刘再复讲红楼大观美学和现代化自式,易中天讲诸子百家如何救世以及星云大师讲《空有之关系》。星云大师开示大家,要做自己的贵人,凡事要从好处想,力求家庭和顺,人我和敬,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幸福感。几位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时代展望和国学高峰论坛的交流,加上新道家代表人物陈鼓应先生、厦大人文学院朱水涌教授、陈支平教授和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等老师的提点,促使我明确了国学这个时代的现代意义在于“平天下”。正是在这样内心愿景的推动下,8月8日我在线上建立了“故乡书院”。之所以叫“故乡”,主要受故乡泉州、厦门大学和红楼大观美学的影响,要找到人类心灵真正的故乡;而“书院”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最佳的载体。厦大国学研究院和筼筜书院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国学高峰论坛,成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影响日益广泛。故乡书院有一个故乡泉州光明的梦想,有一个中华文化复兴、祖国统一和世界大同的梦想,有一个人类相亲相爱、诗意幸福安居于地球上的梦想。也因此,“故乡书院”初创时,就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统一和世界大同为时代使命,以营建人类心灵家园为宗旨,致力共同营建起人类相亲相爱的故乡生态文化村——海丝家园。两年后,2013年习大大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之,“一带一路”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厦门成为唯一贯穿海陆丝的战略支点城市,漳州月港开启了古港复兴计划,泉州则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一带一路”正逐渐成为联合国越来越多国家认可的全球战略,或许这正是时代的呼声。

直到2014年下半年,故乡书院才在厦门航空港自贸区核心领地找到一块暂时安居的地方——海丝陶瓷艺术馆。海丝陶瓷艺术馆来自故乡泉州的德化县。以海丝陶瓷艺术馆为基点,故乡书院见证和参与了德化晋级世界瓷都的重要历程,见证和推动了遇真堂武当太极与世界瓷都融合后,产生人类新文明的载体——太极瓷,见证了厦门文化艺术新航母——海丝艺术品中心的崛起,见证了厦门航空在习大大的推动下,与美国波音公司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最佳战略合作关系,还见证了厦门航空与泉州市政府、世界瓷都共同开辟空中新丝路的美好前景。此外,2015年应湖南大同思想网之邀兼任副总编辑,见证了以袁隆平、杜钢建和枕戈等为代表的世界新文明史观倡导者把人类文明的源头拉回到中华文明,湖南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天下大同之源头。

2016年2月,我们在环岛路黄厝的闽南风情庄,发起了海丝联合会和泉州海丝文化产业协会第一次筹备会。受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和海沧青礁院前社——闽台生态文化村城乡建设理念的影响,故乡书院跟随爱故乡计划到翔安寻找合适的基地,筹建新圩社区大学和曾子孝道文化园。期间,海峡两岸国学高峰论坛、厦大95周年校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孔子学院校长论坛、北辰山太极文化节、翔安区第二届咖啡文化节、传统中国文化论坛、紫云书院国学夏令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活动和全民美育活动陆续融入到海丝文化旅游新城和故乡生态文化村的营建中。


厦大95周年校庆时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五通”,民心相通尤为关键。孔子学院就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和平台,让中外文明相融相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全球化,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陈嘉庚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时,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崇高理想,把“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他期望厦门大学能够成为“南方之强”,能够成为一所“为吾国放一异彩”,“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世界一流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厦大,能否拥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促成蔡元培百年前“美育代宗教”、陈嘉庚“教育立国”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等人文美育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融汇东西方文明,创造出新时代最新最善最美之文化,充大爱于无疆,充和平与幸福于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才能无愧于“最美大学”的使命担当。陈嘉庚先生当初在选择校址时,多方考察最后选定了依山面海,当年郑成功操练复台水师的演武场作为厦门大学的建校校址,他要让所有的外国洋轮一进厦门湾就能看到一所中国的大学。2014年7月14日上午,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奠基仪式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举行。2016的2月22号,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学,成为一带一路上又一个连接友谊沟通文化的桥梁。在这样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作为与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华侨领袖陈嘉庚同一故里的闽南人,深感厦门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美育科学海丝文化人类学——故乡美学的建立,厦大建校之初就选择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为建校筹备委员会第一委员。校庆期间正值清明节,我还特地到翔安校区缅怀校主陈嘉庚先生。为了献礼95周年华诞,厦门大学当代复文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书画厦大,穆如清风——邱松庆、黄俊清书画双人展”。厦大当代复文文化发展研究院的赵英老师主持并分享书画展的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美育与理想”,第二个是“爱与期待”,第三个则是“圆融与创新”。易中天校庆期间开讲“文明与信仰”,推崇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易老师说中国人无信仰有信念,邱松庆与黄俊清老师的书画不正是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隽永写照吗?陈嘉庚先生博大清明、大爱无疆的人格,不仅是炎黄子孙人格的典范,还寄托着人类诗意安居的幸福梦想。缅怀先贤,感恩天地,清明节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或许正是厦大校庆选择在清明节的真正原因吧!


海德格尔说,返乡是诗人的天职。故乡书院曾在厦门翔安、同安、海沧和漳州芗城、长泰、龙海等地寻找它的栖居地,但最终都只是短暂停留,未能扎根泥土。它缘起故乡泉州,只有返回故乡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故乡书院带着人类新文明海丝文化人类学中蔡元培、陈嘉庚“美育立国”的期待,带着晏阳初、陶行知、梁簌溟等百年乡建“生活即教育”的理想,跟随“爱故乡计划”,回到故乡泉州,回到永春。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温铁军院长在7月14日研究院揭牌仪式上接受东南卫视采访时说:“福建省作为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先行省,永春县作为在福建这个生态省范围内比较具有生态多样性的试验县,先走一步是历史的责任。我们应该把这个历史责任担负起来,不仅为福建省也为全国,为人类向生态文明发展阶段转型提供我们应该有的贡献,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温铁军老师坚信在人类面临重大的资源、环境、产能过剩的综合性危机下,中国一定会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之中,只有中国还有一半人口生活在村庄。国家已经明令取消GDP考核,全面转向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目标下,政策也迅速转向,由“招商引资”向“招人引智”转变,前期的资本下乡通过垄断式的资源占有,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向分享式的市民参与转化。因此,地球村一体化时代,催生了人类全新的生态文明和家园美学。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以公元15世纪为分界,人类文明的演化史就是一部东方文明(乡村文明)与西方文明(城市文明)阴阳交替的演化史。进入21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农耕文明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文明在交融碰撞中,正孕育出人类全新的文明生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层由外而内的关系中回归到心灵环保,信仰启蒙和大道美学。中国乡村文明的复生,共建诗意乡村与田园都市的美丽中国,将是人类文明中心在轮回中再次回到东方之后的一次新涅槃。邱建生老师在《农者之心》一文中提到,爱故乡的努力,意在以“农者之心”去重新诠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她希望人们能够在自然和他人面前谦卑下来,以匍匐的姿态,去创造新的可持续的人类文明。

在永春,海丝文化旅游新城和故乡生态文化村的理想竟然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永春县2016年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2月还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泉州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7月10日开始在永春岵山镇北溪文苑生态旅游区这一方世外桃源举办。十年前我们也不知道与永春这块土地有如此的渊源。这里是乡愁故里,普足禅师和诗人余光中的故乡。儒释道兼容,朱熹讲学,神农道场,玄天信仰,惹得弘一法师驻锡流连,乡愁悠悠,慈悲大爱润泽人间,远播四海。07年我们的教育实习是一段诗意飘香的记忆,我们在蓬壶古镇、达埔香都、大鹏山麓、探花山上;我们在牛姆林、神农庙、真武宫、普济禅院、桃溪河畔;看白鹤衔书,听书声琅琅;品永春老醋,问橘子飘香。置身桃源山水中,乡镇的宁静和祥和,让人恍若世外桃源。在永春这段教育实习经历成为我们一生中温馨的回忆,不曾想10年后还有机会重回故地,以生态文明的名义,再续美育梦想。从2007到2017,整整十年的时间。这次跟随爱故乡,再次回到故地。十年前,和学生们桃溪河畔吟唱,探花山上留下诗意的守望。十年后,重回故地。赤着双脚,贴身倾听这块土地的低语,找寻21世纪的“桃花源记”。余光中的乡愁,依旧如桃溪那样绵长,我的心却不在流浪。

厦门会展中心临海有一块石雕,一面刻着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一面是鼓浪屿女儿舒婷的《故乡》。鼓浪屿在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昔日鼓浪屿的乡愁如今变成世界文化的故乡。从乡愁到故乡,不远处,和平女神——妈祖的雕像微笑着。 返回故乡泉州的旅途困难重重,穿越万水千山。这次通过爱故乡,我们再次聆听到故乡大地的声音,再次闻到泥土的芳香。此刻,我仿佛听见“光明之城”——泉州刺桐花开的声音和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那巍巍航帆的身影。




7月2日,回南安老家一趟。在故乡的静谧中思索海丝文化人类学的建构问题。

4日回厦门的车上,接到邱建生老师的电话,后天一起到永春筹备研究院成立仪式事宜。

5日,研读纪录片《闽商》《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还和杨程浩到瑞景牛庄闽商书院筹备处。和马一鸣兄聊到华人民间信仰尤其类似清水祖师故里文化园在推进海丝、闽商和厦大人类学系等构建信仰研究中心有着深远的意义。“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信仰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之后有着平天下的意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闽商信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归人类本真的原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施琅统一中国,玄天上帝信仰、妈祖文化、保生大帝和清水祖师等众多民间信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到了一个集体出场的时候了。由此,成立闽商信仰研究中心、组织论坛和开创道场尤为必要。”

6日,一大早起来,研读闽商书院艺术顾问马心伯老师在弘扬和传播清水祖师“利物济人、慈善大爱”精神所做的努力,还有南安西峰延寿院在开辟祖师修行古道场,弘法济世所带来的法雨恩泽。带着这份恩泽,和爱故乡计划发起人邱建生老师、福建爱故乡生态委员会闫迎春一起踏上了前往永春的路上。按预定安排,先到安溪茶学院查看场地,汇合秘书处团队成员。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伙伴们决定把场地移到永春北溪文苑。到永春县政府后,开始了中国乡村建设学术论坛、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和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的筹备工作。在政府二楼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筹备办公室,邱建生老师与永春县政府发改局林光富主任等交流团队分工协作事宜。第一次和闫迎春、方良泽、王雅兰等友人提到自己回归故乡之旅。


7日,和闫迎春从县委党校搭公交到县政府。看到永春县政府内百年大榕树、还有承包给乡人的荔枝树。炎炎烈日下,在大榕树底下乘凉,竟有一分难得的幽静和清凉。有大树的地方通常生命力都会比较旺盛,难怪永春有生态县之誉。永春古称桃源,除了桃溪穿城而过,我们还发现政府附近文庙、真武宫、城隍庙、永春白鹤拳等众多人文古迹。晚上与闫迎春、方良泽等探讨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的初稿拟定。

8日,周六。早上和闫迎春环绕县城一圈回到办公室。和方良泽、廖雅静、王雅兰、裴锦泽等交流明确公众号、录音摄影以及新闻报道等分工安排。中午和裴锦泽、田迎香等福建省农林大学实践团队的学生们回党校附近吃咯摊。晚上和闫迎春聊到儒释道文化与大自然信仰问题,才发现闫老师传统文化的根很深,只是平时很少显露而已。回党校宿舍后,电视上播了一段台湾老兵在两岸白色恐怖时期,思念母亲,艰难回归大陆,回归原乡的画面,内心颤动。

9日,周日。回办公室和闫迎春、方良泽、王雅兰等交流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章程和会议饮食套餐标准。闫老师和良泽等还为饮食套餐争取了补上了饭后一水果,成了愉快小插曲。晚上林光富主任过来协作,林主任之前是高中毕业班老师,无意识间他和闫老师探讨到了现代孩子教育、高考机制和现代教育理念。我有一个触动,当前人类生活苦难深重,教育危机四伏,传统工业化量化和机械化的教育依然适应不了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将由学统向道统转化,高考机制和未来人才培养制度急需全面革新,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或许可以实践出生态文明的教育范本。

10日,筹备组成员分批次由党校和县政府办公室分批次转到北溪文苑。王雅兰、方良泽、裴锦泽等主体负责安排各项接待事宜。午餐会务组集体在文苑餐厅吃了一餐。晚餐时发现参会的老师和营员们已经陆续到来。北溪文苑意外停电,中途还一度摆上蜡烛。晚餐后,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营员见面会延迟举行,营员开始相互介绍,认识。会后,会务组开会,明确新闻稿负责团队,廖雅静、裴锦泽、田迎香、阮荣益等各自分工。


永春,是北宋普足禅师(民间也称为“清水祖师”)家乡,也是乡愁诗人余光中故里。北溪文苑旅游风景区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北溪村,是泉州首家生态旅游自然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7月11日至13日期间,由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主办的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乡建实务与理论反思”在永春县北溪文苑如期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和乡村建设者们围绕“全球化视野中的乡村及其命运”、“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乡村与农业”、“乡村与合作”、“乡村与传统”、“乡村与教育”等几个核心主题展开研讨与学习,期间还实地参访了参访了永春县岵山古镇。

11日,研修营“乡村与农业”“乡村与合作”两大主题开启。 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明杰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周立、厦门庄家宝合作社、台湾打碗花农场张秀祯、福安青创陈清讲乡村与农业,各自讲述心路历程 福建爱故乡生态委员会闫迎春主持专题研讨,分五组讨论,围绕农村与农业主题,引入生态中华文明乡村主体性,春夏秋冬生生不息自我循环。至于定义标准如何判定,坚持才会有光明未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邱建生主持乡村与合作,乡村与传统。讨论什么是合作。合作金融推广中心姜柏林、福建爱故乡慢村委员会罗英臻、永安上坪合作社陈少安、东西方文化融通学大学者张介福等以各自角度探索合作的真义。尤其是专题探讨时,邱老师提出乡村为什么合作?乡村合作是可能的吗?传统如何助推乡村建设?分六组讨论。姜柏林强调遵循哲学三大规律。台湾中正大学廖坤荣提出整合资源汇聚乡贤。张介福老师则提出七要七不要合作理念。

午餐、晚餐时分别和郭防、周立老师等交流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书院教育和海丝文化平台。郭防在餐桌上一下子就判别出了当地生态地瓜叶和由云南运送过来的西红柿的背后差别,让人眼睛一亮。跟周立老师讲了关于故乡的故事,听取了周老师的意见和指导,他和邱建生老师都有仁德之心。

12日,福建爱故乡秘书处缪光华主持乡村与教育话题。浙江爱故乡平民教育委员会汪明杰指出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谈生态文明与乡村教育,强调乡土教育的重要性。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陈茂祥认为以农立国的传统中国,注重耕读思想、宗族家风家训、社区邻里关系以及生育、经济、教育、医疗和救济等,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北京施永青基金会刘少芬是理想现实主义者,从乡村现状出发,追问人为什么教育?教育目的是什么?最后回归到通识教育,心灵自由滋养,人格担当。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福建爱故乡平民教育委员会高玉华通过为什么、是什么和怎样做三个层面分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点评总结教育的社会功能、个人全面成长、自然道德伦理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气质,肯定了社区大学的平台价值。福建农林大学陈茂祥老师强调独立思考,贴近地方文化。


13日,台湾爱故乡泠尚书创新组织教育形式,引导分组,自由流动开放空间,带着问题追问,讨论《全球视野中的乡村及其命运》。下午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专题研讨,重庆潘家恩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田松、中国人民大学周立引谈。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刘海英主持专题论坛。

河南爱故乡秘书处魏丰收讲中国与全球化,他认为实践抬头后需要理论宏观关照,中国的乡村建设是一种以13亿东亚原住民为主体的、在地化的另类实践,基本理念是:人民生计为本,互助合作为纲,多元文化为根。以此为基础,我们去行动,应该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人民的、代表正义力量的〝全球化〞。香港岭南大学刘健芝强调农民集体合作土地自主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薛翠立足平民视野,深究土地政策。全球化危机与乡村建设,需要防止土地资源被垄断,乡村治理要有立足文化、理论和实践适合国情的体系。20世纪初乡村被资本洗劫环境污染即将面临金融危机。云南邢陌深思如何生活在无污染环境。爱故乡平民教育委员会高玉华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不是唯一。全球化对乡建形成破坏,破坏传统环境资源想象力,教育应形成生态循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周立强调产品、服务和心灵管家。

令人感怀的是,有些营员因为对全球化乡村命运持有悲观情绪和宗教素食情怀,真诚分享触动了乡建者们的心灵。反思全球化,大家认同要回归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乡建要有系统整体性,组织机构生态化,回归清净本心。 意料之外,晚上研修营文艺大联欢,我们组中午临时排练的《天黑黑》,在柯俊梅和韩宛臻的导演下,竟然完成了,虽自身笨拙,但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欢乐。


下面附录东南乡建中心张明珍团队对几大主题的总结:

主题一:乡村与农业

郭防(厦门庄家宝合作社理事长)

郭防老师讲述了他创办合作社及种植生态蔬菜的原因及其经验历程。早期的时候,养鸡的客户给小鸡喂食了从郭防这里买去的蔬菜,导致了小鸡的中毒、死亡,最终郭防赔偿了菜贩子3000元。由一次事故让郭防意识到蔬菜安全的重要性,并于2009年作为发起人成立厦门庄家宝蔬菜合作社,并特别强调土壤、空气、水质、肥料和诚信在蔬菜种植和经营方面的重要性。

张秀祯(台湾打碗花农场)

张秀祯老师提出如要发展好的农业,则需巩固乡村的范围,保护好阳光、空气、水。以打碗花农场为例,讲述其以深加工的发酵技术开发产品,并由种子、土壤开始,示范种植,有农场提供有机肥料,带领协作农户使用循环立体农法施作,并经过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农耕技术。


陈清(福安青创)

陈清老师提出乡村建设要有产业发展,村民回归,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农村的建设需要新生的力量。陈清老师于13年开始做试点,在乡村建立乡村众创空间,将有一些好的,有稳定收益的产品、项目推荐给一些创业青年。把青年引进乡村,并让他们有所发展,才能真正的建设乡村。


小结

正如周立老师所总结,现如今“进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样一种境况,若想有扎根于农村,则需在建设中注重“我村我素”(人的元素、生态的元素)、“我村我品”(打造农村产品和品位)、“我村我业”(形成农村产业,带动就业)、“我村我家”(对于乡村热爱的人回归乡村)。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保存阳光、空气、水等要素,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主题二:乡村与合作

姜柏林(合作金融推广中心)

姜柏林老师通过对“贫”“贪”“田”等字的解剖阐述合作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提出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应是:农户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认为农民合作社应以农民为主体,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认为合作应以资金互助为基础;提出建立货币传导机制,扩大内需来增加农民收入。

梨树县小城镇利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旨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互助共赢。同时发挥资金互助社调节农村资金缺失的“蓄水池”作用。


小结

议会针对“乡村合作是什么”“乡村是否需要合作”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信息资源匮乏,资金不足的乡村中需要合作,合作体现在资金上的互助,生产合作,流通合作,消费合作等,以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

主题三:乡村与教育

萧淑贞(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教育是这个因果链条被决定的最后一环,只有跳出教育,从经济、社会、文化的本源上寻找,才能看清楚教育自身的问题。”萧淑贞老师从全球化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教育问题的本质根源,提出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教育。教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和工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四个维度彼此关联,相互促进。

刘少芬(北京施永青基金会)

“任何外部的推动与研究的价值都不抵内部的自我觉醒”(《残酷的选择》)。乡村建设是在骨感的现实中践行丰满的理想。而乡村教育讲求其“道”与“求”的间距!

小结

乡村教育是什么?为什么乡村需要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应以自然做教育,以其需求,因地制宜,同时着重于农村文化,乡土文化培养,让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主题四:全球化视野中的乡村及其命运

针对“全球化对乡村的好处与坏处”和“全球化对乡村命运的影响”两个问题的探讨,大多学者与营员达成共识,认为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其背后蕴藏危机。然而危机从另一方面思考也是一种机会。面对全球化,乡村应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其当地“人文地景产”,重建乡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来对抗全球化。


主题五: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尊重和运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扎实推进四大生态工程


小结

各路乡建人士齐聚探讨,从宏观角度深刻探索乡村建设的根源,从农业,合作,教育等方面,探讨乡村建设的实践反思与理论创新。乡村建设具有诸多可能性,乡建之路仍需努力探索。研修营的负责人邱建生老师介绍,研修营的开设旨在促进基于两岸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实践层面的理论创新和反思,培养具有行动和思考能力的乡村营造人才,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战略转型服务。





综述:

这次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印象颇深的是参访岵山古镇

永春岵山是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岵山有350多座明代至近代的闽南传统民居,还有明朝福茂寨、清代炮楼、和塘古街、陈氏宗祠、清水祖师故里仙硿岩等文物古迹,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2012年,茂霞村、铺上村、铺下村和塘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溪村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同时,岵山镇还被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

岵山现有荔枝5万株左右,其中,百年以上的荔枝树1800多株,200年以上的380多株,最知名的,莫过于一对500年树龄的夫妻树王,还有四株并排,拥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四大美女”荔枝树呢!两棵400多年的神木樟树!

生态文明自然、社会、人文三要素中,自然是社会和人文的一面镜子。只有良好人文传统和社会氛围,才会有青山绿水的万古长流。千年历史,百年神木。草木葱茏面前,我们只能双手合掌。赞叹这自然的生生不息,造物主的无尽宝藏,先贤们的天地本心。



隽永桃源


7月14日上午,全国首个县级生态研究院——永春县生态文明文明研究院在永春县北溪讲堂揭牌。研究院由永春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这是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开始。温铁军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副校长,永春县委书记蔡萌芽,县长庄永智等领导和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

县长庄永智发表致辞,他指出永春县与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合作成立的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旨在共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整合双方资源,协议推动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的成立极具开创性又具挑战性,希望研究院能够统筹资源,抓住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机遇,立足永春,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把研究院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研究与创新平台,为永春县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政策咨询,推动永春绿色崛起。

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秘书长为研究院法定代表人,人员为双方互相派驻,为永春县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下设“三会一处”,即社会发展委员会、生态经济委员会、人文建设委员会及承担研究院日常管理工作的秘书处。研究院聘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知名高校45名教授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容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的建立是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结合,让国家战略落地,保持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能收获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永春助力。”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林文雄对生态文明研究院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有试验基地,也都有这种产权项目,校地合作项目等,但是真正由地方政府出面跟学校结合,共同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永春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历史性的一步。

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旨在响应中央生态文明转型的国家战略需要,积极探索县域范围内的人文社会发展与生态经济转型之路,为福建生态省建设及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转型服务。”温铁军教授充分肯定了永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创新举措。该院主要承担三大职责:一是加强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研究,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相关政策在永春县的落地转化,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提供意见建议;二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实践,指导开展相关领域的示范创新,挖掘和整理永春地方性资源,举办永春乡村社区大学,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乡村文创品牌;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引进对接社会资本,探索一条市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路径,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科研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既符合国家政策,又符合永春实际。北京四大著名院校—— 人大、北大、清华、北师大,及省内外著名的高校的代表基本都已经集结在这里, 各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些志愿者更是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参与者的多样性和永春的自然资源条件、人文地理这些方面的多样性,恰恰是一个有机的整合,而这必将推动永春生态文明的发展。”揭牌仪式后,温铁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天下午两点半,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启。研讨会围绕研讨会“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建设理论构建”、“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脉络、成就与经验”、“乡村不动: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历史和现实处境中的乡村建设”、“合作困境:组织创新动力不足情境下的乡村建设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知识污染:现代知识体系笼罩下的乡村建设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多样性:闽台乡村建设的不同尝试及其问题探讨”等六个主题深入阐述和研讨,为当代乡村建设提供宏观理论参照和具体实践的指导,也为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今后铺垫了基础。作为主办方代表的林文雄副校长介绍了福建农林大学的概况:福建农林大学是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的大学,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农林院校之一,办学水平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综合实力、师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开放办学水平等居福建省高校前列,社会服务水平居福建高校第一。同时作为生态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林文雄副校长强调了自然科学应和社会科学紧密对话并产生碰撞,与会专家在不同领域里有很多的探索,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共同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并希望将来的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在每年都有一个专题研讨会,并更深层次的探索相关问题并产出一些成果。

第一场研讨会由福建农林大学的新农村研究院的院长朱朝枝老师主持,包含了两个研讨主题,分别由著名“三农专家”、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讲授的《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建设》和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王景新教授主讲《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成就与经验》。温铁军教授先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当前中国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再从中央提出生态文明战略的历史脉络中,提出当代乡村建设应扣紧生态文明战略,需从宏观微观的研究和多学科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和实践。温老师强调实践理论需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中国完成土地革命,粮食安全不是产出问题。全球三大资本过剩导致农业环境危机。东西方不同方向,西方将转向东方。中国21世纪提出生态文明战略,百年乡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有一些很好的实践。王景新教授则从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开始讲起,梳理了近现代乡建工作的积淀、成就和经验。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今天的乡村建设工作如何借鉴以往的经验。



晚上19:30-21:00,永春县常务副县长、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余金南主持研究院筹备情况、专家委员会职能探讨会议。福建农林大学邱建生老师作为研究院秘书长,首先介绍了研究院的定位、使命、任务和组织形式等,紧接着生态经济委员会、人文建设委员会和社会发展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分组讨论并由主任委员或代表老师发言,提出相关意见。对于永春县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国家政策红利如何落实到位,绿水青山如何有效转化成金山银山和产业项目落地等需求,委员会各抒己见,总体梳理出了几点,一是围绕现实问题,各个委员会在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后,提出应对方案。社会治理总结提升,爱故乡跟当地需求相结合。二是以项目化课题研究来组织委员会的日常运行。理念观念引导,参照美丽乡村标准和专家咨询体系,综合考量,机制要更细化。资源整合,创造推动福建品牌尤其是文化养生产品。如芦柑和荔枝等。三是研究院立足永春,辐射泉州、闽南、全国乃至海内外。充当智库角色,提供政策参考。建议除已经在进行的社区大学营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夏令营外,高校对接政府形成产学研基地,搭建海陆空平台,通过海丝文化游学、爱故乡游学带动永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


15日早上,中国人民大学周立、台湾大学城乡发展所林德福、重庆大学潘家恩等讲述《乡村不动: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历史和现实处境中的乡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另一种选择:始于信任的奉化经验》,中国人民大学谷莘和王景新点评。另台湾中正大学廖坤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欣欣,纽约大学金敏超,合作金融推广中心姜柏林,福建农林大学张俊娜引谈《合作困境:组织创新动力不足情境下的乡村建设》,周立、陈林等点评。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田松、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陈茂祥、浙江外国语大学汪明杰、西南大学薛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海英引谈《知识污染:现代知识体系笼罩下的乡村建设如何进行教育创新》,邱建生、香港岭南大学刘健芝进行点评。要点在于树立全球教育观,自我人生观的建立,民族根本文化需要创新发展。教育创新推动生态转型。 海峡两岸社区产业园区养老照护发展协会席震国、福建工程学院吴征、福建东南乡建中心张明珍等讲述《多样性:闽台乡村建设的不同尝试及其问题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中心刘海英点评。乡村建设最好能结合自上而下政策,自下而上需求。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孙恒讲述悼念富士康活动和生命尊严事迹,唱响生命之歌,提醒我们要学会倾听大地的声音。

晚上,乡村建设与故乡行动协作网络会议。云南邢陌、海南王旭光、重庆黄伟、河南魏丰收、安徽王大成、海南孙小勇、广东陈士华、福建罗英臻、北京孙恒等参与,组成协调委员会,明确规则准备拟订草案。组织入会,资源共享,项目评估,经验分享,开放交流。


综述:在研讨会期间,向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老师请教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理论建构学科化体系问题。深感目前生态文明视野下百年乡建已积淀丰富的实践成果,但还没真正形成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建设爱故乡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华易道阴阳五行理论对于建立以中国经验为本位,爱故乡为话语学术体系的中国特色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很有参考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诗意安居


16日—22日,除岵山古镇和爱故乡慢村公社参访外,来自清华、人大、北师大、浙大、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两岸三地高校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与全国高校八十多名学生及二十多名永春基层团干齐聚永春蓬壶镇仙岭村,第九届夏雨雨人夏令营暨永春基层团干培训班开营了。“夏雨雨人”夏令营,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福建爱故乡促进会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活动。活动本着“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理念,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到乡村去,与当地村民互学互助,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陪伴孩子们学习成长,为中国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提供及时的力量。自 2009 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积累了丰富的高校志愿者资源、 支教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社会口碑。与其他大多数大学生支教活动不同,夏雨雨人夏令营着眼于以“乡土课程”为主,大学生与孩子互学互助,共同挖掘在地化知识,在探索乡土知识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丰富生活、拓展知识,了解乡土文化,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公共意识和生态意识,成为有“根”的人。



在仙岭,雨人学员呼吸着自然纯朴的乡村气息,从一招一式白鹤拳的基本步法和拳法感受永春白鹤拳深厚的历史文化。乡贤的无私,村民的热情,还有来自高校的学术大咖,教会学员们走进广阔的乡间田野,聆听村庄和村民的历史,谱写了一曲“生活即教育”的歌谣。学员们这样描写他们诗意安居的地方:

“ 仙岭——这儿的那座学校,哦不!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的雨人集训营,有自然与朋友作伴,自然教会了我们怎样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而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诗意的生活在乡村里,学会感受这广阔乡村世界的美好!”

“扎根乡土的诗和远方:白云生处有人家!在远山深处,有你有我,不必灯红酒绿,总是自在从容,悠然自得!这样的乡村,可喜欢?”

在熬至滴泪成珠,创造现代化心灵自式后,我们因为爱又回归到了故乡。 无形之中,故乡书院似有仙人指路,爱故乡向导,提交了一份生态文明人类学视野下人类诗意安居的家园美育方案。

这期间要特别感谢原厦门市社科联副主席陈朝宗,雕塑家、艺术教育家马心伯,大观书院杨松年院长,华夏学院副院长,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育伦,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厦大人类学系教授刘家军,厦大图书馆副研究员周建昌,厦大国际关系学院黄俊清,厦大国学研究院朱人求,厦大哲学系教授卢善庆,筼筜书院顾问陈镜清,厦大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集美大学原管理学院院长蒋晓蕙,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理事长陈启村,国际知名策展人陆蓉之,湖湘文化促进会会长伍继延,燕南书院院长杨树清,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龙人古琴创始人谢建东,太极禅武堂杨民,子贡儒商书院端木文,青年学者黄守愚,福建同心慈善会广普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邵文化,自由艺术家林文德,厦门市易学研究会邵显峰,遇真堂武当文化传习中心李沁霞,海丝陶瓷艺术馆曾秀意,闽南风情庄张志平,厦大闽商学院张明智,闽商书院马一鸣,书法家陈佳典,民间音乐创作家黄耕读,财富海西杂志社社长苏水良,湖里日新社会服务中心廖精忠,福建爱故乡生态委员会闫迎春,戴云文化林冬阳,金马车陶瓷徐建勇,厦门院前合作社陈俊雄,东南乡建中心张明珍,厦大台湾研究院博士陈必修,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智猛,中华丝绸之路促进会联盟会长陈泰瑞,海丝艺术品中心廖建福,海丝商报黄石竹,福建省作协会员陈丽桔,厦门南乐团杨雪莉、连方红,福建爱故乡平民教育委员会高玉华,担当者行动创始人张同庆,中国美育网张建梅,华声在线瞿建波,大同思想网总编辑枕戈,世界创客大会发起人刘玄奇和爱故乡计划发起人邱建生等众多师友们的提携和指引。挂一漏万,还有许多默默在背后支持的朋友没写上,心香一瓣,感激涕零。

祝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相亲相爱,诗意安居,幸福成长,共同营建起人类相亲相爱的故乡生态文化村——海丝家园。

诗人艾青满怀深情写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我常想,人们是否都能忆起故乡的恩泽,感恩、珍惜和祈福呢?




作者简介



卓有量,男,1984年生。笔名一心,福建南安人。海丝文化学者,故乡书院创始人,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成员,闽商书院联合发起人,海丝家园网总编辑,大同思想网副总编辑,《儒学新编》丛书编委。

1998-2017二十年间致力于人类新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美学史的学习、研究和美育教学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蔡元培“美育代宗教”、陈嘉庚“教育立国”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等人文美育理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统一和世界大同为使命,以构建人类心灵家园为宗旨,始创海丝文化人类学——故乡美学,倡导中华太极瓷家园美育生活方式。

自2009年以来,先后在厦门文学院、厦门市第三中学、海丝陶瓷艺术馆和遇真堂武当文化传习中心等单位参学、工作,参与海丝文化旅游新城、厦门大学周年校庆、海峡两岸国学高峰论坛、大同思想网国学众筹、北辰山太极文化节、德化晋级世界瓷都、海丝艺术品中心启动仪式、翔安区第二届咖啡文化节、传统中国文化论坛、曾子文化国际高峰论坛、首届曾子书院新春民俗文化节、爱故乡计划——新圩社区大学筹备、中国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乡村建设研修营、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成立仪式、太极学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全民美育活动。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