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教育新闻>
阅读文章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12-31 17:51:41

王嘉毅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信和讲话中全面论述了美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把新时代学校美育提升到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为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统学习研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美育对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的认识,对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回信和讲话,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以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旨归,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有识之士将席勒(Schiller,F.C.S.)的“美育”译介到中国时,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唤醒民众,那时他们就认为,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蔡元培讲到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时,认为“盖白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并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未能使传统美育获得现代性转换,正如蔡元培所言,他所提倡的美育不过是“纸上空谈”。直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中国现代美育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开启了人民美育的新阶段。

今天,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美育工作的时代课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新时代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力量。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汇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和谐建立在个人心中……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必须加强优质美育资源的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20214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这为以艺术和审美赋能人民美好生活、以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指明了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先进手段。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好、发展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美育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坚强意志和国家重大战略。早在1951,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就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这是美育首次列入国家教育政策文件。1986年,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文件中阐明了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美育开始回归正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重申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的突出育人功能。20188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生动形象地说:“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实践成就及主要经验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学校美育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发挥方向引领作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践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地位得以巩固

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被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被赋予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美育内涵,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的全面统筹部署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各学段美育课程基本要求落实到位,美育教学与实践持续强化,美育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美育的普及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政策体系逐渐健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战略部署。2020年印发的《意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美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从更高站位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落实、再深化,进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修订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和纲要,在强化师资配备、明确条件保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实践平台、改进评价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搭建起学校美育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了省级层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全覆盖的学校美育工作政策体系。

3.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部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为基本要求,着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音乐、美术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9.0%97.7%的高中落实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要求;80.7%的中等职业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87.6%的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的演唱能力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的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4.条件保障逐步完备

强化场地器材配备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基础。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音乐、美术器材设备达标率分别由2013年的50.1%50.1%提高到2022年的96.8%96.8%;初中阶段音乐、美术器材设备达标率分别由2013年的70.3%70.0%提高到2022 年的97.9%97.9%。高中阶段音乐、美术器材设备达标率分别由2013年的82.5%82.9%提高到2022年的95.9%96.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显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3年的61.62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90.27万人,增幅达到46.5%。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5.8%提高到2022年的7.1%,十年间提升了1.3个百分点。教育部每年支持20所高等学校艺术师范类专业实施美育“手拉手”志愿帮扶活动,为中西部地区18个省份的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

5.实践活动日益丰富

学校美育搭建了面向人人的实践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美育品牌项目。教育部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以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有序推进模式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每个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浸润。鼓励各地各校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群体性展示交流活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等学校的千万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建成3369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回顾美育发展历程和实践成就,美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不足三十年,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的时间更短暂。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的鲜明特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有助于更好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1.坚持五育融合,将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落实“五育并举”、协调发展的全局性工程。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蕴含着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美育也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以美助劳。以造就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统领,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与立德树人有机统一起来,融合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出审美导向,在所有育人活动中营造出美育氛围,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爱美向善和明德求真。

2.坚持人民立场,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美育特点,探索和把握美育规律,建立各学段开设艺术课程的刚性管理机制,强化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有益实践探索。指导学校主动融入社会、服务人民,以学校美育赋能城乡建设和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生活需求,坚持以服务社会的高质量,引领美育事业新发展,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校美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让植根中华文明沃土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青少年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力量,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成为服务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4.坚持系统观念,凝聚推进美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校美育是系统工程,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牵动各民族、各区域、各部门、各类学校,需要系统谋划、战略布局、有机衔接、整体推进。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支持下,随着全社会对美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开展美育、支持美育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学校美育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构建起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条件保障全方位育人格局,凝聚教育、宣传、文化、财政部门合力,促进协同配合,强化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并重,从而带动发展水平全面跃升。

三、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系统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本质属性,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加强美育资源统筹协调,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美育工作的着力点和总路径。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本质属性

深刻认识美育的功能属性。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教人辨美丑、知善恶、明是非,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新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MarxK.)提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重视审美发展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美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

深刻认识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美与不美,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美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的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青少年以更开阔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良好的精神面貌投身于民族复兴大业。

深刻认识美育的人民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艺运动,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新篇章;今天,新时代的学校美育是面向人人的美育,这是做好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应有之义。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美育贯穿全部的育人活动,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成为美育的施教者,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美育的受益者,让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之美、生活之美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养每个学生,带动每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美育工作,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赋能,以高质量的学校美育带动全社会形成追求真善美的时代风尚,使人们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不断创造美,努力创造出更美丽的家园,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强化育人导向,进一步明确学校美育的目标定位

学校美育重在提升素养。要以美育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学校美育重在培育情怀。学校要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形成更大的格局、达到更高的境界、拥有更深厚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的伟大奋斗充满敬意,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使命感。

学校美育重在形成文化。以美育促进全体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营造昂扬向上、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内外联动,更好地引领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和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

()勇于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立足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教育部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并将其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具体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行动。

不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构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教学机制,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

大力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注重教师源头培养,加强师范类专业学生美育必修课程设置,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

全面普及艺术实践活动。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活动。办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平台和机会。

高度重视以新技术赋能美育。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持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地方教学平台,不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创新。

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构建完备的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强化优秀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加大优质艺术作品创作力度,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美育工作贡献力量。

()加强统筹协调,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章立制,健全美育工作专门机构,建设美育专业教师队伍,提供开展美育教学活动的资金、场地和器材等,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凝聚社会合力,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的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美育工作,积极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服务设施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服务,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

推进交流互鉴,在扩大教育开放的背景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对外交流中推动美育发展和文明互鉴。借助国际和国内、政府和民间多种交流渠道和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使中华民族带着东方之美的神韵与风范走向世界。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