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传统,重彩绘时代
——国画继承上的思考与创作中的探索
陈清龙
摘要: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借鉴以及补充,才能促进我们的民族绘画走向完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时代感。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体现着“扬弃”两字。美术创新的内核是文化表现力。“我国南宋时期出现文人写意画加强了文学造诣的深层面,使文学与艺术结合,诗、书、画、印并存。国画入学时从技法方面摹习,再进行写生,积累创作素材,最后寻求其艺术演变和技法创新,促进艺术发展;在创作中还要以一定的学识来支持,使国画表达更广博。”
关键词:继承传统、融合补充、创新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绘画发生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这是有利的一面,也是积极的另一面。艺术的生命是没有十全十美的,需要更多的补充和借鉴,改造和吸收,才能促进我们的民族绘画走向完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时代感,表达出时代的闪光点。在此我国国画艺术界的老前辈们不知作出了多少努力和贡献,使得国画有着今天空前繁荣的新天地。众所周知:国画是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国粹,它和书法、京剧一样,代表着一定地位的东方艺术和传统文化,处在绘画艺术发展十字路口的今天,有多少注重国画艺术的学者,十分担忧其发展趋向。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体现着“扬弃”两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从事国画艺术的学者,应该坚持继承、吸收与发展的原则,就是说:中国画以墨为骨,勾线、墨色是民族绘画艺术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的表现,此优势是灵活多变,诱发观众展开丰富的联想。西方绘画大师们也在暗中引用,如: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凡·高,立体主义的代表毕加索均巧妙地加以应用。
这是因为我国国画中的勾线及笔法、墨色艺术加上宣纸、绢的渲化功能有着非常灵活和让人们想象不到的画外自然效果,这是西画所以不可比拟的强大生命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艺术方面的不足之处。在适当的地方,吸收西洋画中色感的运用效果,透视的表现力,肌理的自然反映等进行有效的使用,非但不会使我们的国画艺术不伦不类,而且更加能够促进国画艺术富有自然感、材质感、立体感,层次效果,进一步表达出时代精神,以增强国画艺术的民族感染力。
再者,随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要求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了使艺术作品更有感染气氛与观众更好的共鸣,坚持走雅俗共赏的创作之路。当然国画作品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丰富艺术之道,还是要有一条主流。尤如宏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调控,方可避免危机中的脏、乱、差,这一点值得我们发展文化艺术方面作为借鉴,本人相信,在我国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里,又有老一代传统的国画艺术基础,推陈出新全靠我国新老艺术工作者齐心合力方能办到。闭关自守。不合乎历史发展的科学论断,如:古代人物衣着十八描,只能对于那些古代天然材料表现,古代人也不知道现代的合成材料、化学织物是怎样表现的,这些只能靠我们后一代人去探索、去努力、去用功。同时还要大胆去创新,不能永远在传统艺术上原地踏步,吃老本,坐吃山空,最后还是被历史发展所淘汰。
再说:老祖宗在国画表现手法上也从来没有画过轮船的,这就需要我们后一代去分析,研究如何在软笔画硬物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各位同行的继续努力,总结出各种表现手法传予后代,我们前辈做到了,我们当代艺术工作者要立志做到,请记住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古话。
下面分析一些笔墨与造型:中国画是以“造型”为古典形式,而笔墨、色彩通过宣纸、绢、皮纸这些媒介材料形成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在原墨基础上加水化,使透明、半透明色彩融合形成人为加自然的写实样式,组成了多格局国画体系。
当今写实风一吹,终于使中国画摆脱了陈旧相因的摹袭之风,并在表现真实生活的模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了,反映现代景观为目的的国画新作品,具有一定生命力和时代精神。
要推进中国画发展,人们在解决造型与笔墨的方式上有着越来越灵活与多样,对于笔墨与造型的认识也趋于深入。笔者认为,关于笔墨效果,一是中国画不能没有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艺术语言特征。它不仅是传递绘画信息的媒介与载体,而且积淀和浓缩了中国化特有的意蕴和气质。二是笔墨不是独立的,它是中国文化有机生命中的链环;笔墨可以发展,特别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不断的修正、扬弃与充实。必须建立在对“旧”笔墨的深层次把握上,否则;这种修正、扬弃与充实就是肤浅的、低档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修正、扬弃和充实。
关于造型,一是国画创作不可避免甚至也不必要避免写实性的过程和因素,它是最具生命力和艺术活力的手段。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可谓在表现中的再现,在再现中的表现,它的造型特征就是“似象而非象”。二是要把写实性作为外师造化、体验生命和切近当代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解决造型和结构问题。事实上,任何崭新的笔墨语言模式的产生;都是和所要承载的独特造型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三是造型与笔墨的高度统一作为国画的一种样式也可以继续发展下去,有着强大的艺术活力与创作前景。如: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所探索的这样一条捷径之路,路途遥远,前景光明。
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艺术一样,也具有程序化的艺术语言,显然绘画作品的内容最终必须通过点、线、面、体、色彩、质感、肌理、光影、明暗等要素成组成,才能表达出可视的感性形象,这些绘画要素。既是绘画的语言,也是绘画的程式,它可以分为写实、夸张、隐喻等几种类型。
中国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反复使用某些绘画语言过程中,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格式,这种规定下来的一般格式即是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这些程序化的绘画语言将纷繁、模糊抽象的物象规律化、程序化、条理化、定型化、具体化、突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突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讲中国画艺术是程式化艺术。
中国画有哪些程式化语言?我们用具体绘画技法来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常形物象的程式化语言:常形物象系列指常见的比较稳定不变的有定型的物象,如人物、动物、植物、山石、建筑、机械等。如人物画的衣纹组织有琴弦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十八描;民间年画中表现人物五官的蛾眉、柳叶眉、凤眼、蚂蚱眼等;表现竹叶穿插组合有“个”、“介”、“人”字等结构程式;画山石的“面皴”、“线皴”、“点皴”三类计三十多种皴法;画树木的点叶法、夹叶法;画兰草的“凤眼法”等。
二类为非常形物象的程式化,指自然界中的水、火、光、云、雾、烟、气等无一定形态、转眼即逝、瞬息万变的物象,经过程式化变成定型的样式符号形象,这在中国画《九歌图》、《八十七神仙卷》等画卷里,那些云、雾、烟、气组织成条化状、漩涡状等各式纹样,使这些飘忽不定的东西经程式化处理,表现得栩栩如生,产生一种特别美的效果,使观众形成联想。
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时,应着重理解中国画程式化语言的民族性、客观规律性及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一是必须认识中国画程式化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绘画语言,中国绘画的民族特征是通过中西绘画语言的比较,更可显现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如作为中国程式化语言的线描艺术而言,经历代画家的锤炼、创作,赋予了诸如“骨法用笔”、“笔与力结合的技巧”、“笔与感情结合的技巧”、“书法用笔”、“以书入画”等艺术美感,而西方绘画强调色彩和以面造型、线条及点则没有以上这种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
二是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不仅表现在以上所列举的具体绘画技法上,而且还表现在取材剪裁、构图布局落幅上、主题构思等方面。若在构图布局落幅上有马远、夏圭山水构的“金角银边”等方法;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如“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历代文人画士经久不衰的题材内容,不但是古代画士们积累了多种程序化的表现手法,而且赋予了它们拟人化的高尚品格象征。
三是认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作为中国画程式化语言主要见于各种画谱,而画谱的作用,在于示范和备检,就像字典一样供人参考借鉴,学画除了多临习画谱之外,还须寻师指教、才能领会笔法及其画理。入门之后,乃至登堂入室,还需跳出门槛,外师造化,经过反复实践;逐渐中得心源,通达画理,另开境界,形成自己的画风。如果抱住画谱不放;将其视为教条,专事临摹,凝固不化,则将毫无出路,一头走进学画的死胡同。
由此可见有些名家抛出了“学我者死也”的观点,国画大部分是摹习起家,基础扎实,起点高;但是在适当高度上要大胆拓展创新,原因是大自然万象更新,你所学的最多国画单元加起来能有自然界物种这样多吗?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坚持写生,积累大量素材后,更有利于创作开展。还有一类是在西方学法的基础上写生起家,必须作出艰辛的劳动,外出写生,不断探索,努力提高,适当时找一些借鉴的素材帮助 ,或请名师指点,找同行探讨,获得收益,促使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它融书法的内在笔力,外部表现技法的增色;又有文人的渊博的学识及文学造诣;更有僧者善、忍的内心精神修养,还有画士自身的意境浪漫的想象力和艺术功底;及其大自然美妙的物景为一体的创新艺术精华的真、善、美集中表现。
对于国画艺术的发展动向,笔者有如下几点浅见及做法方面的探 索供同行讨论:
一、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是国画艺术的灵魂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水墨写传统,重彩绘时代。不管写还是绘,总的一条应该坚持以写生为基础,不断积累创作素材,请代石涛说得好:“搜尽人间奇峰打草稿。”唐代张璪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难道不是要求我们画者在国画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吗?除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撑握外,还要坚持富有情感的实地写生,才能获得国画创作上的真情实感,产生更加广泛的艺术感召力,使得意象性的国画艺术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达到似象而非象的艺术顶峰,与观众产生共鸣效果。如国画中蔬菜部分,白菜、红椒、或红萝卜是一种大蔬菜,价廉物美。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菜帮,加上红椒、红萝卜衬托,确是美不胜收。清末画家吴昌硕也对此情有独钟。国画人物、动物的描写便见写实为情韵。
我国北宋时期,范宽、李成所画的壮丽山河,气势磅礴,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伟大民族灵魂和当时的时代精神,从画面上也不难看出他们那种高写实的宏大气魄与求实进取的必胜艺术风格,及其完美的表现力度。
再者国人的民族气质,传统就是外柔内刚,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接触的特点,要进行艺术表现首先深入生活,特别人物创作,则必须身临其境,充分了解画面主人翁的内心世界,设法与其交朋友,不入虎穴,岂能得其虎子。古人说得好:见画如见人,高境界的画是通过外表形态的展示,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存在。而国画艺术不象西画那样锋芒毕露,国画是通过笔墨技法在宣纸或绢上渲化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画外之音,即融会贯通的整体效果,为了加强特殊效果,国画艺术表现则坚持少而精,并且还强调一气呵成,才能做到偶然与自然的结合,加强熟练表现使国画艺术发展从偶然的特殊走向实写与虚构结合的必然水平,任何事物发展总要演变的,这是大势所趋,国画艺术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不断在改变,艺术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号角,所以说民族气质代表着国画艺术的传统,而时代精神促使国画艺术寻求创新。即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是国画艺术的灵魂。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国画艺术
周韶华老师说得好:“美术创新的内核是文化表现力。”我国南宋时期出现文人写意画加强了文学造诣的深层面,使文学和艺术结合。诗、书、画、印融为一图,当静止不动画面缺乏联想时,以诗意来表达,在抽象的诗句中不被理解时;用直观明朗的图画来展示,形成雅俗共赏。又显示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有着多元的表现力和民族特色,进一步增加了我们中华学子的民族文学修养及艺术造化。只有创新,才能带来艺术繁荣、多变的国画艺术新天地和新形式,方可避免出现千遍一律的疆局状态,寻求演变更能获得国画艺术的新意境,原因白菜、萝卜各有所好,当今 社会人们十分现实,审美视觉不断扩大,形成不同审美观下的求异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创作者也要有一部分人跟上时代的发展求。既要坚持国画的艺术传统的同时,又要有所创新,带来墨色融合的国画新天地,其中有张大千,林枫眠等代表。
现将以下这些技法是本人不成熟的一些浅见,以抛砖引玉,提供同行探讨之用:
1、当水墨画完成后,通过反面着色效果好,在正面看上去色彩透明,又清淡,无粉质保持墨色清亮,自然效果好,特别半工意或写意国画艺术是较好的,因为有时内容较多,很难维持现状时,采用这种方法着色,也可以接近墨色融合效果。传统是先沾清水,再沾笔头三分之一的墨水,最后调好所需的色着,毛笔侧锋去染笔肚与笔根三分之二部分一笔下到宣纸或绢上会产生自然的渲化效果。
2、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放着宣纸或绢,再用染有墨色的毛笔去皴擦更能表现出肌理效果。还可以先勾勒轮廓,再去印染石、木、泥、砖等材质的肌理,后进行勾勒轮廓也可以,最后表现明暗。先淡后浓层次深厚。先浓后淡以淡破浓抓关键,有经验才可以;先淡后浓,以浓破淡抓全面。利用茎的纹理先染后印在宣纸或绢上,这是借植物叶子的明显纹理,将版画印染艺术用于国画表现中。
3、用色注意西洋画中的层次表现与色性透视方面的运用近暖色、远冷色、中景为绿色,画国画山水的色界。还可以利用色着的自然渲化及墨色混融的方法来反映帆、岩、叶、墙等效果。
4、近景花功夫,外粗内细画深入,中景粗略概括,远景大笔一挥用淡墨、浅色来完成层次效果,加强墨阶、色阶的灵活运用,使画面产生干、湿、浓、淡、黑、白对比的自然效应,又有美丽的色彩层次感觉。
5、树叶可以用山岩的皴擦法画,或留白反衬法,先水墨后上色的画技来完成。还可以先淡墨、再断笔勾勒树干轮廓,选用干笔侧锋皴擦法用浓墨画树干皮层的纹理,又用浓湿墨染暗部,最后用变形的折带法画树枝,千万不要在已经画好了的地方再次表现,防止重复积墨而失去清亮的自然光感;对于粗糙的那种树皮可以用重复积墨法,会产生厚重感及复杂的肌理效果,又能形成平面上的虚拟立体视觉。
6、画水有:随波逐流滚动的线皴法,浓、淡、粗、细、断、连结合的侧锋表现的皴擦法,也可以用波浪滔天的卷曲旋转法,在每个大浪中均有不同的变化和姿态,显示自然界中真实浪潮,那种千姿百态及气势凶恶的猛烈现象,先用清水造势,再用淡墨表现,最后用浓墨定形态。对于波光粼粼的小浪;采用勾线后再渲染法展示立体感;机帆船、轮船开动时后面的尾浪采用分散渗透法加以表现为好。
7、房屋的画法:对于冬天的冰封屋顶,采用托物为雪的留白润化法,再加透明液胶与淡墨融合,用垂冰悬挂法表现雪化后再冰冻的冬景,画屋瓦皴擦勾勒,石压房顶的闽南风格表现,对于现在的钢混结构,采用直线短型造折、多角凹凸、粗细结合、高低起伏、玻璃墙面、琉璃瓦盖顶,缸砖、马塞克装饰的细勾,大笔侧锋丰富表现等方法。做到变形与写实相结合。通过空间变化,达到主楼与裙楼组建为一体,实现轻盈灵巧、高耸峻拔,形成创悬念感的斜线造型与垂直稳重感相结合的现代化建设展示。城市 环境表现为故居民房和企业办公厅大厦相匹配的造型,完成相互陪衬,软硬搭配,植物的生机与建筑装饰的静止有机呼应;水景跟假山,彩光与雕塑的合理配置,共同展示时代 的特色建筑构成的理想化之美,以及古今中外互补的综合软笔表现,成为融合型国画艺术 。
8、船的画法:木质船以纵木纹表现为主线略加横擦,突出海船顶风劈浪之势。注意两端首尾翘起的风格表现;钢质船以反映坚硬的质感和肌理效果,用坚挺的皴擦力度展示材料本质与艺术精神;还有玻璃钢系列等,均值得我们画者所思考,注意中等的细腻与半透明状态探索效果的运用。加强笔、墨、色、混融的侧锋快速提按法运作。
9、人的画法:对于山水画中的人则作为点景小人物处理,不画脸,只表现动态姿势,但却是大幅山水的主题和中心所在,特别是点景中的女人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衣服的色彩,伞的色彩是特色辉映,能引人产生主题性艺术表现的联想,激起观众广泛的思绪,能带来生活的情趣及富有质理的艺术魅力。有时候只一点墨即为一个人头,身姿可以不用勾线,直接以颜色革命,对大一点的人物在山水中的形象就先勾线画轮廓,再染色,否则那就失去国画所特有的线条、笔墨效果的韵律。
10、现代化设施的画法:对于近景表现,则详写。先分析其材质,再思考成熟后用笔,国画则讲究一笔见效的一气呵成,为表现近影中的前后层次,也可采用近实远虚,近明远糊、近浓远淡、近大远小、近纯色远复色的透视原则,同样可以用虚实结合,点线结合,浓淡并存。色着相辉,对于银白色金属也可以运用宣纸或绢留白的方法体现,对导线用墨色带水提、轻画或抬笔虚拟画法,尽量减少平行线出现,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用求实思维、艺术的装饰打破输电线上出现的平行多根现象。防止平行线的呆板影响画面美观。对于铁塔、发射塔、接收塔、水塔、电视塔、雷达装置、大桥斜拉、悬索、工厂的管道、农村的渠道、城市的立交桥、市交的飞机场、汽车、火车、铁路及地铁均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对此,本人觉得应先分析所要画的内容和材质,再考虑用什么方法怎样表现比较合理、优美,是我们画者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用传统方法来表现当代艺术创作,用传统文化来欣赏现代科学美那是需要我们画者去创新、去努力的一启难题,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的优秀儿女,大家齐心合力,有继承传统的,有整合中西绘画的,更有探索创新的联合起来,一定能办到,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前辈也这样走的,才有我们今天的传统国画样板与画谱、画论。不要在创新或创作中前怕狼后怕虎,怕说三道四,是很难打开创新、发展这扇艺术大门的。我们应该大胆地接受艺术批评,通过艺术批评,使我们画者在方向不明时明确方向,有时还可以使我们画者拨乱反正;通过参展交流使我们画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我们在骄傲自大中明白不足之处。
以上这些技法的获得归根到底离不开我国老祖宗的国画艺术传统基础上的勾线、墨色之继承。初学者均在国画技法上下苦功夫,当有了一定国画表现力度后,再寻求其表现的艺术演变和技法创新。最后各个国画家均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来表达中国画艺术的时代精神。
三、为开发国画艺术新天地而不断努力奋进。
创新求索是每个画家对自己专业的积极追求,有多少人为此作出了毕生的勤奋。由于人们的精力和生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艺术研究的新天地里。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潜能,在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内,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求索,找到自己艺术耕耘的切入点后,并将研究和探索的成败之外编写成书,传于后人,本人确信,我国国画有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各人只要努力进行艺术探索,必定会有国画艺术的新天地出现。
再说艺术界的求索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则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或还没有达到的境界。实际上画家在其一生中要解决艺术上的新矛盾,始终要面对未解之谜的挑战。尤其在文化转型期要为创造新的文化形态而求索。对此本人浅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小技以供参考:1、对于常形物的程式化语言方面的探索:①如礁石的画法,除了祖师传下的各种原始皴擦法之外,我们可以引入将渲纸或绢垄皴后进行大毛笔带着水墨色一体平擦肌理,再后勾轮廓;或者先画轮廓再加皴擦表现,也可以边皴擦边勾勒的灵活表现手法进行运用。②过去前人没有表现过的水泥、钢铁、合金、塑料、玻璃等的材料质感应如何表现。水泥是白灰色调子,粗糙而坚硬;钢铁是黑灰色调子,细腻而坚硬。对此,我们借助素描的表现手法用富有力度的坚挺干擦法,以横斜为主的笔触 表现其肌理效果,等毛笔素描干后再上色,画大木头则以纵擦法来反映木头的纵向纹理即侧面肌理,用先旋转,后横擦的办法来解决大木头年轮与粗糙的横断面;画大石、大船、大屋可以联合起来探索值得思考。2、对于非常形物象的程式化语言方面的探索:①如大浪。我们的祖师在山水画册中原来均用勾线表现,缺乏自然感和肌理感,我们借助水彩画的干湿并用法,利用大毛笔侧锋旋转表现法,使海浪画得自然逼真,以快速的笔势,产生虚实相生,枯湿结合的自然效果。并使水、墨、色融为一体,还可以利用提按并用,先淡后浓,乘淡墨、色未干时马上跟着浓墨的笔毛,以粗细连贯拖拉法进行表现,这样水、墨、色融为一体,表达出大浪滔天形成自然状的急流、漩涡波纹等美景,体现出自然美及中国画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表现力度。②雪的画法:我们的前辈已总结出:“北方借地为雪,南方托物为雪”之画法,但很少看到故人表现海洋中被狂风席卷的漫天飞雪,那种恶劣的气象状态。我们运用了洒油法,后来再用大毛笔带着水、墨、色一气而成,既有淋漓尽致的水、墨、色效果;又有似隐似现的风雪飞扬天地之美妙景色。
总之,中国画有着灵活而多变的技法效果,这对表现时代精神负有不可推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国画界的同行们携起手来,每人都在自己独特的艺术领域里,不断求索,取长补短,并吸收一些西洋画的技法予以充实,祖国的国画事业一定能更加兴旺发达,前程似锦。中国画的时代精神求索,必将硕果累累,中国画的艺术发展将会出现非常繁荣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美术报》、《美术》。
[注释]:常形物是固定型物体;非常型物体;可变型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