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音乐佳作>
阅读文章

增设美育特色课、岗位需求成指挥棒,高校音乐教育课程随新而动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3-02 09:38:09

北师大学生在上美育课程

不久前,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音乐教育专家,围绕“面向新时代音乐教育课程转型”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徐元勇等专家指出,新时代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人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科应以“教育专业、音乐专长、教师职业、美育先锋”为定位,并据此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而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跑道”的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也要随之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积极探索实践音乐教育方向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有了明显成效。

案例1

增设美育特色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既是学校审美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未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重视美育和加大美育的份量。

“在学院修订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契机下,我们从2021年开始筹备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为此,我和音乐系主任以及几位骨干教师组成音乐教育工作小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介绍,工作小组认真梳理本校优势资源,并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后发现,学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同时,在音乐行业内拥有长期合作的音乐美育名家,这样的师资条件适宜开设美育相关课程。在课程具体内容设计时,工作小组吸收、学习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优点,通过对核心素养的逐级目标式划分,形成了以审美为基础要求、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素养的目标维度,突出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的路径性、过程性,将美育改革的触角延伸到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启发学生通过艺术观察来认识生活、世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工作小组设计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其中,美育特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中的音乐美育哲学研读、政策分析视角下的美育教育改革、全球化高等音乐教育变革、多元美育教育启蒙、世界高质量社区音乐基础教育体系研究,以及专业选修课中的中外美学研读等。

新课程体系从2022年初开始实施,美育特色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2022年,北师大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北京海淀、昌平、怀柔等区的艺术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担任艺术教师、音乐教师。用人单位普遍反馈,这些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美育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将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地理的很多内容引入课堂与社团活动,注重文化内涵与民族音乐特色结合,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展示手段呈现,带给中小学生新鲜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们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社区美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继续和延伸,未来,社区美育将成为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因在校期间接受了美育的系统训练而具有竞争优势。”不过,张璐表示,美育特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美育是比较抽象的大概念,学生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以及如何提高;每一个音乐课程其实都可以融入审美教育,非常灵活,不好评价也不好界定。老师们在摸索,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教育与美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关系,管理部门也在摸索怎样设计美育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未来,我们会不断根据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整、完善。”张璐说。

案例2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

职业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科与硕士阶段有机连接的课程体系,能够帮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毕业生周哲毕业后在杭州市滨和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四年多来,除了完成常态音乐教学工作之外,她还担任了学校艺术社团的建设与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学校音乐剧社、合唱团、流行电声和声乐团等三个社团的指挥与排练。在音乐剧社,周哲集编剧、编曲、编舞、导演、舞美于一身,目前,已为滨和孩子原创了两部小型音乐剧;在流行电声和声乐团,周哲不仅担任作品的和声编创、配器,还要对学生演唱、演奏进行指导。三个社团在短短的三年内荣获省内外十几个奖项,大大提升了滨和中学在整个浙江省的知名度。同时,周哲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2021年“劳动歌舞——杵歌”荣获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课堂教学评选一等奖。目前,她还担任滨江区“学校音乐教育联盟”第五联盟组长,被聘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实践导师。

“我工作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在校期间不仅熟练掌握专业音乐知识和演唱、演奏等基本音乐技能,还培养了合唱、乐队指挥、作品创编等多种音乐专业能力。所谓技多不压身,到了一线教学岗位,这些所学都派上用场了。”周哲说,本科期间的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基于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歌唱教程,包括发声训练-重唱-合唱、合唱指挥、合唱文献阅读等在内的合唱构建;基于体态律动教学需要的音乐与动作课等。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有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音乐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美学等课程,帮助她提升了写作与理论研究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征介绍,该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针对音乐教师的职业需要而设立,本科阶段专业的必修课除了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还有“三位一体”的教学技能-教学法-教学实习课,采用直接与教学实验点挂钩的开放性直观教学方式,主要针对小学阶段;而针对未来校园音乐活动需要的作曲基础技术理论与实践课,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融为一体,并与键盘和声即兴、小型乐队编创等实践课相结合。硕士阶段的主课采用导师组制,采用“专业综合能力的多合一”培养模式,专业必修课既包括导师组专业课、开题与论文指导,还有音乐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指挥法、音乐教育协作类核心课程(多声部音乐编创与即兴)等,强调实用性、实践性。

案例3

岗位需求成课程“指挥棒”

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拥有演唱与演奏能力的课堂组织者,又是民乐团、弦乐团、管乐团、合唱团的指挥及舞台管理者,同时还担任曲目创编者。

“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因为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敏锐的研究反思能力、宽广的国际研究视野,以及具备扎实深厚的音乐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在东北地区乃至广东等南方地区的中小学都非常受欢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欣介绍,该院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音乐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特色课程之外,还特别设计了国际交流特色课程,其中,高阶课程系列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伴奏与编配、中国民族音乐等必修课;还有丰富的选修课,比如重唱与歌剧表演、声乐教学法、钢琴室内乐、钢琴教学法、管弦室内乐、乐队指挥、管弦乐教学法、合唱指挥法、指挥训练、合唱排练、作曲、电脑音乐制作、歌曲写作、说唱与戏曲等。“我们的毕业生一个人就可以扮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多种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021年,我担任设计的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新课程体系,经过全员教师多轮讨论、专家论证,最后定稿。”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周海宏表示,新课程体系针对未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具体需求而设计,其中的每一个课程群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表演实践能力课程群针对音乐老师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舞蹈能力、戏剧表演能力,开设了音乐剧排演课程;从大一到大三下学期,每周两节课乐队训练,让学生体验指挥角色、掌握乐队排练法;专业技术课的内容则包含了“表演特长+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是音乐教育,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音乐技能是特长,是将来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的工具。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具备丰富的音乐数字表达技能,学校还开设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西贝柳斯等打谱软件、音频制作、PPT制作等实用技能。

艺教指委助力

课程改革紧贴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专业艺术硕士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品味,具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音乐活动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熟悉并掌握中国及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和教材;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具备组织各级课堂音乐教学(中小学、高职高专、高校)和音乐活动的能力。”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慧文表示,为了帮助各专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2020年,全国艺教指委曾发布《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核心课程教学更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知识与技能的创造性应用转化,希望能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领域的核心课程包括专业主课系列和专业协作实践课系列,专业主课为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包括演唱(发声原理、独唱与合唱的基本方法),演奏(至少一种课堂教学乐器的独奏和即兴伴奏),音乐学理论,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理论,教育实习等;专业协作实践课为多声部音乐的创编与排练,包括视唱练耳,演唱(独唱与合唱),演奏(独奏、合奏、键盘应用),合唱指挥等,两者均以多个专题组成课程群的形式呈现。

“指南”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各专业高校根据新时代要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师资特长和教学资源,积极推行包括核心课程体系在内的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学改革,有些已经初见成效。

不过,许多高校在推行协作类课程的过程中也普遍遇到了一些问题。宋慧文说,许多高校反馈,协作类课程的目标在于锻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编创及乐队排练能力,培养其根据未来任职学校的实际条件,将不同的乐器、声乐组合起来进行乐队排练、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而当下不少协作类课程的授课老师是器乐专业或声乐专业出身,对协作类课程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器乐或声乐演奏演唱技术的学习层面上,致使协作类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今年,全国艺教指委将在进一步推进专业协作类课程改革的同时,与各高校一起探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主课系列。徐丽梅)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