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社会美育>
阅读文章

青少年美育:“一方敲锣”变为“众人擂鼓”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10-15 12:55:05

青少年美育:“一方敲锣”变为“众人擂鼓”


来源:中国文化报

9月5日,北京校尉胡同小学合唱音乐课

这是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9月1日,随着著名指挥谭利华扬起指挥棒,《蓝色多瑙河》、《爱的致意》等经典乐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流淌,现场1000余名孩子沉浸其中。国家大剧院用最美的乐章,为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与自忠小学的孩子们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

国家大剧院成为学生艺术大课堂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全面启动“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从9月1日起,首都25家高校与社会机构“联姻”12个区县的140余所普通小学,将小学生素质教育由过去学校势单力薄的“独唱”,变成气势磅礴的社会“大交响”。国家大剧院正是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之一。

艺术机构联姻基础教育,国家大剧院精心设计了一套完备的实施方案,在学校美育“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各个板块全线铺轨,纵向上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横向上涵盖多个艺术门类,从而塑造艺术普及的立体发展模式。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所做的艺术普及,既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不是纯研究性的学术探讨。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去感染青少年,同时培养未来的观众、艺术家。”

据悉,国家大剧院计划每年为两所“艺术基地学校”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同时最大化盘活剧院的艺术资源“宝矿”,广邀活跃于舞台一线的艺术家和业内资深专家,走进校园,直接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此外,未来国家大剧院还将邀请孩子们走进剧院,观摩高品质的彩排与演出,参观艺术展览、体验艺术活动。

著名教育学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大剧院与小学校的牵手,不仅可以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解决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的难题,“对孩子而言,这也是极为宝贵、极为难得的艺术启蒙”。

良性机制为“滴灌工程”护航

能够把“开学典礼”放到国家大剧院,自忠小学校长王淑明激动地称“这是从未想到过的创意”。“这是教育精神的回归。”王淑明相信,通过院、校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必将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

对于青少年艺术普及,社会有需求、家长有期待。艺术机构做艺术普及,如何形成体制机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熊丙奇就指出,合作需要落到实处、细处,“要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规划长远的合作”。

事实上,国家大剧院从运营之初就确立了高雅艺术“滴灌工程”的持久战。滴灌,是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艺术普及教育中提出的概念,每一次“滴灌”虽小,但日复一日,终会在人们心灵里生根发芽。自2008年成立以来,国家大剧院不断走出去,在各类公共场所推广公益演出,更相继创立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青少年艺术周等艺术普及的独特品牌,每年举办近1000场次艺术教育演出和活动,将艺术普及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河流。

此次建立“艺术基地小学”,将艺术普及教育和青少年基础教育结合,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滴灌”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国家大剧院将艺术机构功能进一步拓展的深刻体现。事实证明,艺术普及若想取得切实成效,既要注重空间覆盖,更须持之以恒,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渠道、平台和制度,最终形成一种机制。当艺术资源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当艺术普及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剧院与社会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且能在城市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形成联动

陪孩子一起欣赏完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后,校尉胡同小学的学生家长刘芳十分欣喜,也对“艺术基地小学”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这种艺术教育模式,一定能培养起孩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培养起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刘芳说。

在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纽约大学艺术专业的留美归国硕士董锐蛟介绍,在美国、英国等国,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3年级都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课程,“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基本能达到自编自导自演的水平,甚至有些孩子都能写剧评”。在中国,艺术教育也应该在孩子们的基础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