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逛逛博物馆>
阅读文章

馆校合作 共筑艺梦——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基于“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博物馆美育课程探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2-08-18 10:01:25

张晗珠(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博物馆作为美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拥有收藏保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和普及教育等多项资源。博物馆公共美育功能已成为社会共识,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少年儿童艺术人文素养提升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大裨益。本文论述了我校在馆校合作的模式下,博物馆美育课程开发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我校的博物馆美育课程主要分为博“悟”美学课堂、艺术大咖进校、亲子美育沙龙三大类。我们在实施博物馆美育课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博物馆美育课程中,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延伸教师美学素养以及为家校的美育搭建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博物馆美育价值。博物馆美育课程有效弥补了学校美术教学的短板,在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博物馆美育课程也将日趋完善,在探索和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博物馆课程真正成为融合式、开放式的无边界课堂。

一、因地制宜,共筑博物馆美育课程

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作为一所刚组建几年的民办小学,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艺术资源丰富,例如宁波博物馆、中国插花艺术馆、宁波美术馆等。随着近几年,“博物馆热”不断升温,民间博物馆、非遗馆以及个人美术馆不断涌现在我校周边。因此,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借助周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探究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美育课程,开展“馆校牵手,共筑艺梦”的系列博物馆美术课程建设。

博物馆作为美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拥有收藏保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和普及教育等多项资源。博物馆公共美育功能已成为社会共识,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少年儿童艺术人文素养提升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大裨益。我校开展的博物馆美育课程是面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从博物馆的主题展览和艺术家的引领出发,基于现有国家美术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应用,运用博物馆独有的浸润式美育空间,由本校老师和博物馆老师共同营造的美育课程。即艺术家、艺术品为引领点;基于原有教材的再次开发与利用为学生的习得;艺术家进学校、家长艺术沙龙等为辐射;最后以教育研究展览作为输出。这样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博物馆美育能让学生受益的是跨学科、多素养、多技能的提升。

二、有效实施,创新博物馆美学教育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这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话。而博物馆恰恰就好似这一本“活的书”,如何让它真正活起来,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美育课程的价值,为此我们在实践博物馆美育课程时,尝试以真实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和开放形式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真实性学习——以“学习单”为导引的观展

学习单”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辅助资料。“学习单”的应用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展。对展品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识,避免参观流于形式,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以博物馆课程《闻香识木》为例,我校学生走进宁波甬式千工家具博物馆,领略千年的木制家具文化。通过“学习单”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欣赏甬式家具,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触碰,解开心中的困惑。在这样沉浸式的游览中,学生深切体会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感受历史的沉淀。

(二)开放式学习——以探究为指引的学习

打破课堂边界,让课堂不仅限于教室。抛开传统“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实现开放式学习。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以“艺术大咖进校园”之《茶香四溢》为例,我校邀请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茶艺老师走进校园,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茶叶,用图文形式记录讨论结果,由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在“提问—探索—讨论—总结”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多元化学习——以融合为导向的体验

博物馆中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知识,涉及方方面面。博物馆美育课程需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守望·濒危动物展”中,学生欣赏不同濒危动物的标本,利用热缩片制作简单的生态平衡装置,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此次博物馆课程将艺术创作与科学知识结合,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以美育人,实现博物馆美育价值

博物馆作为对人类文化遗存收集、展示、研究的公共机构在美学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博物馆美育课程改变现有的灌输式教育,利用独有的馆内资源与沉浸式展览,拓展学生的美学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基教师的终生学习以及为家校之间的搭建了美育的桥梁,真正实现博物馆美育价值。

(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观察沟通能力

博物馆美育课程很多时候都是先让学生在馆内进行观展,然后引出相关美学知识,这势必要求学生有敏镜的观察力,同时课程学习内容会不定期融入戏剧表演、组织汇报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其次基于博物馆资源,实现学生由“参观”到“参与”的转变,在这样的沉浸式馆藏美育的熏陶下,学生将自我观察习得化为内在美学知识,以“小小文博人”的形式输出,不仅仅是观察能力得到提升,表达与沟通的能力相应提高。

2.创造表现能力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提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博物馆美育课程为学生提高了创造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创造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我校牵手宁波甬式千工家具博物馆,在校园开展“青工坊”木工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学会使用基本工具,了解和掌握直锯,曲线锯的使用。在每一次的制作中体验测量、划线、切割、钻孔、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木工社团的开展,让学生在创造中体验动手的乐趣与实践的意义。

3.高雅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逐渐提升,所以在开展博物馆美育课程之时,我们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开展同一主题的内容。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但是很多时候,小学生难以理解毕加索的作品,因此我们开展了“艺术大咖进校园”之《毕加索人像画》,让学生通过玩的方式了解毕加索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欣赏名家名作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随后,我们又走进美术馆参加《人人都是毕加索》的展览,学生通过实地观展,感受毕加索作品的魅力,不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打造校园博物文化

随着我校博物馆课程的开发,我们在一楼中庭创设沉浸式校园博物馆,给予学生艺术文化底蕴。中庭一楼墙面上展示着一比一名画复制品(图9),营造艺术博物馆的氛围,这条走廊也是学生艺术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会运用展览意识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展览,让孩子们的作品与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一起成为校园内无处不在的分享与展示,展示驱动学习。

(三)延伸教师美学素养

博物馆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不断地从众多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适应的资源作为课程开发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教师要对博物馆的资料有所了解,学会开发课程。其次,教师应时常关注相关资讯,观看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当然,我校也常常开展博物馆课程相关的教研活动,拉近教师与博物馆交流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博物馆美育课程提供方向。

(四)搭建家校美育桥梁

家庭教育在所有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孩子融入博物馆教育中。面对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并不重视。因此,我校在开始博物馆美育课程之时,开展亲子艺术沙龙,加强家长与孩子只见的艺术交流。同时,开展家长层面的艺术沙龙,让家长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从而改变家长对美术教育的看法。

“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博物馆美育课程是博物馆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博物馆美育课程有效弥补了学校美术教学的短板,在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博物馆美育课程也将日趋完善,在探索和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博物馆课程真正成为融合式、开放式的无边界课堂。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