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时代脉动,作品中的社会责任 ——《摄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报告
哈尔滨广厦学院 孟华
一、课程基本信息
《摄影基础》课程作为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相机操作、光线运用、构图法则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摄影手段进行创意表达与信息传播。本课程面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每周8课时,共6周。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前,教学主要侧重于摄影技能的传授,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摄影技术,但在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方面有所欠缺。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与目标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摄影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精湛技艺,更需具备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我们确立了摄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摄影知识与技能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摄影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洗礼;二是培养学生用摄影记录时代、反映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与职业道德,坚守艺术底线,追求艺术真谛。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思政元素挖掘
1.从摄影史中挖掘:摄影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例如,早期摄影在记录战争与社会苦难时,摄影师们展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摄影在宣传国家建设成就、展现人民幸福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都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
2.从摄影作品主题与内涵挖掘:许多经典摄影作品都有深刻思想内涵。如反映环保主题的作品可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表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与文化多元包容观念。
3.从摄影创作过程挖掘:摄影创作需要耐心、专注与创新精神。在拍摄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困难、尊重拍摄对象与环境,这其中包含着敬业精神、尊重他人、敬畏自然等思政教育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摄影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如展示解海龙的《大眼睛》,讲述其背后希望工程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公平与社会责任,同时分析作品构图、光线运用等技术手法,让学生在学习摄影技巧同时,深刻体会作品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项目驱动法:布置主题摄影项目,如“美丽校园”“最美劳动者”等。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深入生活、了解民生,用镜头记录社会发展与人物风貌,增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知与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同时锻炼摄影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情境教学法:模拟真实摄影工作情境,如新闻摄影现场、商业摄影棚拍等。在情境中,向学生强调职业道德规范,如新闻摄影要真实客观、商业摄影要诚信守法,培养学生在不同摄影领域的职业操守。
(三)教学过程融入思政
1.理论教学环节:在讲解摄影构图法则时,引入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理念,如对称、留白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在介绍摄影光线运用时,结合光在宗教、哲学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象征希望、正义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
2.实践教学环节:在摄影实践中,带领学生走进红色纪念馆、历史文化建筑等。在红色纪念馆,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奋斗历程,拍摄红色遗迹与当代传承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拍摄历史文化建筑,如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3.考核评价环节:改变传统仅以摄影作品技术水平为考核标准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纳入考核体系。除作品质量外,考核学生作品主题思想性、创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职业道德表现等。例如,作品是否反映社会正能量、创作过程中是否尊重拍摄对象权益等。
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一)学生思想认识提升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对摄影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艺术创作与技术展现,更多地认识到摄影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在作品创作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如在校园摄影比赛中,许多作品以“校园文明新风尚”等为主题,展现出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正确价值观导向。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使他们更加明确摄影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二)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共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对作品主题思想性有了更高追求,从而更加努力钻研摄影技术与艺术表达。近年来,学生在各类摄影大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同时,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为今后从事摄影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课程影响力扩大
《摄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在校内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学院组织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其他专业课程也借鉴本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本课程参加2023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黑龙江赛区三等奖,提升了《摄影基础》课程在摄影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点
(一)构建了《摄影基础》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即“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全融入”三位一体。通过系统挖掘思政元素,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生动有效;在教学全过程融入,确保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模式。
(二)打造了具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
以摄影项目与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摄影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践行思政理念,如在社会纪实摄影项目中体验民生百态,在文化传承摄影项目中感受民族精神,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三)建立了“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将思政评价与专业评价多元融合,从作品思想性、创作过程表现、学生自我反思等多维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全面考核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还能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关注思政内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
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与展望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是关键。教师要深入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才能在教学中精准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同时,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自然渗透。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摄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是持续更新思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热点,使思政教育更具时效性与吸引力;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更多实际项目与案例,丰富思政实践教学资源;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与方法,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摄影专业人才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