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教育新闻>
阅读文章

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3-02-28 14:31:13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教育催生希望 CFP供图

  如果能超越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尊奉教育的原旨和本真,坚信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终将能实现教育追求的理想。

                                                                        ■朱祥海

  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里,政府、知识界和社会公众都在言说教育。因为教育事关国家未来、民族命运和每个人的幸福,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神基础。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理想促进社会发展?怎样造就人的好品质和健全的情感?如何通过接受教育解决生存的难题,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源于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观。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社会的功利化思维和唯物欲主义,以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和财富为最高评价尺度,并成为用以衡量人生成功和生活意义的标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教育,造成了教育自身承载的理想不再神圣,仅仅是次优目的。

  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教育的原旨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能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优秀成就,最终过一种有意义的优质生活。但是,当教育不再执著于造就卓越的人,而以社会功利为目标,通过复制知识的方式训练人,忽视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致使知识创新能力迅速衰减,便造成了文化发展与竞争中的弱势,并且更少有创造性的世界性成就,也难以对整个人类作出知识上的贡献。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回归教育的原旨,即培育卓越的人。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能够说出一种智慧

  每一种教育都试图说出一种生活的智慧,即如何过好的生活,并依此目的进行知识传授。这是古希腊把智慧列为四大美德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以省悟为教育核心的缘由。好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说出过好生活需要何种智慧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人类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方法,经由智慧、知识与技艺来解决无法避开的各种难题。但由于受到自身理性能力、欲望和情感的制约,人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矛盾、冲突和争夺。有高贵与梦想,也有卑贱和堕落。同时,每个有理智的人都希望过大致公正、合理、安定的生活,这就需要用高度的生活智慧来解决现实或潜在的各种冲突。因此,好的教育应当培养人具有生活的智慧,使人能够理解生活的真实,逐步达致洞明世事、通达人情。生活的智慧绝非纯粹的知识,现实要求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生活大于知识。现实生活不是知识的逻辑推演,而是对经验与智慧的考验。

  激发追求真理的创造精神

  没有创造精神,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同样,没有批判,也不会有知识的增加。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独立思考和执著地追求真理,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动因。好的教育,应当注重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理想在于,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教育的功利化求取的则是赖以谋生的技术性训练,没有了对真理的爱与执著,关注的仅是知识的复制,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思想、灵感和想象力的匮乏。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

  培养卓越的美德与健全的情感

  好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绝非以知识累积为唯一目的,而是更为注重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和健全情感。拥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备的知识,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若缺少美德和健康情感,知识不过是谋生技术,既无法洞见生活的意义和伦理之善的境界,也可能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好的教育,应当追求向上向善,使人得到智慧、勇敢、诚信、友善和公正的美德,对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拥有一颗善与美的心灵,由此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幸福世界。

传承并创造出崇高的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凡是能使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都能够创造出崇高而伟大的价值,生发出光辉灿烂的精神意义。在旧有的价值系统发生严重问题而无法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支点,新的价值意义又难以建立起来的时代,往往造成人的精神焦虑和生活的沉重化。所以,在社会变迁时期,教育必须创造新的价值观来消解各种精神难题,否则,将导致持续化的价值虚无主义。好的教育,应当能创制出生活中的意义。无论时代如何艰辛,生活还要继续。于是,人们就会在精神无以安放的困境中,转而运用各种手段去争夺所有利益,以物欲来填补精神。缺乏崇高价值的生活就会失去严肃。

  启蒙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

  马克思极为深刻地指出生存与生活的区别,人的高贵性表现为超越单纯的生存而去追求生活意义。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人的高贵性和超越性,充分表达在其精神世界里。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即是寻求超越的精神史。寻求超越支撑着人战胜各种各样的艰辛,创造文明,扩展生活意义。人是具有理性、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存在,在通过物的生产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更致力于寻求超越现实而努力探索生命的本真价值与生活的应然意义。求索终极价值,才能创造出属己的理想生活与意义世界。尊重传统、寻求超越,“崇尚自我、仍有敬畏”。因此,好的教育,应当注重培育一种蕴含敬畏情感的超越精神。这在科学主义滥觞的技术理性时代和物欲崇拜的时代尤为重要。

  促成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现实的生活世界决定着人的眼界,制约着人对未来的想象。所有的想象都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并且,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切未来想象的基础。这些想象以多样的文化观念形态表达出来。教育必须能够促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不论一个社会处于何种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人都在当下生活中憧憬着理想的未来,都力图实现美好理想。过一种有尊严的好生活,是所有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人忍受各种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盛、民族的命运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意义的实现,都系于优良的教育。如果能超越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尊奉教育的原旨和本真,坚信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终将能实现教育追求的理想。好的教育应当使人变得卓越,使人自觉地追求自身的完善,关心所有人的幸福。

   (作者为法学博士,河北石家庄学院政治与法律系副教授)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