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教育新闻>
阅读文章

心智美育研究课题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05-26 17:21:4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心智美育”是喻云涛教授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这一理论的提出,居于把人的基本素质从“心”和“智”两大方面进行概括。“心”是人的素质构成中的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品质;“智”是智力因素,是以思维方式为核心的智力系统。

“心智美育”针对0-18岁儿童,即通过和谐的感性形式而实施的,对儿童健康优美的心理品质和智力系统的培育。

这一理念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发扬美育的“超美育功能”(超越艺术教育的狭隘性,把美育的基本特点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催化作用”),以美育的形式,即感性的、艺术的、和谐的、自主的形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心智美育”的前期研究,从教育学、心理学、体验美学及现代教育理论出发,侧重于“心智美育”的教学论和课程策略研究。这些研究,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改革、教育实践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受美国楠博计算机公司支持在中、美、马等国开展研究,在全国15个省区设立了23个研究课题组,有307个学校参加了实验和研究。2003年,由山东泰山学院承担的子课题“‘心智美育’幼儿课程理论研究”获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从2003年以后,一方面,把美育主张渗透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培训和教育反思;另一方面,对一些科目进行改造创设了具有“心智美育”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如“Happy Party儿童英语”、“Happy Party儿童美术”等,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大量的“Happy Party快乐学园”。

通过长期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我们觉得,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究,使这一教育理念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从理论的角度,本课题将构建“心智美育”的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真善美的辨证关系”和“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 “科学发展观”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认识,联系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心智美育的理论来源、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把美学、美育与心理学、教育学、心智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在学科综合的研究中提升美学和美育的现代意义,并为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从实践的角度,本课题将致力与“心智美育”课程化的方案设计、教学实验、经验总结和推广普及研究。我们将重点探索、研究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审美化的操作策略和样式;探索、研究审美化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建立美育校本课程;通过心智美育课程化的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心智美育课程化研究,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和心智美育教学活动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培养一批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心智美育教学活动活动的实践研究,辅助项目试验单位形成在全国和各地区有影响力的美育特色学校(幼儿园)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幼儿园)。

立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实践美学,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真善美的辨证关系,揭示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深刻意义,也肯定了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和谐中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与能力提高,从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当代美学美育研究表明:美育,不仅具有美感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审美和创美能力的培育等方面的一般功能,并具有情感教育、情操教育、和谐教育、个性扶持等特殊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渗透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对全民教育发挥作用的综合功能。

(4)价值观是驱动、制约、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重要精神因素,因此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美育对造就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基本理论及其现代意义研究:A、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美育的基本原理研究;B、“真善美”的辨证关系研究;C、当代社会对“真善美”的新读解;D、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研究;E、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研究;F、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美育理论的新发展研究。

(2)当代审美教育的理论背景研究:A、“新的发展观”研究;B、“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剖析;C、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研究;D、现代人的能力素质结构研究;E、智力和品格的关系研究;F、心智学理论与现代美育的关联与互通研究;G、心理学原理对现代美育的新导向的研究;H、审美标准与教育评价体系的关系研究。

(3)当代美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研究:A、传统美育成果的当代价值研究;B、美育的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超美育”功能研究;C、感性教育的特征和意义研究;D、艺术教育的特征和意义研究;E、和谐教育的特征和意义研究;F、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的关系研究;G、审美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关系研究;H、美育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4)美育实践的创新研究:A、美育体系的构建研究;B、美育渠道的开发研究;C、美育课程的开发研究;D、美育方式的通俗化研究;E、美育形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F、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研究;G、审美情感的内化途径研究;H、“以美导善,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大美育”体系研究;I、青少年“审美体验”实验研究;J、学校教育的美化研究;K、艺术课程的“心智化”与心智课程的审美化研究;L、审美教育与虚拟“个性空间”的创建研究。

(5)“心智美育”基本原理研究:A、“心智美育”美学原理研究;B、“心智美育”哲学原理研究;C、“心智美育”认识论研究;D、“心智美育”知识论研究;E、“心智美育”概念探析;F、“知识+艺术=心智美育”的观念辨析。

(6)“心智美育”的哲学定位。A、“心智美育”的实施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思维能力;B、“心智美育”是自主愉悦的自主性教育;C、“心智美育”是追求形式美的教育;D、“心智美育”是情感教育;E、“心智美育”的主要形式是艺术教育。

(7)“心智美育”实践的哲学创新理论研究:A、美育体系的构建研究;B、美育渠道的开发研究;C、美育课程的开发研究;D、美育方式的通俗化研究;E、美育形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F、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研究;G、审美情感的内化途径研究;H、“以美导善,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大美育”体系研究;I、青少年“审美体验”实验研究;J、学校教育的美化研究;K、艺术课程的“心智化”与心智课程的审美化研究;L、审美教育与虚拟“个性空间”的创建研究。

(8)“心智美育”的理论基础研究:A、心智美育的哲学基础研究;B心智美育的教育学基础研究;C心智美育的美学基础研究;D心智美育的心理学基础研究;E心智美育的创造学基础研究;F心智美育的心智学基础研究;G、心智美育的艺术教育学基础研究。

(9)“心智美育”的性质研究:A、“心智美育”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诠释;B、“心智美育”是情感教育; C、“心智美育”是和谐愉悦的自主性教育; D、“心智美育”是追求形式美的教育;E、“心智美育”是以艺术教育为依托的完整人格教育。

(10)“心智美育”的特点研究:A、“心智美育”的形象直观性特点研究;B、“心智美育”的情感激励性特点研究;C、“心智美育”的精神愉悦性特点研究;D、“心智美育”的心理自由性特点研究;E、“心智美育”的目的潜在性特点研究。(4)“心智美育”的基本原则研究:A、形象性与艺术性相辉映;B、交流性与愉悦性相结合;C、感染性与诱导性相贯通;D、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呼应;E、阶段性与长期性相兼顾;F、科学性与审美性相渗透;G、内容与形式相统一;H、理性与感性相融合;I、自主性与创新性相扶助。

(11)“心智美育”的课程理论研究:A、“心智美育”课程的特点研究(强调兴趣教学和自主学习;强调情景教学和直接体验;强调形象教学和创造自由);B、“心智美育”课程的功能研究(个性养成功能;知识整合功能;能力迁移功能;心理辅导功能);C、“心智美育”课程的基本构成研究(美育核心课程;艺体课程;审美化学科课程;审美化活动课程;审美化潜在课程);D、“心智美育”课程的实施途径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适时教学指导;创设教育环境;挖掘审美素材;变革教学形式;激发儿童潜能)。

(12)“心智美育”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A、“心智美育”评价体系的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和形成功能;选拔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管理功能);B、心智美育”教育评价的范围(狭义评价:学校、教师、学生质量;广义评价:从评价主体、频率、内容、对象、标准、技巧、功能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C、“心智美育”教育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D、心智美育课程评价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建立评价组织;确定评价目标;选定评价项目;选择评价工具;收集评价信息;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评价报告)。

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

(1)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原理,是现代审美教育的科学指针。

(2)智力和品格是文化的基本构成。心和智是离美育最近的两个教育目标,也是人的素质和品质的两大组成部分。

(3)美育是以欣赏美、创造美的各种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教育为依托的和谐教育。

(4)美育是为解决人的心智问题而确立的。心智美育是通过和谐的感性形式而实施的,对人的健康优美的心理品质和智力系统的培育。即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在各科目教学中渗入艺术形式和心智目标,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培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5)审美是人的生命的本质需要;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根本途径。审美标准是衡量人的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教育的质量和价值的最高标准。

(6)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关爱,是对人生发展即生长、生存、生活乃至整个生命的终极关怀与爱护。所以教育的本质目标应该是发展生命、增强生命力,提高人生素质和人生质量。

   (7)艺术特色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形成“特长”,而是通过“特色”熏陶而使儿童获得“心”与“智”的全面提高。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广阔空间,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生命性、愉悦性和发展性,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与塑造健全人格。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结构主义、符号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等体验美学流派的基本原理为主要视角,注重与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美育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的交叉结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质性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置悬研究法,对计划研究的内容依次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突出强调:(1)系统研究方法。A、对“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系统进行分解。B、研究个性发展对协调发展的作用。C、研究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作用。(2)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将思辨、演绎、注释的方法从纯粹抽象的概念领域转移到生动活泼的实际领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化的实践中实现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价值。(3)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美学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心智学以及脑科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

预期价值

(1)侧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真善美的辨证关系”和“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基本原理,揭示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理论的的时代意义和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美育理论与当代审美实践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2)分析不同美学美育理论的形成背景,阐述当代美育的时代特征和根本使命。

(3)研究当代美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把美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运用美育为培养适应小康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把美育与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水平相结合,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

(4)研究美育实践的创新,既强调美育方式的通俗性,又注重美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要发挥“美育之超美育功能”,使之切实有效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5)把美学、美育与心理学、教育学、心智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在学科综合的研究中提升美学和美育的现代意义。

(6)为“心智美育”教育实践的课程化方略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性认识。

(7)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各种审美教育实施体的美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理论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