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音乐佳作>
阅读文章

山西“山曲”的蒙汉音调因素及形态分析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10-12 16:11:57

山西“山曲”的蒙汉音调因素及形态分析

史其威

论文提要:

居于黄河中游河套地区以及秦晋黄土高原的山地村落,遗存着的许多根基深厚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山西晋西北“山曲”与陕西陕北“信天游”等民间歌曲,因历史、地理、文化诸原因,与毗邻的内蒙古西部滋生的少数民族牧歌与“爬山调”等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故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艺术风格。若从民歌的旋法、节律、音调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则可从中寻觅出其中与蒙汉民歌有着大量相互交融渗透的学术现象。

关键词:山曲  爬山调  蒙汉调  音乐形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山曲”做为山西众多民歌中的一种形式,成为晋西北高原特有的一种山歌类型。以河曲“山曲”为典型的此种中国汉族民歌品种,主要分布以山西河曲为中心,并在保德、偏关、兴县、五寨、神池、宁武等地广为流传。本文是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与作品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山曲”发生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因素,以及其旋律构成的特点、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几个方面对“山曲”与毗邻的内蒙古的“爬山调”、“蒙汉调”、音乐的相互借鉴关系进行民族音乐学理论的阐述。

一、 山西晋北的“山曲”与内蒙河套的“爬山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发生于延续在中原的黄河流域的中段,主要在山西与陕西隔黄河一带的交汇区域。秦晋地区有史以来,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是九黄河赐予,是大自然的杰作。冯宝志先生在《三晋文化》一书中阐述:“从远古时期,我们古老的祖先在三晋大地上生活、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三晋地区,尤其是历史上曾称河东、平阳的晋南地区,以其养育中国人类的祖先之功,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样,此地也是孕育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摇篮之一。 

山西地区自古民风古朴、文化醇厚,汉族音乐艺术形成丰富多样。其题材可谓五花八门,从男女情爱、婚丧嫁娶、五谷六畜、花鸟鱼虫、山水风光、日月星辰到唱者本人理想、夙愿、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耳闻目见,都可尽情发挥,甚至是触景就生情,唱之即来,不受拘泥。乡土气息、生活气息极为浓厚,时代特色颇为强烈。特别是流行于晋西北、河套一带的“山曲”、“爬山调”等民歌是晋、冀、陕诸省“走西口的劳动群众和当地土著民族在艰苦劳作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智慧的结晶。 

黄河流域流行的“山曲”,也称“山歌”是最富有传统文化特质的民间歌曲形式,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对“山曲”作如下诠释:

山歌的一种。流行于山西省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省府谷、神木一带。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随情感和语言的变化而自由伸缩。多即兴咏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上下两句构成一首,下句多重复上句,或稍加变化,以五声或六声徵调式为主。音乐高亢辽阔,多六度、七度。以至十一度的大跳。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多独唱,无伴奏。

山西河曲的“山曲”在民间流传很多,实际上它与毗邻的陕西“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以及黄河上游的“花儿”等都是同一类型的北方山歌,它们因为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北方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农耕、游牧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浓郁的多民族音乐艺术风格。例如《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

刘巨仓唱  家 浜记) 

晋西北河曲的民歌内容之广泛,艺术之精妙,我们可以从一些当地流传的民谣、谚语中感受诸如“山曲儿好比牛毛多,三天唱不完个牛耳朵。山曲儿好比没梁的斗,多会想唱多会儿有。百灵鸟在那渠塄塄上叫,庄户人爱唱个爬山调。八音匣匣自鸣钟,甜盈盈的山曲儿真好听。胡麻开花一地地蓝,学会那个唱山曲儿解心宽。山曲儿越唱心越甜,这咋会儿可不是那解放前。

关于民间音乐与地理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从夏曰云著《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页得到有益的启示:

环境对于音乐的起源、音乐风格的形成、音乐的传播和扩散、发展及保存等都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环境下形成的音乐风格不同。例如,流行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和流行于江南的山歌,其风格显著不同。信天游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曲调起伏大,音域广;而江南的山歌音调轻柔,节奏悠长徐缓,曲调悠扬流畅。究其原因,与两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有关。

 乔建中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亦在此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以北方而论,四种有代表性的山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三者的流传呈胶着状态,因此结下了亲近的血缘关系。‘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着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汪明惇著《汉族民歌概论》对此类民歌称谓进行考证:“‘爬山调’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西省西北部、陕北的北部一带的民歌歌种。在晋西北和陕北地区,又被称为‘山曲’。” 他认为山西‘山曲’旋法、节奏、旋律音调深受蒙族民歌的影响。

论及山曲的功用特征,与蒙古族长调有很多相同之处:1、提神解闷、解除疲劳的功用;2、野外交际、联系的功用;3、抒发感情的功用;4、吆喝牲畜的功用。此种民歌中有:呼牛调、谣唱山歌、对山歌等。原本多为放牧时歌唱,后来引入在田间地头、厅堂院落,以及大庭广众的文艺舞台上,自然又增添了不少内容与形式。 

山曲的音乐形式的规范性较差,而编唱的即兴性却很强,因而在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性。山曲旋法起伏很大,常有在八度以上的大跳,类似蒙古族的牧歌。可以说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河流域蒙汉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结晶。

二、 河曲“山曲”的音乐艺术形态

音乐艺术形态的分析一般从其音阶、节拍、调式、旋律、曲式结构、音乐表现等方面入手审视。山西河曲的“山曲”因在历史上长期与北方草原民族音乐相融合,渗透了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所以具有汉族与蒙古族音乐的双重性,是两个民族音乐性格的融合,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1.“山曲”音阶

山西“山曲”主要由民族五声音阶构成,其次是六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主要以加变宫构成,七声运用了清乐音阶。六声与七声音阶偏音的加入对旋律起了装饰、丰富色彩的作用。山西“山曲”音乐的这种五声性结构,充分体现了其音乐素材的民族特点。蒙汉调主要借鉴了鄂尔多斯短调歌曲的音乐传统,又融合了西北汉族山歌音乐因素,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主,兼有七声音阶的特点。

山西河曲隔黄河之遥居秦晋蒙之间,所谓“鸡鸣三省”之地,此地的传统民歌在音乐上抒发感情具有直朴、畅爽的特性。感情表达深切、真挚,直截了当、鲜明坦率,而不是迂回曲折、委婉隐晦的。它为了表现特殊的思想内容,有不少歌曲突破汉族传统的五声音阶,而有机地发展成为六声与七声音阶,不仅扩大了歌唱的音域,并且直接地传达出来丰富的情感。

如山西河曲《毛葫芦眼眼该叫哥哥怎》:这是流行在晋西北地区的传统山曲曲调。歌曲表现对情人的赞美和爱慕的心情。旋法曲折,音域虽不宽,但仍有不少大跳进行。

                                                       (张清秀唱 苏 琴记)

2.旋律构成

(1)旋律进行

“山曲”的旋律进行主要采用大二 小三 纯四度音程交替进行。纯四度跳进运用较多,多用于一些表现思念、含蓄、柔情的山曲中,mi la音在曲调中往往属经过音性质。其次,由于当时生活所迫,山西晋西北的男人渡黄河、出长城到内蒙古地区谋生,当时叫“走西口”。大量的晋西北人频繁来往于山西与内蒙之间,促成了两地文化的不断交流。因此,“山曲”也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歌的大跳音程在“山曲”中也频繁出现。例如七度、八度、九度甚至更大的音程跳进,这种大跳音程更增加了“山曲”的自由、奔放、热情的性格,使曲调更加高亢、嘹亮、跌宕起伏、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与新鲜感。例如《一心向着毛主席》

(张清秀唱 苏 琴记)

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以二度级进与四度跳进相结合,并多次运用了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这种七度大跳后接级进的旋法特点,也是蒙古族民歌一种典型的旋律进行方式。这种大跳音程的运用,把当地人民热爱毛主席,歌唱毛主席的那种真挚、热烈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又如《那是个谁》:

(杨仲青唱  铁 柱记)

这首歌曲的骨干音la  re  mi构成了四度五度的音程跳进,同时八度与五度的大跳音程以及高亢的音调,生动的表现了一对初恋情人热烈、真挚、奔放的情感,使情感更激越,地方色彩也更为浓烈。五度音程的跳进也是蒙古族短调的一种常用的音乐进行特点。

(2)旋律形态

“山曲”的旋律进行基本上以“扬抑型”或“抑扬型”为特征,“扬抑型”是曲调从中音区开始上行至最高音然后下行结束。例如《大青山高》:

(刘三才唱  金湘记)

 这首歌曲开始从中音区la开始稍有下行,然后上行到最高音在下行结束,同时出现了多次六度、七度大跳音程。在蒙古族民歌中也有大量这种旋律形态的歌曲。例如《二少爷招兵》

(赵星记谱)

“抑扬型”的歌曲即从高音开始,下行至最低音然后上行之中音或高音结束。例如人们广为传唱的《羊倌歌》:

(张吉良唱  张存亮记)

这首歌曲旋律从高音下行到最低音又回到中音。旋律舒展优美,歌唱性强,富有极浓郁的诗情画意与乡土气息。

另外还有少量的由前两种结合的“曲折型”的旋律,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例如上述的《想亲亲想在心眼上》。

(3)旋律特点

“山曲”与其他北方山歌如“信天游”、“爬山调”有一个相同之处,即很多歌曲往往一开始就进入高潮,音乐一开始感情就很充沛,很激动。用集中、凝聚的音乐语言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一泻到底,具有热烈、奔放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例如《人家都在你不在》:

(李彩清唱 李一鸣 简其华记)

前面谈到一部分山曲大量运用大跳音程的旋律手法,使曲调跌宕起伏,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与新鲜感。常见的有六、 七、 八度与十一度上下大跳屡见不鲜。在《想亲亲想在心眼上》一曲中。第一乐句的mi到高音la 构成十一度音程大跳,高音la到中音la  构成八度音程大跳,mi到高音re, 高音sol到中音la构成七度音程大跳,这些大跳在蒙汉调音乐中也频繁出现。例如:《德胜西》(得胜西是地名)使演唱者感情更加激越,地方色彩也更为浓烈。

3.旋律的独特之处

(1)“山曲”旋律的独特之处其一在于曲首的呼唤腔,山曲不论是悲歌、喜歌,多在曲首用一个自由延长音唱出呼唤腔。

(2)山曲的旋律又一特点,起伏大,起伏多。一个乐句最少有两次起伏,先是大起大落,第二次起伏放在结束音之前较多,起落一般小于第一次,用于感情的延续与深化。

(3)以四度跳进re sol; sol do; mi la;为特色,尤其是四度的夸大即十一度跳进re到高音sol;sol到高音do;mi到高音la十分刚硬,高远。例如《在河湾》、《想亲亲想在心眼上》、《人走千里折回来》。还有七度上下跳进,比如la到高音sol给人以粗犷刚毅的感觉,七度下跳就相对柔和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小六度上下跳进,常常带有深情,深切思念的情绪,令人久久不忘。

    4、曲式结构

“山曲”的曲式结构大多是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此种音乐形式的内在艺术逻辑。一般由四小节构成一个人乐句,八小结构成一首乐曲,上下两句曲调基本相同,有时候仅终止稍有变化,甚至只差一个音,即下句往往是上句的换尾重复。往往上句落音多是尾音的四五度音,下句落主音,以达到相互呼应效果。上下两句的落音基本上是四度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截腰、留头、换头换尾、自由发展、扩充等。例如《想你想在心里头》:

(秦有子唱 简其华记)

蒙汉调歌曲大部分也都是两句体结构,其中又以对称性两句体结构为主。在裴雅勤记录的四十二首蒙汉调歌曲中,两句体结构二十八首,占了将近67%。

5调式调性

“山曲”的调式以五声、六声、七声徵调式居多,其次是商调式,再次是羽调式和宫调式。在《中国民间歌曲集·山西卷》收录的292首“山曲”中,徵调式有168首;商调式71首;羽调式29首;宫调式23首,从目前的资料中没有发现角调式歌曲,这一点与内蒙古的“爬山调”调歌曲很相似,“爬山调”的曲调也是以五声、六声徵调式为最多,商调式、羽调式次之。蒙汉调歌曲在目前的资料中也没有发现角调式。在“山曲”中其徵调式以la  mi sol; re la sol三 四 五度音程结构为调式骨干音,这种三 四 五度形态的结合构成山西“山曲”的独特地方特色。

(1)、徵调式的运用

在“山曲”徵调式中,大多是在徵音的下方,以小三度级进的方式倾向到徵音(主音)。即mi sol(民族五声调式中小三度也被看作级进),这种进行再加上渐慢的处理,使得旋律具有委婉,柔情的音乐情绪。例如上例《想你想在心里头》:

   这是一首“扬抑型”的歌曲,歌曲从中音do开始上行到最高音la然后下行结束。第一句半终止落在属音上,第二句在结束处由角音小三度级进到徵音(主音)。

还有一种是在徵音的上方二度以级进的方式倾向到徵音,即la sol,这种二度的下行级进,使音乐更加增添了一种思念,期盼的音乐情景。例如《不知哥哥甚会来》:

     

                                                      (武换生唱 李一鸣记)

(2).商调式的运用

在商调式的运用中,大多是以上下方二度级进到商音。即mi re;do re,这是商调式音乐的主要旋法特点和核心音调,具有柔和的音乐特点。常用以表现思念,艰辛生活的音乐清绪。例如《想亲亲想的见不上面》:

   

(王秀英唱 苏 琴记)

又如《谁也见不上谁》:

( 刘仁才唱 赵宽仁记)                     

 

三、“山曲”与“蒙汉调”音列节拍的相互交融

论及山西晋西北的山曲何以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爬山调及蒙汉调如此血脉相通,诸如上述,需要在其自然与文化地理因素上找缘由。河曲在历史上与内蒙只有一河之隔,并且几度划入河套地域的版图。如王天顺在《河套史》一书中将河套分为“银川平原段”、“后套和三湖河平原段”、“前套平原段”与“伊盟山陕丘陵段”。“总面积为13.2万平方公里。地跨今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略涉晋西北沿河偏关、河曲等县。” 并指出前套平原至山陕丘陵段:“ 黄河过喇嘛湾,由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北缘丘陵沟壑区,穿行于内蒙古、山西与陕西三省区之间。在今山西省河曲县以上,东岸是内蒙古清水河县,有浑河注入黄河;西岸是伊克昭盟准格尔旗,有几条支流注入黄河。黄河南流,过准格尔旗马栅大口出伊盟境,入山西省河曲县境。” 

在北方山歌,特别是山西“山曲”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那种大幅度上下跳进的旋律音型,其中最有代表性并最能反映北方人民音乐思维特征的是以四度音调为特色的“五度三音列”结构。它广泛运用于五声调式中,由此形成了北方山歌的一个显著特色。具体可包括1、单一“五度三音列”结构;2、综合“五度三音列”结构;3、变型“五度三音列”结构;乔建中在他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汉族山歌研究》中如此分析“北方山歌的音调结构”:

五声音阶是南北方山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音阶形式。这种音阶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所谓“三音列”性。在具有五声音阶特征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它们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表现。而在汉族山歌中,“五度三音列”恰恰是北方山歌音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四度三音列”则是南方山歌音调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

山曲的“五度三音列”结构的形成较之南方的“四度三音列”显然扩充了不少音乐时空,促使旋律大幅度跳动,并且相互交替与呼应得以加强。如《人民的江山人民的天》:

对山曲的学术研究不仅要从上述的音阶、旋律、调式、调性方面进行探讨,而且还须对其节奏、节拍、速度、 力度等方面进行技术性的研究。

1.“山曲”的节奏

较之其他民歌,山曲因受北方牧歌影响,节奏显得较为自由,但又不失规范。有的依附于语言的节奏,密集和自由延长相结合,有的在语言节奏基础上则规整节奏自由化。在“山曲”中常规的节奏都能看到。而“山曲”一个很重要的节奏特点是延长音的广泛运用,重分体现了山曲的自由,豪放的性格。其中句首较多,前文谈到的呼唤腔即是句首延长音。例如《人家红火咱作难》

 河曲县

  

(刘三才唱 金湘记)

山曲的节拍主要以2/4拍为主,也有少部分4/4  3/4  3/8  拍等。另外切分音的运用,使得山曲形成一种常用的风格明快的节奏型。从蒙汉调歌曲的节拍来看,主要是2/4  4/4拍。蒙汉调的节拍特点是对鄂尔多斯短调歌曲方整对称的结构和“山曲”自由随意的风格相融合,整齐中包含着自由。 

2.“山曲”的速度 力度

山曲一般以中慢速为主,在力度的对比上,男声演唱的力度一般比女声强一些,另外,速度、力度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有所变化。表现粗犷、高亢以及分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时,音乐力度相对更强一些;而表现独自思念时的柔情歌曲,所用的力度则相对弱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蒙汉地区所流行的“山曲”、“爬山调”等山歌品种,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其中镶嵌许多当地人民惯用的衬词,以及因音程的大幅度跳跃而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这都反映了“山曲”与蒙汉调音乐相互交融的特质与历史现象。 

 诸如内蒙“爬山调”代表曲目《上房瞭了一瞭》:“上房瞭了一瞭,瞭见王爱召。二啦妹妹捎给哥哥的话,要和喇嘛交。”此是一首流传甚广并被二人台吸收为唱腔的蒙汉调,以山西“山曲”、内蒙鄂尔多斯民歌的曲调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成,即《十五岁的姑娘》。与山西民歌《瞭了一瞭》如出一辙。

再如山西河曲民歌《羊倌歌》与河套民歌《埋蔓菁华》亦有明显的艺术血缘关系。

 

                                                      (张吉良唱 张 瑛记)

河套民歌《埋蔓菁华》

 

(张善 维德记谱)

    何振京在《汉族民歌简述》一文中评述:“山歌是山野之歌。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山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是民歌的拿手好戏。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歌词都是精美的诗篇,有些地区,很喜欢采用七言的句法。北方的‘信天游’、‘山曲’和‘爬山调’(内蒙古西部汉族山歌),都是二句体,这种简练的‘上下句’结构,不正是我国民族音乐所习用的语法特征吗!”“民歌的概括与简练,是由于作者深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而以高度集中的典型手法塑造形象,所取得的优异成果。” ⑩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的长河,源于丰富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之根,民歌便是民间音乐之根。“山曲”的曲调是晋西北地区典型的山歌类型。它的特点来源于地理环境;来源于当地民众变迁的历史;来源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朴实的旋律,真实的情感,大大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性与传唱性,也因为它积极吸收毗邻内蒙古地区的牧歌爬山调蒙汉调等山歌形式与内容,而深深扎根于民间,产生了的无穷的民族文化生命力。万古长流的黄河与三晋、河套的丰厚土壤这赋予了河曲“山曲”音乐特有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审美境界。

注释:

冯宝志著《三晋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3页。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夏曰云著《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页。

乔建中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汪明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裴雅勤《蒙汉调音乐研究》硕士论文第76 页。

调远了:反而越离越远了。

王天顺著《河套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乔建中《汉族山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载于《汉族民歌简述》薛良编《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6

《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 音乐出版社 1956年版 

《山西民歌三百首》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811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冯宝志著《三晋文化》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吴岫明著《中国民歌赏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韩军著《河曲“山曲”旋律结构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 19846

吕仲起著《民歌海洋中的珍珠—河曲“山曲”初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19828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民歌山曲研究》

项目编号:201004108301   阶段性成果之一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